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课件
把它磨洗一番,认出是三国时代的兵器。
假如东风不曾给予周瑜援助,
大乔小乔两位夫人恐怕都会被锁进铜雀台里。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文理解: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折戟沉沙铁未销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风已, 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诗 人不以成败论英雄。 3.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 内在联系?
②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 ③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
近来湖面亦收租。 (范成大)
④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崔道融) 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作者小传】
(1270--1329) 元散曲家。字希 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 曾 任监察御史,以批评时政为权 贵所忌,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 参议中书省事。辞职归隐,屡召不 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 行台中丞,办理赈灾,以积劳病卒。 其散曲多描写弃官后田园隐逸生活, 对官场黑暗时流露不满。又能诗, 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云 庄类稿》。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 格清逸而豪放。
张 养 浩
写作背景
当时关中大旱,饥 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 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 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 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 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 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 赈济灾民,因此途经潼 关。后因积劳成疾,客 死任所。张养浩对百姓 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 强烈的忧患意识。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 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 爱国的丹心永垂史册。
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21岁 读经书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 起兵抗元。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 么?
“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 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 人亡,孤苦伶仃。
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赤壁》 《过零丁洋》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 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上,境界之高远, 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 集大成者。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 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 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 离按曲拍谦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 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俗 谣俚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 风味。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曲分三层:
第一层(前三句)描写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中, “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 以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 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引出下文。
文天祥
作者介绍:
•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 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 吉安市)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 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 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 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 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 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 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 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这首诗写于文天祥被俘第2年。
山坡羊 潼关怀古
曲牌名
题目
张养浩
元代曲作者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 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 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 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 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 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 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 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 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传绝不及唐诗宋词之广, 这是人们对元曲的体式感到陌生缘故,我们在此对其 予以简略介绍。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 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 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 的思想感情。 历史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 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 活。
积累:
①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公元772-824年)字梦得,河南洛 阳人,有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文学 家、哲学家。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 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 晚年任太子宾客。
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赠答诗。刘禹锡谪迁二十 三年后,应召回京。途径扬州与同样被 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 惺相惜。白居易在席上吟诗,对刘禹锡 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此写此诗回 赠。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兴感之由
未销蚀的铁戟 是前朝之物 若非东风之便
表现英雄无用武之 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告诫统治者不要 有侥幸心理
感慨咏叹
历史将会改写
【简析】 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 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 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 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 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 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坚 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填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诗人借酒振奋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
2、诗中引用典故的诗句____________. 3、蕴含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七绝
用典
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非昔比,恍如隔世。
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感慨万分)
阅读理解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比 自己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 ——这两句诗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 了哲理,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有所见所想。 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 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 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阅读理解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 身”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贬地之荒避,贬时之漫长。 痛苦、寂寞
阅读理解
2. 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 现状?体会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
阅读理解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 又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 的精神。
长期遭贬 遭遇坎坷 归来感慨 世事变迁 感叹身世 展望未来 感谢赠言 振作精神 用典
辛酸、愤懑
悲痛、怅惘
比喻
富有哲理
豁达、进取
积极、昂扬
辛 酸 愤 懑 、 坚 定 乐 观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 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情。
表达对战争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 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
思想感情: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 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 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 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杜 牧
泊 秦 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
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 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 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 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 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 “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 名,并称“小李杜” 。有《樊川文 集》。
写作背景:
祥兴元年(1278)十 二月,文天祥兵败被 俘。第二年元月,元 军出珠江口,进攻南 宋最后据点崖山,文 天祥被押解同行,过 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步入仕途 起兵抗元
叙事
国家危难 命运艰辛 形势险恶 境况危苦
比喻
追忆抗元经历,表 现忧国之痛和以 对偶 死明志、为国捐 躯的豪情壮志
抒情
舍生取义
名垂青史
知识 拓展
爱国诗词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陆游《金错刀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 李清照《乌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唐· 柳宗元《韦道安》 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 于谦《立春日感怀》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 谭嗣同《狱中题壁》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清· 徐锡麟《出塞》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