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中蛋白含量
质和量的研究不仅对于小麦的育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了解小麦的营养价值和加工品质也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在小麦籽粒蛋白含量相关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一方面,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王涛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地方品种的小麦籽粒蛋白含量显著高于育成品种,而千粒重则相反。
通过同源克隆水稻OsAAP6基因,研究人员在小麦中发现了TaAAP6-3A、3B、3D三个基因。
其中,TaAAP6-3B基因存在两种等位变异,分别为TaAAP6-3B-和TaAAP6-3B-。
研究发现,具有TaAAP6-3B-基因的品种籽粒蛋白含量更高。
利用开发的分子标记,在自然群体和F2遗传群体中获得了同样的结果。
另一方面,对115份小麦品种的遗传分析表明,地方品种TaAAP6-3B基因位点的SNPs多态型明显比育成品种丰富。
这说明TaAAP6-3B位点在长期的人工选择过程中受到了选择压力,代表高蛋白、低千粒重的基因型TaAAP6-3B-被人为选择掉了。
这为进一步研究小麦籽粒蛋白含量相关基因的分子遗传机理奠定了基础。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的条件和非条件QTL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蛋白组分基因的时空表达方式。
以小麦品种花培3号和豫麦57构建的双单倍体(DH)群体为材料,研究人员在2年3点6个环境下,测定了小麦开花后5个时期籽粒蛋白质组分含
量。
基于含有357个位点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利用ICIMapping3.3以及QGAstation2.0分析软件,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发育动态的条件QTL和非条件QTL进行分析。
这些研究结果为阐明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形成和积累的分子遗传机理提供了重要线索。
综上所述,在小麦中进行蛋白含量研究对于育种工作和了解小麦的营养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小麦籽粒蛋白含量相关基因的研究,科学家们不断揭示影响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分子遗传机理,为改善我国小麦品质和培育优质专用型品种提供了有力支持。
未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望在小麦蛋白研究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