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诗词曲五首 十五从军征

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诗词曲五首 十五从军征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
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 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
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
送给谁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
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细读感悟
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
23 诗词曲五首
十五从军征
学习目标
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掌握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
民生活带来的苦难,培养珍惜热爱和平生活
的情感。
相关介绍
“乐府”
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 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 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 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 《乐府诗集》中。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
注意节奏, 读准字音, 读出感情。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zhǒng léi
随堂练习
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
一个老百姓的心愿。但是即便在今天,在这
个看似和平的世界上,仍有很多的国家和地
区的人们在从事着战争,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课外拓展
这是一首叙事诗,试发挥想象,扩充细 节,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
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 拟乐府。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
井上——旅葵
那到底是怎样的凄凉景象呢?请发挥你 的想象说一说。 பைடு நூலகம்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
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
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
满目苍凉。
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 生活的呢?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zhì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chōng yí gēng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
到故乡家中。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
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
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
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残酷的兵役制度。 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 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
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 么样子? 远望: 松柏冢累累 狗窦——兔入 近看
梁上——雉飞
中庭——旅谷
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
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突 出老兵“出门东向看”与“泪落沾我衣”这 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
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
抒发得淋漓尽致。
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 们发挥想象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当老兵思念自己朝思暮想的亲人时,他只 能…… 当老兵思念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友 时,他还是……
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乐府
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 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
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从军之久: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回乡所见 远望 兵役给人 民带来的 沉重灾难
近看
行动: 作饭、作羹 回乡心情: 泪落沾我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