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第一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 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第一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 优秀教学设计

2.烛之武退秦师——《左转》【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精彩的外交言辞,以及跌宕精彩的故事情节。

3、培养概括文章大意、提炼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教学重难点】1、领会春秋时期的外交辞令的特点。

2、领会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掌握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进入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必然与初中阶段有所不同。

那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应该掌握什么:1、认准字形字音字义(自己利用工具书和注释完成)2、理解词语和句式:A掌握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B了解常见的虚词C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3、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并能翻译成现代汉语4、能从文中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5、能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内容,并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6、能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其写法,并从中得到启发,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在掌握实词和虚词的过程中,需要格外关注以下几类特殊字词,如:1、通假字(每篇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要整理到积累本上)。

A声、韵母都相同:系向牛头充碳直“直”同“值”B声母相同: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风”同“放”C韵母相同: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同“现”D形近通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2、异读字(一个字保留了两个以上的读音,且音不同则义不同的字)。

3、古今异义。

有:词义的扩大、缩小、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轻重、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和名称说法的改变。

4、偏义复词:即一个词由两个意思相近或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只取其中的一个语素的词义,另一个只作陪衬。

5、一词多义。

即一个词有多种含义。

如“食”有“吃”、“吃的东西”“专指饭”等等词义,如何判断一个词究竟用哪个词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强阅读能力。

6、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有了这些基本的正确认识,我们现在正式进入高中文言文的学习。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散发着智慧与理性光芒、在古代外交博弈中被视为典范的记史古文——《烛之武退秦师》。

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9页。

二、文学常识——关于《左传》大家看题目“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可以知道这篇古文选自《左传》。

我们初中学过一篇古文《曹刿论战》也选自《左传》,不知道大家对《左传》还有没有印象。

现在我们再来认识认识《左传》这部文学色彩浓厚的史书。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

《左传》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叙写战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战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记录了不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既然说到“编年体”这种史书编排体式,我们不妨来看看是否还有其他的编排体式?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答:对,除了编年体外,还有国别体和纪传体。

1、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

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2、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

如《国语》、《战国策》等。

3、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如《史记》、《汉书》等。

4、积累文学小常识:A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B最大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C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D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E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F第一部词典《尔雅》G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H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三、学生自读,纠正字音汜(fán)南贰(èr)于楚也佚(yì)之狐无能为(wéi)也矣夜缒(zhuì)而出亡郑以陪邻(bèi)君之薄(báo)也共(gōng)其乏困朝(zhāo)济而夕设版焉夫(fú)晋肆(sì)其西封秦伯说(yuè) 使杞(qǐ)子逢(páng)孙戍shù·戊wù·戌xū·戎róng (点“戍”横“戌”“戊”中空)微夫(fú)人之力多音字:阙秦(quē)vs宫阙(què)薄弱(bó)vs薄片(báo)vs薄荷(bò)第二课时一、疏通大意、理清结构(一)第一段:秦晋围郑——交代事件及其起因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1、晋侯——晋文公姬重耳,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秦伯——秦穆公嬴任好,春秋五霸之一。

晋文公、秦穆公两个人不可能围攻郑国,而是此二者发兵联合围攻郑国。

2、以:因为,连词3、其:郑国,代词4、无礼于晋:于晋无礼,状语后置。

于,对,介词。

晋,晋文公。

5、且:并且,连词,表达上下文逻辑的并列关系。

6、贰于楚:贰于(晋)楚,省略句?贰,从属二主,古今异义。

7、也:无实义,句末语气词。

8、军:驻军,名词作动词9、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

翻译上要调整:晋国驻扎军队在函陵,秦军……→晋军驻扎在……,秦军驻扎在……通译:晋文公和秦穆公发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思考1:这一段提供了哪些信息?A事件:秦晋围郑B事件起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思考2:这两句只交代了晋国为什么攻打郑国,也就是说,晋国攻郑,不论根本目的是什么,至少找到了借口和理由。

而秦国与郑国并无矛盾,为什么秦国也要攻打郑国呢?→①秦晋之好,晋文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且晋文公是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才返回晋国做上国君的。

②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③最本质原因: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参看春秋时期的地图,注意秦国的地理位置。

生存条件不佳刺激了秦国对外扩张的欲求)④秦既是友情出演,也想图谋霸业。

秦晋结成的是一个没有共同利益的联盟,可谓同床异梦。

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笔。

C战争形势: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思考3:为什么要交代这个形势?对下文有什么帮助?→①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兵临城下,为人物出场铺垫。

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②分驻两地,给烛之武谒见秦穆公创造了空间,也说明秦晋之间心存间隙。

总之,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下文的成功埋下伏笔。

(二)第二段:烛之武临危受命——君臣心理博弈原文: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1、言于郑伯:于郑伯言,状语后置。

于,对,介词。

2、矣:啦,表感叹,语气词。

ep:国危矣、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假如。

使,派遣。

见,觐见。

3、师必退:师,秦军。

退,撤退。

4、公从之:公,郑伯。

从,采纳,准允。

之,佚之狐,代词。

5、辞曰:(烛之武)辞曰,省略主语。

6、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壮,年轻的时候,形容词作名词。

犹,尚且。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助词。

7、无能为也已:能,能力。

为(wéi):做(什么)。

也,句末语气词。

已:通“矣”,表感叹,语气词。

8、吾不能早用子:能,能够。

早,及早地,形容词作副词。

用,重用。

9、今急而求子:而,却,表转折,连词。

求,请求。

10、是寡人之过也:是,这,代词,指代“无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

之,的,有实义,助词。

过,过错。

也,表判断。

此句为判断句。

11、然郑亡:然,然而、可是。

12、子亦有不利焉:(于)子亦有不利焉,省略介词。

利:好处。

13、许之:(烛之武)许之,省略主语。

之:代词,指代觐见秦伯、说服撤军这件事。

通译: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正处危难之中啊,假如派遣烛之武去觐见秦伯,一定能说服秦军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啦,没有能力做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却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没有好处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思考:从第二段三个人物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性格特征?1、佚之狐A推荐烛之武,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并且充分信任烛之武。

ep:“师必退”B通过他的话,可知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

那么既然他知道烛之武这么能干,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2、烛之武A史书上的烛之武→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几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

ep:《史记》:“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使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

“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

《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

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

”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此言不虚。

B本文中的烛之武→ep: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①有怨言,怪郑伯早先没有重用他②先推辞,显得自己大牌,也想获得国君的正式认可③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3、郑伯→ep:“公从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①善于纳谏作为君主决策时的及时、果断②勇于自责为起用能臣,不惜降低姿态,并且主动反省过错③精于言辞看似站在烛之武立场上看待亡郑的后果,实际上是威逼利诱。

这同烛之武后来站在秦伯场劝其退师的说辞可谓有同工异曲之妙。

小结:“春秋笔法”,寥寥数语,余味无穷。

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来源于据传《春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