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有同学认为;课文名著导读“专题探究·话说唐僧师徒”中“唐僧师徒四人”的说法不准确。

这位同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见解?结合下列回目的相关内容,简述原因。

第十五回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缰第三十回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第一百回径回东土五圣成真【答案】示例:取经团队还应包括小白龙,共五人。

第十五回写观音菩萨收小白龙,让它化作白龙马作为唐僧的脚力;第三十回写小白龙为救唐僧,与黄袍怪打斗受伤,并让八戒前往花果山请孙悟空;第一百回写小白龙取经成功之后修得正果,被封为八部天龙马。

因此,取经团队应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小白龙师徒五人,而不是四人。

【解析】【分析】阅读《西游记》,把握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再根据问题进行回答即可。

西天取经的团队除了唐僧师徒四人外,好有小白龙。

“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缰”一回写马却被恶龙吃掉了。

恶龙打不过悟空藏匿涧底,观音召出恶龙,将其变为白马赐给唐僧当坐骑,此为小白龙。

“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一回写黄袍怪变为一美男子,前往宝象国探望岳丈国王,将唐倍变为猛虎。

白龙马变为宫娥,举刀暗算黄袍怪,被打中后腿。

八戒要回高老庄,白龙马劝他去找悟空。

悟拒绝,八戒下山大骂,被众猴捉回。

“径回东土,五圣成真”一回写白龙马为“八部天龙马”,修得正果。

故答案为:示例:取经团队还应包括小白龙,共五人。

第十五回写观音菩萨收小白龙,让它化作白龙马作为唐僧的脚力;第三十回写小白龙为救唐僧,与黄袍怪打斗受伤,并让八戒前往花果山请孙悟空;第一百回写小白龙取经成功之后修得正果,被封为八部天龙马。

因此,取经团队应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小白龙师徒五人,而不是四人。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名著的知识掌握情况,要求考生熟读名著,理解名著的内容,对经典情节、精彩片段、人物形象等要耳熟能详。

要结合题意进行回答。

2.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以下题目。

听他们说,世上还不曾有过像他那样尽心尽责的护林人:“连一捆枯枝都不让人拿走;要是你拿走林中的东西,无论在什么时候,哪怕在深更半夜,他会像雪一样从天而降,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你休想抗拒,因为他力大无比、又像魔鬼那样灵活……没有任何东西能收买他,无论金钱美酒都不管用;他不受任何诱惑。

有些人多次想干掉他,都干不成。

”①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作者)的《________》(作品),这是一部“异常优美”(高尔基语)的作品。

②尽心尽责的护林人,被称为“孤狼”“没有任何东西能收买他”,但他为何还是放走了偷树的庄稼人?________(2)北大教授林庚认为:“动物世界、儿童的游戏性,天真的童心与非逻辑的想象,这一切形成了弥漫在《西游记》中的童话气氛。

”的确,孙悟空与妖魔以及诸天神的角逐,也明显带有游戏意味。

你如何理解“儿童的游戏性”?请结合孙悟空的相关情节加以阐释。

【答案】(1)屠格涅夫;猎人笔记;因为内心善良的孤狼了解到偷树的庄稼人家境的艰难窘境,油然而坐同情之心,就不顾自己可能受到主人责罚的风险而放走了偷树人。

(2)儿童的游戏总是轻松愉快的,虽然西天取经会遇到种种困难,但孙悟空大都能应付自如,七十二变、筋斗云等超凡能力,让他的降妖除魔像游戏一样。

比如与二郎神追逐,土地庙外树起了旗杆,钻到老妖肚子里翻跟斗等,都是易于顽童的恶作剧。

孙悟空的形象符合儿童的眼光,他的自由与不羁,体现出一份天真的童心。

(有情节,扣住“儿童的游戏性”即可)【解析】【分析】阅读《猎人笔记》,把握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再根据问题进行回答即可。

(1)①这段文字选自《猎人笔记》,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一部通过猎人的狩猎活动,记述19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随笔集。

②小说反映了农奴制下俄罗斯农村的现状,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偷树的庄稼人一家的贫穷与痛苦, 可以说是当时俄国下层民众命运的真实写照。

同情之心促使他放走了偷树人。

(2)《西游记》充满了游戏性、儿童性、幻想性。

其中游戏性为前提,儿童性为核心,幻想性为手段,三者构成了童话精神的有机整体。

在《西游记》中的童话形象、游戏情节、童话语言等方面有详尽的表现。

作为一种美学精神,童话精神带给读者的无尽的快乐。

举例说明时,可分析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筋斗云;孙悟空与二郎神追逐时土地庙外树起了旗杆;钻到老妖肚子里翻跟斗等。

故答案为:⑴屠格涅夫;猎人笔记;因为内心善良的孤狼了解到偷树的庄稼人家境的艰难窘境,油然而坐同情之心,就不顾自己可能受到主人责罚的风险而放走了偷树人。

⑵儿童的游戏总是轻松愉快的,虽然西天取经会遇到种种困难,但孙悟空大都能应付自如,七十二变、筋斗云等超凡能力,让他的降妖除魔像游戏一样。

比如与二郎神追逐,土地庙外树起了旗杆,钻到老妖肚子里翻跟斗等,都是易于顽童的恶作剧。

孙悟空的形象符合儿童的眼光,他的自由与不羁,体现出一份天真的童心。

(有情节,扣住“儿童的游戏性”即可)【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和辨析的能力。

考查的篇目都是在考纲的范围之内,涉及到名著的名称、作者、体裁、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精彩片段等。

要求考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多读、反复阅读,读原著。

⑵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和表达主题的理解和分析。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注意名著的经典情节和精彩片段,注意人物形象的分析。

3.名著阅读(1)阅读小贴士,为下面名著选择合适的腰封。

第一组:①《白洋淀纪事》:②《湘行散记》:第二组:③《猎人笔记》:④《镜花缘》:A.冀中平原的诗意与浪漫,战争年代的人性美与人情美,普通劳动者的胸襟和品性,中华民族的正气和精神。

B.君子国、大人国、歧舌国、女儿国、黑齿国、淑士国等三十余个国家的奇闻异事、风土人情令人目不暇接、忍俊不禁。

想象绚丽斑斓,人物形象鲜明,中国古代有名的“才学”小说。

C.一部深沉奇丽的乐曲:湘西的现实与历史交织,独特的自然世界与别样的生命形态交融,美丽纯净的自然风物背后隐含的无奈与无常.....D.一个俄罗斯作者行猎漫游见闻,19世纪中叶俄罗斯城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高尔基称之为“异常优美”的作品。

(2)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那罗刹出门,高叫道:“孙悟空何在?”行者上前,躬身施礼道:“嫂嫂,老孙在此奉揖。

”....罗刹道:“你这泼猴!既有兄弟之亲,如何坑陷我子?”①孙悟空为什么称罗刹为“嫂嫂”?②罗刹说“坑陷我子”是指哪件事情?(3)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

鲁迅先生活着的时候,给予海婴的教育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多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

他自己生活在大家庭中,一切戕贼儿童的待遇,受得最深,记得最真,绝对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受的一切。

—许广平《鲁迅先生与海婴》请结合《五猖会》或《二十四孝图》中一两件鲁迅先生“受得最深,记得最真”的事,谈谈你对划线句的理解。

【答案】(1)①A;②C;③D;④B(2)①孙悟空与牛魔王是结义兄弟,罗刹是牛魔王的妻子。

②罗刹女与牛魔王的儿子是火云洞的红孩儿,因捉拿唐僧,要吃唐僧肉,被观音菩萨收去做了善财童子。

罗刹女因见不到儿子对悟空怀恨在心。

(3)示例:《五猖会》中鲁迅先生回忆小时候,满怀兴奋,急匆匆要去看迎神赛会,父亲却要幼时的鲁迅背诵《鉴略》,读背后才放他去看赛会,以至于幼年鲁迅看赛会的兴趣全消。

这种痛苦的经历,直至鲁迅成年,记忆犹新。

因此,鲁迅先生认为,这样的教育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他不愿意幼年的海婴再尝到他这种痛苦,不愿去戕害海婴的天性。

【解析】【分析】(1)①《白洋淀纪事》反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境。

故选A。

②《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有种民间活泼泼的味道。

1934年,沈从文返回故里,眼见满目疮夷,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悲从中来,一路写下这些文字,抒发他“无言的哀戚”。

该书文笔自然淳朴,有如行云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故选C。

③《猎人笔记》19世纪中叶的俄罗斯农村,宛如一幅精美的风景画。

然而在这美丽的乡村中,发生的却是种种悲剧。

屠格涅夫以一个猎人的行猎为线索,真实地展现了农奴制背景下城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揭开了地主们“文明仁慈”的面纱。

故选D。

④《镜花缘》清代李汝珍所作的长篇小说。

该书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国的经历史。

故选B。

(2)考查对名著人物故事情节的理解。

①孙悟空与牛魔王结拜为兄弟,于是牛魔王成了孙悟空的大哥,而罗刹女是牛魔王的夫人。

②红孩儿因为想吃唐僧肉被孙悟空请来的观音菩萨收走了,做了散财童子,铁扇公主见不到孩子,使他们母子分离,迁怒到孙悟空身上,故罗刹说“坑陷我子”。

(3)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要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如选《二十四孝图》,写到鲁迅先生小时候,一位长辈送他一本《二十四孝图》。

当幼年的鲁迅请人讲了这二十四个故事之后,内心充满了恐惧、担忧,再也不想做孝子了。

鲁迅认为那种虚假的“孝道”伤害了孩子纯洁的心灵。

因此,他也不会用这种虚假的故事去伤害海婴的天性。

故答案为:⑴ ①A;②C;③D;④B⑵①孙悟空与牛魔王是结义兄弟,罗刹是牛魔王的妻子。

②罗刹女与牛魔王的儿子是火云洞的红孩儿,因捉拿唐僧,要吃唐僧肉,被观音菩萨收去做了善财童子。

罗刹女因见不到儿子对悟空怀恨在心。

⑶示例:《五猖会》中鲁迅先生回忆小时候,满怀兴奋,急匆匆要去看迎神赛会,父亲却要幼时的鲁迅背诵《鉴略》,读背后才放他去看赛会,以至于幼年鲁迅看赛会的兴趣全消。

这种痛苦的经历,直至鲁迅成年,记忆犹新。

因此,鲁迅先生认为,这样的教育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他不愿意幼年的海婴再尝到他这种痛苦,不愿去戕害海婴的天性。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内容的掌握情况。

要求考生熟读名著,掌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结合选项的内容进行辨析。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和辨析的能力。

考查的篇目都是在考纲的范围之内,涉及到名著的名称、作者、体裁、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精彩片段等。

要求考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多读、反复阅读,读原著。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的能力。

考查的篇目都是在考纲的范围之内,涉及到名著的名称、作者、体裁、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精彩片段等。

要求考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多读、反复阅读,读原著。

4.(题文)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里有不少与读书有关的叙述。

请写出下面两段文字所属的篇名。

①“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