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变化

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变化

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变化40年以来,中国实施的改革开放从根本行地改变了中国,我们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变化,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变化我是一个出生在农村、生活在农村的孩子。

亲自经历了农村的一系列变化。

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真是说也说不完,数也数不清。

现在的农村,机械化、科技化、智能化、电气化一应俱全。

现在正朝着农业合作化、家庭农场,农业生态园示范区发展,逐步形成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发展,农民的衣食住行得到了全面提升,住的是别墅洋房、电器齐全、电视冰箱、彩电数字化、煤气电磁微波炉、手机微信普及全覆盖。

农村村村通公交,家家都有小轿车,穿的色彩斑斓花式多样,款式齐全的美丽世界,到那里都是洋溢着幸福的喜庆气氛,吃的是讲健康,讲营养,市场物质丰富,品种齐全,想吃什么就有什么,真是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现在在老百姓心中、生活美滋滋、幸福乐淘淘、到了晚上有跳广场舞的,健康散步的、健身器材锻炼的,以前农村人想都不敢想的,现在也时尚了,健身也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幸福要素,总之在老百姓心里最有感概的就是“幸福”二字。

回顾改革开放前,农村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呢?生活是非常艰苦,劳动强度又比较大。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天天都要下地劳动。

不论是酷暑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不论是狂风暴雨,还是电闪雷鸣,无论是农闲农忙,还是节假日期,都要下田劳动,没有一个盼休息的念头。

起早摸黑,有时候农忙季节,凌晨一、二点钟就要起床干活,一直干到下午七、八点钟,甚至更晚。

如果家里遇到重要的事,都舍不得休息。

因为要争工分,年终分配要按工分计算,一年到头要挣一、二百元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的家庭劳动力不足,年终分配时还倒欠生产队的,这叫超支户,还要拿钱出来才能分得粮食回家过。

吃的什么?粗茶淡饭,家里烧菜只能放一点滴油,有的菜根本就没有油只要有吃就行,什么油不油,营养不营养,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了。

平时要想吃顿肉,就是妄想了,除非过节过年,或者有亲戚串门。

所以在我们小的时候特别盼望过年,因为过年就能吃到肉了。

穿的是补丁加补丁的衣服。

全国上下军绿色、黑色、蓝色。

平时根本就没有新衣服穿,穿一件干干净净的也是困难,不可以每天洗,更没有衣服换。

在我们这里流行这样一段话:“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是老三”。

有的甚至没法子只能“改装”冬衣改春、秋单衣,夏天改短衣,到了冬季在改成冬衣。

有时外出,还要到邻居家去借衣服出客,真是苦不堪言呢?住的茅草房,房顶是稻草和麦桔,墙体是芦苇做的,拿几根芦苇,用稻草圈起来一支一支的,每支粗约七、八厘米,排成墙体,再用泥巴用手涂刷上去,就成了墙体,一到风吹雨淋,满屋是尘土,时间一长墙体就要滑落,点的煤油灯后来装了电灯、也很节约的用,一灯多用,前后里外,基本上人到那里,电灯就点到哪里?非常节约,舍不得点,过去出门主要是步行,交通不方便是原因之一,但交通工具实在是落后。

一个大队(村委会)有一、二辆自行车就算是富裕人家了,很珍贵。

出门、走亲戚、上城、上街都是步行,下雨天光着脚,冬天上学也是光着脚,到学校洗洗脚,往鞋子里一穿,就感觉很舒服了,现在不论是晴天,雨天、冬天还是夏天,都是穿着皮鞋、凉鞋、没有一个光脚的。

再之村村有公交,家家有私家车,交通很方便,不比城市差,上路网,公交网点,覆盖全国,农村城市化也已基本实现,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带给农村的新变化,也给农民带来了新生活,新文化。

我相信,在习总书记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指引下,中国的农村一定将成为现代化的新农村,将成为科技高速农村的产业园,将成为农业观光,农村旅游的新去处,农民的生活将走进幸福乐园,幸福安康,幸福向往的新起点,新征程,新梦想。

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变化2018年,是新时代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四十年春风化雨,中华民族挺起了脊梁,40年跨越腾飞,中华儿女谱写了新的篇章,四十年风云激荡,旧貌换了新颜!曾记得1978年,邓小平站在时代的制高点描写了一幅壮美蓝图。

从此中国久封的大门向世界开放,改革大潮在神州大地上涌动翻腾,沉睡的东方巨龙冲上云霄,其势不可阻挡。

作为陕西重工业陕钢集团的普通员工,我们这一代70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在乡镇,目睹了改革开放带来地翻天覆地的变化,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后,祖国的繁荣昌盛,龙钢的壮大发展,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者,也是改革开放红利的受益者。

亲身经历的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四十年,感受颇多。

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大穿、老二穿、老二穿完老三穿”。

这些俗语反映出改革开放前的衣饰真实写照。

在我的记忆里,衣服都是晚上洗,第二天穿,老虎下山一张皮。

一件衣服由新到旧,补丁上摞补丁。

当时,逢集聚会,看到是灰、蓝、黑的人群,衣服款式基本男女一个样,粗棉袄,中式裤,好点的中山装、绿军装样式十分单调,并多显出几分清贫。

随着改革开放,布票的消失,人们穿着逐渐讲品牌,讲款式,讲流行,一个个风情万种,时尚雅致,衣饰再不是遮羞避寒。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西服已风靡城乡,穿西服,打领带,着皮鞋是当时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随着韩服的引进,国际品牌进入我国,牛仔裤、袜裤、长裤、短裤……使人眼花缭乱,到后来,时装制成旧样,有烂孔、漏洞、磨花的乞丐服还成了新颖时尚。

穿衣理念,个性化和追逐流行风。

就连头上戴的帽子花样翻新,赏心悦目:贝蕾帽、钟形帽、三角尖帽、前进帽、青年帽、披巾帽、虎头帽等,品种众多,各领风骚。

各类皮鞋、旅游鞋、休闲鞋健康鞋,波鞋不但样式新颖而且穿着舒适,人们开始追求新、美消费模式。

现在家家衣满为患,购衣成了享受购物快感和时尚。

“腹有诗书气自华”,但好多人在淘宝网上成了购衣狂。

唐装汉服引世界潮流,旗袍、长裙皆也相得益彰。

食民以食为天。

吃饭,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需求,也是生活的最高追求和喜爱。

求学阶段有票走遍天下,无票寸步难行,粮票、油票、肉票、糖票……处处凭票。

曾经历腊月盼小年,小年盼大年,大年盼破五,破五盼十五,生日不曾过,中秋象征过。

因为这些日子才能吃到白面,吃到猪肉。

多年大年初一早上能吃上一顿饺子,一到中午就是玉米面条加少许饺子,大人为了使春节有高兴的气氛,还说成“金拌银,越吃越有”,平常就是吃咸菜,啃窝窝。

“恓惶恓惶真恓惶,清水米汤泡窝窝”……。

当时人民无吃好的奢望,唯有吃饱的渴求,吃饭讲究的不是营养,而是耐饱经得饿。

一个“吃”字两重天,改革开放后,吃在舌尖上的体现是在会吃上,天上飞的、海里游的、地上跑的,大棚的、改良的、国内的、进口的,不一而是,食品消费讲营养,讲风味。

商店饭店各种各样的食品应有尽有。

水果、蔬菜、海鲜等已经不再有季节性。

糕点、牛奶奶制品的消费占食品消费的比重直线上升。

在外就餐的花费比例越来越高,真是“食不厌精”。

食,已经不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地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改革开放使中国人饱尝饥饿之苦,历经数千年之久的现状一去不复返了,步入了人人吃饱吃好的美好岁月。

住儿时,一间间的泥坯房,一孔孔破窑洞,冬冷夏热怕下雨。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片的泥坯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事一排排整齐宽敞明亮的平房、小二楼,儿时的歌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不再是梦想。

现在,随意到一家农户,从院中到房中,无不体现着时代气息,玻璃板封顶,地面瓷砖铺设,墙壁空调挂,网线进万家,鱼在箱中游,花在屋中开。

室内的装修、家具和家居用品也与早年不可同日而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将会有更高的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大多挣下钱的年轻人已向城市迈进。

北京、太原、临汾、洪洞,高层住宅区,花园小区,甚至单门独院的小别墅不乏他们的身影。

前几年,我也随着孩子进城住进了高层,当晚上无事事,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时,体会了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豪情,真是住有新房,心有绿洲。

行出行,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被称为是“自行车王国”。

当时公路路窄,路面砂砾松动,农村的道路更是原生态的泥土路凹凸不平,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进入21世纪,全国对乡村公路进行了硬化,逐步实行了村村通柏油路,村内大街小巷硬化的水泥路。

从自行车王国到摩托世界进入汽车社会是生活水平提高的显著标志。

家中有电动车、摩托车、小轿车,路上有公交车、出租车,上天有飞机,入地坐地铁,下海游轮渡、求快高铁行。

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交通工具,已成了家常便饭。

出行便捷、通衢达天已变成现实。

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遨游地球新村,尽享改革红利。

支付宝、高铁、共享单车、网购,新“四大发明”的产生,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足不出户易购物,闭门可销土特产,远在千里天天见,衣食住行大变样,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走进新时代。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中华儿女多奇志。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时间节点上,让我们感慨感知改革开放之必然,国家发展之迅速,感恩城乡居民生活之美。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立足龙钢,加倍努力,充满信心,豪情满怀,参与改革推动改革,为龙钢的二次腾飞,为开启下一个辉煌的四十年发挥余热,祝愿龙钢越来越强大!祝福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变化认识电话机,那是小时候在村上大队部办公室里。

电话机的形状是一个梯形体,高度约一尺,上面有两个支撑架,用于支架电话听筒。

电话机的一侧有一个小型的摇把儿,是用做拨打电话的,到现在我也没弄明白摇动多少次,对方就能接收到通话信息。

同一个时期更常见到的联系方法是写信。

一封信需要八分钱的邮票,贴上后投到大队上的邮箱里,等过上半月二十天之后,也许能收到回信。

偶尔也有电报或者加急电报发到村子里。

或许是谁家亲友身体健康方面出现问题时使用最常见。

这就是七十年代以前农村通讯状态了。

80年代,大多数机关单位也就办公室有一两部电话机。

后来开始使用内部电话,仅限于单位内部科室间的联络,与外部不能连接或只能接听不能拨打外部电话。

这种装置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工作上的联系非常方便。

到了八十年代末开始有人使用“大哥大”移动电话,当时使用的人很少,原因是这个看上去像一块儿砖头的东西售价至少一万元以上,接打都收费。

使用起来信号也不是很畅通,有时需要登到高处才可以接听到。

但是,你可不能小看这个形状性能都不靠谱的东西,它可是身份的重要象征,不是普通百姓买的起的。

但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无线移动通话时代的开启,意义非凡。

上世纪90年代,一种叫做“bb机”的传呼机曾经风靡一时。

有人传呼时,仪器上用汉字显示出呼叫时间,地点,内容以及呼叫号码,类似于现在的手机短信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