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今气候变化与人的关系王力(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自动化10-3班)内容提要:正气候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现象,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一个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任何变化都会对生态系统、社会经济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负面影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那么,近年来的气候变化是否正常呢?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又有哪些关系呢?关键词:气候变化,人类生产生活,人类健康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过程。
它主要表征大气各种时间长度的冷与暖或干与湿变化,冷与暖或干与湿相互交替组成了不同的变化周期。
这些变化周期并不是严格的,一个周期内前后阶段往往不具有对称性,而且,不同周期的长度也可以相差很大。
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异常天气现象,如干旱、洪涝、冻害、冰雹、沙尘暴、城市暴雨沥涝灾害、雷电灾害等,造成的严重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给人类生态环境、人类社会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不仅如此,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影响到地球的生态系统,给人类生存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危害。
而人类健康状况水平是国家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物质生活水准以及公共福利水平的综合反映1.引言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至今一直以无穷的魔力吸引众多的科学家、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乃至文学艺术家。
无论是古代“天人合一”观还是现代“回归自然“论,无不倡导人类与自然的协合统一、人与环境密不可分的鱼水之情。
但是,本世纪以来,伴随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人口爆炸性增长、资源过度开发、能源需求量大增,不仅导致全球性的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而且使大气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猛增,引发了诸如气候变暖等环境效应,使气候变化问题不得不从学术论坛搬进地球首脑会议的“大雅之堂”。
2.近年来气候发生的变化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主要表现特征为大气各种时间长度的冷与暖或干与湿的变化。
冷与暖或者干与湿相互交替组成了不同的变化周期。
但是,这些变化的周期是不严格的,气候变化就是一种比较复杂而且是周而复始的准周期变化。
在地质历史上,地球上的气候发生过显著的变化,1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在当前人类习以为常的状态。
目前从总体上说,最大的气候变化就是全球变暖。
温度观测记录分析表明,近百年的全球气候平均温度显著升高,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90年代,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了大约0.6℃,误差是正负0.2℃,增暖速率为0.5℃/百年,在20世纪30~40年代为最暖期,以后下降,到80年代又升到第二个高温期。
在全球范围内,20世纪90年代是最热的十年,其中1998年是最热的一年。
我国近百年来的温度变化与世界的平均情况基本相似,升温比较明显的是在我国北方,最多的是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
当然,地球的面积如此广阔,并非铁板一块,有的区域可能还出现平均温度下降的情况,如亚洲和北美洲的一些地区,而温度上升比较明显的是欧洲、南美洲和非洲南部。
3.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3.1农耕文明时代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中国古代“农本”思想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时期,我国农业开始发展起来,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
到战国时,国家已有正式的法律条文,约束乱砍滥伐的行为,保护自然资源。
秦始皇统—中国之后,开始大兴土木,毁伐森林。
为修建阿房宫,砍光整个蜀地山岭上的树木,故有“蜀山兀,阿房出”之说。
但“云梦竹简”里的《田律》,对砍伐林木、捕捉鸟兽、毒杀鱼龟等都有季节限制。
生态的脆弱使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水利的重要性,都江堰和郑国渠就是较早预防水旱灾害的代表性工程。
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在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并且创制筒车、曲辕犁等发展农业生产。
由于人口的增加,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出现了放火烧山、向山要田和围湖造田等现象。
围湖造田降低了湖泊的调水能力;向山要田加剧了水土流失,都对生态平衡有所影响。
五代十国时,开发相对较迟的江南也已是“荒山半寸无遗土,耕遍沿堤锄遍岭”的景象,当时南方各国因水患而重视兴修水利。
宋代政府推广“不择地而生”的水稻新品种占城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江淮、两浙经常发生旱灾影响收成。
而元代北方部分粮食“仰给于江南”,则说明北方土地的生产潜力在当时已经不大了。
可见,当时中国南北方都已存在制约农业发展的生态问题。
明清两代均以减免赋役来鼓励垦荒,虽然18世纪中叶中国耕地面积达到了7.8亿亩,养活了1亿多人口,但生态也迅速恶化,时人称“纵积十年丰收之利,不敌一年溃溢之害”。
中国古代农业的垦殖,虽然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使中国文明能够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长期过度的开发严重破坏了自然植被,使水土流失、土壤荒漠化、气候恶化等问题日渐突出。
古人虽然在某些方面认识到农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并能够因地制宜,兴修水利,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还给后人留下了像《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总结性的农学著作,但其无法超越当时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水平的限制,不能深刻认识毁林开荒与生态恶化之间的关系,只能通过兴修水利来减少灾害,缺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
而这种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世界史上也不乏同样的事例: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由于不合理的水利灌溉和过度烧荒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衰落了;印度哈拉帕文化由于掠夺性开垦荒地,使土壤草皮化和沙漠化,也衰落了;由于几百年狂滥的农业开发、毁林开荒,玛雅人失去了沃土,也失去了曾孕育玛雅文明的基础,最终,玛雅人从地球上消失了。
正如恩格斯所说:“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
3.2、工业化和城市化对气候的影响(1)工业革命与能源革命工业革命,是技术发明的突破,这个突破就是用能源替代了人力、畜力为动力,使火车跑起来、轮船航起来!其核心发明是瓦特的蒸汽机。
因此,工业革命同时也是利用能源的革命,二者不仅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每一次利用能源范围的扩大,都伴随着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甚至引起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近代的能源工业——煤炭工业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建立起来,煤炭成为工业文明的新能源,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世界石油开采和炼油业的飞速发展,世界近代石油工业开始建立,并且逐步代替煤炭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能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功率更大的喷气式飞机、液体助推剂火箭等被发明出来,原子弹、氢弹的制造成功揭开了人类使用核能的序幕,人类的能源革命从煤炭、石油进展到利用核能,工业革命也从能源革命向原材料革命、化学革命等诸多方面扩展。
(2)碳排放与全球气候变暖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许多国家走上了以工业化为主的发展道路。
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人类以不同的产业方式向大气排放各类温室气体,其中CO2、CH4作为这种温室气体的标志。
“近代工业革命200年来,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排放总量的80%”(引自温家宝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目前,温室效应加剧,以全球变暖为主要标志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极端气候在世界各地频发,这是气候变化造成灾难的开始。
2009年热播的《阿凡达》警示着人们: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气候变化、环境恶化已然触动人类内心最脆弱的神经,是每个人所不能承受之重。
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生命线,成为人类的共识。
4.气候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影响人类健康和人类生存息息相关。
气候环境、气候灾害和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人类健康,极端气候事件的危害更为惊人。
由于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将会更为频繁,气候灾害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危害也会增大。
许多通过昆虫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例如全球变暖将加剧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据有关部门统计,伴随全球变暖,仅疟疾和登革热两种疾病就将祸及世界人口的40%。
最不可忽视的是,气候变化造成部分旧物种灭绝的同时必然产生出新的物种,物种的变化可能打破病毒、细菌、寄生虫和敏感原的现有格局,产生新的变种。
如2003年春季,相继在我国广东、北京、山西等地爆发的SARS病毒传染病一样,给社会和人民的健康及生命带来极大的危害。
全球变暖影响生态系统,带来另一种危险是可能激活某种新病毒。
世界卫生组织一份研究报告证实,至少有30种新的传染病在过去20年里出现。
对新兴病毒研究的大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各种新病毒的出现有可能是人类破坏环境、气候变化扰乱了病毒巢穴的结果,这些原本寄居在野生动物身上,活动于封闭世界中的未知病毒,在人类活动的进程中,新的病毒在今后将不断地被发现。
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给生态平衡,尤其是微生态平衡带来了强烈也影响,突出地改变了传染病病原体的存活、变异、媒介昆虫孳生分布及流行病学特征,会对某些传染疾病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蚊子叮咬一个带有传染病毒的人时,这种病毒就会随血液进入某个健康人体内。
而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蚊子的繁殖速率和叮咬速率都大大提高,其体内病毒的繁殖和成熟速率也将随之提高。
例如,在20℃时,P.falciparum病菌需要26天才能成熟,而在25℃时则只需13天。
携带这种病菌的虐蚊生存周期只有几周的时间,这样以来高温就会大大提高该种病菌的传播概率。
同时,由于高温现象使得夜晚和冬季温度上升,大大延长、扩展了蚊子的生活期和地域,使得靠它传播的疟疾、猩红热、黄疸、脑炎等恶性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提高,气候变暖还会导致气候带的改变,热带的边界会扩大到亚热带,原热带地区传染病的发病区域扩大到温带。
例如,我国江南一带的恙虫病,80年代以来流行的地理区域向北推进,1986年山东省有流行报告,1989、1990年天津恙虫病流行地区的地理区域向北推进了4个纬度,向天津恙虫病流行地区年平均气温上升1.3~1.7℃。
据此估计,我国恙虫病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有可能出现全国分布的趋势。
2002年的夏天,“西尼罗河”病毒在美国再次爆发,专家分析,病毒传播速度如此之快,主要原因是干燥炙热的天气。
西尼罗河病毒是在1937年从乌干达西尼罗河区的一位妇女身上分离出来的,近年来出现在欧洲和北美洲的温带区域。
另外,由于气候变暖,携带鼠疫病的黄胸鼠的活动范围,已不仅仅限于17°N 以南地区。
5.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对策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同气候环境相适应的生存史。
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挑战是不容回避的,为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地球的气候,并阻止其继续恶化,是我们的共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