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现状及前景

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现状及前景

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现状及前景
姓名:××学号:×××××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在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各产业也在不断成长,产业结构不断完善。

而制造业是一国启动工业化、融入全球化、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产业。

在工业化后期,制造业结构升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制造区域差距
一、影响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
1.从资本存量结构来看,外资企业的主要产业流向是工业中的制造业,并且这一投资程度在未来一段时期有上升的趋势。

从第二产业内部而言,外资主要促进了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技术进步,这两方面的变化均会导致资本密集型的产值相对上升,并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

我国制造业中外商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行业倾向性从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来看, 外商直接投资选择进入我国制造业的行业结构在不断的优化, 逐步由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转移。

2.中国产业处在全球产条的低端,即“计、制造、销售、服务”中的制造环节。

中国产业升级停滞不前的症结,就在于中国产业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最低端,这也揭示出残酷的现实:所谓“中国制造”其是“中国组装”,在全球价值链中,产品的附加值来自产品在中国组装前的许多国家,而中国的贡献仅仅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

由此来看,中国的产业升级尤其是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已迫在眉睫。

中国的产业升级, 要在战略层面上充分重视从被“俘获”与“压榨”的全球价值链中突围的问题, 加快构建以本土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国家价值链的网络体系和治理结构。

二、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现状
中国的制造业升级在近二十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正在从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向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不断迈进。

此外中国的工业化率也高于典型工业化国家在类似发展阶段的平均水平,制造业结构演变趋势与典型工业化国家吻合度较高。

当然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这集中体现在制造业产出的人均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制造业技术开发水平相对落后、制造业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集中度低的矛盾十分突出、管理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等方面。

中国的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开发水平落后。

中国的制造业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距,东中西部制造业发展严重不均衡。

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更为明显,而资源依赖型制造业更多分布在北部和中西部地区。

三、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前景分析
纺织缝纫皮革工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工业、食品工业、森林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延续了回落态势;;金属制品工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所占比重继续上升。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协同创新成为普遍的创新模式,企业需要通过网络化的协调实现企业的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从而走在国际分工的上游。

虽然实现创新过程的合作创新是实现产业升级非常重要的手段,但是在分工如此细化的条件下,制造业的创新不可能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成,而是需要依托企业的社会网络来实现。

这也就提出了制造业在未来协同创新的网络化的目标。

此外,中国在制造业升级中也要着重于利用东、中、西部的地理要素禀赋,对于东部地区,面对目前要素成本上升和外需疲软的现实,更要注重提升自身的要素禀赋优势,即需要加大人力资本储备,提高当地的科学技术水平,积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工业行业和现代服务业。

对于中西部地区,尽管地区廉价的生产要素为其吸引产业
进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这仅仅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为了较好地吸纳东部地区和世界市场的产业转移,必须加强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尽可能地降低地方保护主义,大力发展本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以减少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运输等贸易成本。

四、促进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措施
加强中国制造企业的学习能力和积极构建属于中国制造企业自有的全球产品营销网络,是促进中国的制造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关键。

发挥突破性创新企业的产业升级带动作用、积极营造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发挥创新网络化协调机制的作用,内部化创新的溢出效应以及鼓励本土自主品牌企业与高水平分工均衡中的供应商建立网络联系,实现产品质量的提升,推进产品的垂直差异化。

将政府、企业、消费者合三为一,共同植根于市场,发挥各自功能,成为组合动力源从而促进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 樊福卓.中国工业的结构变化与升级:1985-2005[J].统计研究,2008,(7):19-25.
[2] 刘志彪、张杰. 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到构建国家价值链: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思考[J].学术月刊,2009,(9):59-68.
[3] 吴三忙、李善同.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6):123-131.
[4] 李丹、黄锐.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制造业产出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99-102.
[5] 陈磊.FDI、要素收入分配和制造业增长[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6-31.
[6] 宋维佳、王军徽.ODI对母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影响机理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2,(11):39-91.
[7] 崔焕金、刘传庚.全球价值链驱动型产业结构演进机理研究[J].经济学家,2012,(10):88-9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