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浅议章学诚对四部分类法的评论1
浅议章学诚对四部分类法的评论1
言,触名场诸公之忌讳也。【:瑚柳朱少白是朱筠的儿
子,朱筠于1771年始任安徽学政。c5】㈣)信中又有“遥 遥三十年”之说。以此推算.章学诚的这封信最早写 在1800年左右,这是他生命中的最后几年。这个时 候,《四库全书总目》早已在民问流传,它的分类体系 也被许多人所尊崇。因此.章学诚批评子、集分类、收 书不合理.可算是触忌讳了。虽然信中主要讨论的是 子、集二部,但由其对两部的不满意,及认为“亦官书 不得不然之势”来看。所谓“不敢昌言”的话。可能指 涉及四部的议论。在作于乾隆55年左右的《释通》篇 中.章氏也谈到了四部于某些图书无所收纳的情况: 且《七略》流而为四部。类例显明。无复求 古人家法矣。然以语录讲章之混合.则经不为 经.子不成子也。策括类摘之淆杂。则史不成 史.集不为集也。四部不能收。九流无所别。纷 纭杂出。妄欲附于通裁.不可不严其辨也。夫 古人著书。即彼陈编.就我创制。所以成专门 之业也。后人并省凡目.取便检阅。所以入记 诵之陋也……然而专门之精。与剽窃之陋。其 相判也.盖在几希之间.则别择之不可不慎者 也。【1074 令人遗憾的是.章学诚虽然认识到了“语录讲 章”、“策括类摘”之类“经不成经”、“子不成子”、“史不 成史”、“集不为集”。是“四部不能收,九流无所别”的 图书门类。但他碍于“四部之体质又不可改”的预设, 不得不本末倒置。转而指摘后人著述无古人家法,不 能成专门之精。这种议论。实际上变成了他所厌恶的 “以部次乱书籍”。. 总之.综合各类文字资料可知章学诚认为“四部 之体质不可改”应是言不由衷的说法。他其实一直不 满意四部体系.只是碍于外部因素而不敢畅所欲言。
今书分四部,而子别九流,集分三类.亦官书不 得不然之势。唐《艺文》皆然。但九流之书,名墨失传, 而兵技、阴阳不别为部.子术不分而道器混矣。集分 三种,则《楚辞》一家之言,难以专部。而总集作用非 一,或参子史,如《秦策选辑》名为总集,实史部故事 之属。又如《论判辑警》亦入总集,乃子部,《意林》相 同。姑且弗论。惟诸家别集,必当分别家数。其同名文 集,而其书旨面目迥殊。岂止如九流分子而已哉?然 向、歆绝学失传。校雠诸家不知流别.故文集一体至 今,如淮泗入河,浩无统摄。是以无实之文章。率应酬 恶滥不堪,皆籍集部以为龙蛇之沮,实因无校雠专门 之辨流别而清良贱也。足下索《文集篇》。一时寻不 出,大旨不过如此。愚持此论之时。先夫子初有嘻其 甚矣之叹,后于安徽幕中谓邵二云乃云:“斯言良是 良是!但人必不从耳。”今遥遥三十年矣。愚亦不敢昌
要法。
谈及章学诚对四部的态度.通常认为他早年轻 视四部,后来逐渐改变看法,转而肯定四部。但如果 仔细梳理章学诚的著作,及其与友人的通信,就会发 现章学诚的目录学思想虽有一个成熟的过程.但他 对四部其实一直持否定的看法.只是慑于文字狱而 不得不掩藏自己的观点。
1
“四部之体质又不可改”
乾隆44年完成的《校雠通议》集中阐述了章学 诚的目录学思想。在此书的序中,章氏将刘向父子立 为偶像,认为“后世部次甲乙,纪录经史者,代有其 人;而求能推阐大义。条别学术异同,使人由委溯源, 以想见于坟籍之初者。千百之中,不十一焉”[-1(卷 一),道明了自己的学术渊源。至于《七略》以后,众多 图书分类体系中最为成熟的四部.章学诚并未特别 关注。在“宗刘”一篇中,章氏列出了“四部之不能返 七略”的五条理由: 《七略》之流而为四部。如篆、隶之流为 行、楷,皆势之所不容已者也。史部日繁。不 能悉隶以《春秋》家学,四部之不能返<七略> 者一。名墨诸家。后世不复有其支别。四部之 不能返七略者二。文集炽盛.不能定百家九 流之名目。四部之不能返《七略>者三。钞辑 之体.既非丛书.又非类书。四部之不能返七 略者四。评点诗文。亦有似别集而实非别集。 似总集而又非总集者.四部之不能返七略者 五。凡一切古无今有、古有今无之书。其势判 如霄壤。又安得执七略之成法。以部次近日
万方数据
2编撰方志不用四部之法
裁的特点决定“艺文”的体例。 编修《湖北通志》时,章学诚于方志体例早已成 熟于胸,故在《湖北通志辨体》中将“专门考订之书” 与“史志著录之体”加以区分: 今按专门考订之书.与史志著录之体不 同。班固《艺文)不栽刘向叙录。即此意也。近 来金石专门之书已夥。惟方志著录.不过数家 耳。通志体宜简括,注其年月官衔名姓即为考 据之基……即如艺文,非不知著录部次。可仿 陈直斋、晁公武诸家.增附题跋。亦以体制宜 于州县.而不便于通志耳。然毕竟一方之书。 不比全史,故较郑樵之<艺文》《金石》二略,已 加详矣。【2雄 因此,《和州志・艺文书》采用《七略》体例源于章 学诚的“宗刘”.而此后在方志的编撰中放弃完整的 分类体系.则与其方志学理论的发展不无关系。在撰 《和州志》18年后,章学诚在与友人谈及刚刚编讫的《亳 州志》时说: 近日撰《亳州志》,颇有新得。视和州、永清 之志.一半为土苴矣……和州全志已亡。近日 删定“叙论”作一卷。不过存初见耳。永清全志。 颇恨芜杂……永清撰志。去今十二年。和州则 十八年矣.由今观之,悔笔甚多。[2185 其中所说《和州志》的“叙论”应是《和州志・艺文 书序例》,删定的用意是“存初见”,这说明他早已改 变当初的看法。撰修《湖北通志》时,距撰《亳州志》又 有几年,《史籍考》也已经动笔多时。此时的章学诚对 图书分类和方志编撰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特别是他 强调全史与方志的区别.对方志中取例于全史志书的 一些门目。强调简括,不必全袭全史之成法。在这种 方志编撰理论下。“艺文考”自然趋向简略,因而不再 分部次.只按时代排比先后。 从“艺文考”体例的变化看.章学诚的目录学思想 确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侧面之一就是在方 志的编撰实践中。最终放弃了在目录学中复古的思 想,并找到了一种与其方志学理论相符合的著录体例。 综上两节的分析可知.尽管章氏的分类思想有一 个成熟的过程,且对四部的看法有所调整,但他始终 认为四部存在诸多弊端。 3从《史籍考》看文字狱之于章学诚学术思想的影
将本来难入四部的书。强行分别部居,乃是因为 “四部之体质又不可改”。能突破宗刘复古的束缚固然 可贵,但继而说出“四部之体质又不可改”,这于精通 校雠的章学诚来说,却是相当奇怪的议论。因为这首 先与他上文的分析多少有些矛盾:既然有些书归人四
收稿日期:2008—12—20 作者简介:王化平(1976一),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历史文献学。
114
万方数据
部并不恰当,何以四部又不可改呢?其次。从目录学 的发展趋势看,自宋以后,已屡见官私著录不用四 部,这种风气到明代已经蔚然成风,到清代时,此风 仍然不减。清初的钱曾编撰《读书敏求记》、《述古堂 藏书目》,完全摒弃四部法,自创类例。对于这种趋 势。章学诚不可能了无察觉。他极为推崇的郑樵重视 类例,在分类上自成一格,将群籍分为十二大类、百 家、三百三十一种,突破了四部的樊篱。曾作《申郑》 篇的章学诚也不可能不了解此点。在章学诚为挚友周 书昌《藉书园书目》所题的“序”中,对“藉书园”称颂 备至,最后惋惜地说:“虽然,群书即萃,学者能自得 师尚矣。扩四部而通之,更为部次条别,申明家学,使 求其书者,可即类以明学。由流而溯源,庶几通于大 道之要……斯则周君之有志而未逮。读其书者不可不 知其义也。”【:1(藉书园书目自叙)可知友朋间就有改革 四部的议论,从他深以为憾的语气来看,他是赞赏这 种变革的。在《宗刘》篇中,章学诚只是证明了《七略》 之变势在必然.并未辨明“四部之体质”何以“不可 改”。从现有材料来看,他也没有深入地论证过这个 问题。 事实上.章学诚对四部的弊端多有陈议。如《文 史通议・文集》编,讨论到集部之下的图书归类。在指 出集部下立“楚辞”类等不妥之处后.说“史部、子部 之目何得而分之?其例之混实由文集难定专门,而似
响
章学诚一生编撰过多部地方志.对我国方志学的 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的方志学理论中。有关 “艺文考”体例的议论同样是他目录学思想的一个重 要方面。27岁时,章学诚代父撰写《天门县志・艺文考 序》,在序文之末交代了分类体系:“今采摭诸家。勒为 一考,厥类有四:日经,日史。日子。日集。其别有三:日 传世,日藏家,俱分隶四部;日亡逸,别自为类,附篇 末。”[33853他这时在校雠学领域还谈不上自成一格.而 且是代父撰书。因此,分四部未必是他的主张。 后来的《和州志》是章学诚独立修撰的第一部方 志,始于乾隆38年,时当四库开馆之年。第二年,因 老师朱筠被贬.且新任官员又多方阻挠,编志之事遂 中途辍置。在现存的《和州志・艺文书序例》中,章学 诚详细论述了四部与《七略》的区别。认为“《七略》亡 而为四部,是师失其传也。”已有贬低四部的用意。在 紧接其后的分析中.又罗列了四类难以归于四部的书 籍。“其书既不能悉付丙丁,惟有强编甲乙。”但“以谓 《七略》之势,不得不变而为四部,是又浅之乎论著录 之道者矣。”这是因为“闻以部次治书籍,未闻以书籍 乱部次者也……四部承《七略》之敝。而不知存《七 略》之遗法,是《七略》能以部次治书籍,而四部不能 不以书籍乱部次也。”并驳弃了“四部之藉口于不能 复《七略》者”的两条理由。而章学诚于乾隆44年作 《校雠通议・宗刘》篇时。对四部的看法竟然发生了彻 底的转变,转而认为《七略》流为四部是情势之必然。 撰修《和州志》时,章学诚的方志体例仍在完善 当中。在完成《亳州志》之后,他的方志体例方臻完 备。《毫州志》今已亡佚,无法考见其详,但稍后完成 的《湖北通志》至今仍有存卷,从中可见章氏于方志 中“艺文”一考之体例的论说和实践。在《通志凡例》 中.说明了“艺文考”所用体例的原由: 艺文为著录之书.唐宋史志嫌其太略.若 仿陈氏《书录解题》,晁氏《读书志》,各为题 跋、考订.施于州县之志。可资博览。通志包罗 既富.不可贪多失剪裁也。今略仿汉隋二志. 稍增子注.以备后人考核。酌于详略之间。庶 几得当。然类例恐有不全,故不分部次,而以 时代为先后云。[21245 在答复陈增《通志》一书宜重修时。章学诚认为 “艺文考”不宜用四部,因为“此说局中已先议及,后 因门类不备。家数不全,又详略多寡太不匀,故止分 时代.此方志之目录异乎全史之必当分也。”[2)519(修 湖北通志驳陈熠议)可见章学诚对七略的认识是随 其在方志编撰过程中积累的学识而变的,同时他对 “艺文”体例的选择亦从一味崇古。发展到以方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