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会计诚信问题

关于会计诚信问题

关于会计诚信的几点思考一、序言会计是伴随人类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其本质是对一定单位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并通过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作出预测,参与决策,进行监督,并实现最优经济效益。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

会计工作虽然专业性很强,需要具有相当专业知识的人才能掌握,但它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企业其他的管理工作一样,也存在着道德和品行问题。

因此,诚信在会计行业中尤为重要,正像中国现代会计先父序伦先生指出的那样,“立信, 乃会计之本; 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 把诚信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线, 诚信不仅是一种责任, 更与重大利益相关。

守信者得到利益, 失信者必将出成本。

对会计行业而言, 诚信既是财富, 又是财源, 诚信还是财力。

诚信是财富, 是指它有助于会计业务的开拓, 市场的占有; 诚信是财源, 是指它不仅可以使客户增多, 扩大实力, 而且可以使同行合作者增多, 在合作中取得利润; 诚信是财力, 是指诚信品牌是一种极大的无形资产。

诚信一旦缺失, 就意味着失去了走向市场化与国际化的通行证。

诚信不仅在会计制度中有着很高的重要性,会计诚信更是一个国家社会信用的基础,在整个社会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

诚实就是指言行跟心思想一致,不说假话,不做明知不对的事情。

守信就是讲信用,不失信,言必行行必果。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会计诚信是企业成事,会计做事永恒的原则,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企业只有以诚为本,以信为基才能在市场经济中走得更高更远;诚信是会计人员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更是会计制度建立的基础。

二、会计诚信的必要性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会计行业是诚信行业。

会计信息是反映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经济财政财务状况的重要依据,是国民经济信息的主要来源。

会计行为的经济性要求会计程序必须公平地对待一切利益团体,财务会计报告应保持真实和准确,会计数据应当是公允的无偏见的。

(一)会计诚信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会计的诚信问题影响着国家的财政、财务收支,影响统计工作和审计工作。

国家各部门各行业的会计信息是直接取自企业的会计信息并用来反映经济发展的状况和趋势。

因此要求会计人员要诚实守信、坚持准则、不做假账。

会计信息1 / 11应该真实、准确、可靠地反映其收支情况、经济状况和财政状况,国家需要通过会计信息了解各区域、各行业的发展状况,以与各种资源、能源的区域性分布与利用状况。

国家只有掌握客观、与时、准确的会计信息,才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只有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才能制定产业调整的策略,鼓励产业,淘汰夕阳产业。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

如果大量的会计资料失真,将直接影响国家税收,导致各项经济指标失真,最终导致国家经济政策与实际的偏离,影响国家的方针政策,危害市场经济秩序。

因此要求会计工作要讲诚信,不能弄虚作假。

(二)会计诚信是投资者所必需的“两权分离”是现代企业的主要产权关系。

资产所有权人将其财产委托管理者经营,经营管理者接受委托并承担经济责任。

这种托管的经济责任关系本身就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

资产所有权人有权了解企业的经营真相,经营管理者有义务提供客观、实际的财务信息。

对于一些中小投资者而言,他们投资的主要依据是经审计后公布的会计报表,而会计报表失真,将直接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三)会计诚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利益最大化。

只有可靠的会计信息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

才能进行有效发掘,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降低各种经营风险。

才能有效的预防舞弊防止贪污行为。

才能合理的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使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四)会计诚信对债权人至关重要债权人了解企业偿债能力高低的主要渠道靠财务报告。

虚假的信息会导致债权人决策失误,经营失败甚至血本无归。

(五)诚信既是道德资源,又是经济资源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既是道德资源,又是经济资源,诚信在保障交易正常进行中具有重要作用。

进入市场经济以后,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交换方式的发展,人们很难再游移于社会经济之外,而具有了更为明显的社会性和现实性。

诚信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物质容,从道德追求进入到物质生活领域。

这种诚信理念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如果传统文化的诚信强调"克己复礼",那么现代诚信则强调"互利"和"双赢"。

因此,诚信在伦理学家看是道德资源,在经济学家看则是经济资源,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

在经济活动中,若道德缺失,信用遭破坏,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交易链条中断。

在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环节上,生产、运输、赊购、赊销等都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使交易链条中断。

如作为市场经济核心的银行,信用就是其发展的基础。

离开信用,股票、债券与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也都无法发展。

而且市场经济越发展,诚信的作用越重要。

(六)诚信是企业取胜的法宝纵观中外的成功企业,都把诚信作为追求和必备的品质之一,无一不是以诚信为本而发展壮大的。

如被誉为"腌菜之王"的海因茨,他成功的哲学就是"忍耐加诚实"。

在1875年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情况下,为了守信,他赔本收购,后来连自己的企业也破产了,但他坚信"一个诚实的人不会在商场上倒下",仍在四处借债履行合约。

后来他成为商场巨人,他的腌黄瓜、番茄酱全球闻名。

他的成功是经营理念的成功,也是品质的成功。

(七)诚信既是财富,又是财源,还是财力"立信,乃会计之本。

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

"诚信在会计行业尤为重要,正像中国现代会计先父序伦先生指出的那样,"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把信用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线,诚信不仅是一种责任,更与重大利益相关。

守信者得到利益,失信者必将付出成本。

对会计行业而言,诚信既是财富,又是财源,诚信还是财力。

诚信是财富,是指它有助于会计业务的开拓,市场的占有;诚信是财源,是指它不仅可以使客户增多,扩大实力,而且可以使同行合作者增多,在合作中取得利润;诚信是财力,是指诚信品牌是一种极大的无形资产。

诚信一旦缺失,就意味着失去了走向市场化与国际化的通行证。

(八)会计制度的不完备性需要诚信机制来补充会计行为的经济性和社会性决定了会计行为本身就需要制度约束和规,这就是“正式的会计制度”,即以正式文件形式表达的会计准则、制度规。

会计史表明,会计制度是维护会计秩序乃至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工具。

而且,正如新制度经济学(特别是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所证明的,法律制度并不是合同得以执行的唯一制度安排,经验表明,即使是会计准则制度最发达的国家,会计制度的不完备性也是通常存在的状态。

会计制度规和约束会计行为的首要条件是制度的完备性,但在现实中,由于会计制度制定者的“有限理性”和会计环境的未来不确定性,制定完备的会计制度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如果把会计制度比作为一种“合约”,那它也是一种“不完备合约”。

现实中,会计制度的不完备性主要表现为制度疏漏、制度笼统、制度偏离现实、政策不确定等方面。

会计制度的不完备性必然导致当事人(制度制定机构、企业管理层、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留给“隐含契约”。

而隐含契约的实施主要是靠当事人的诚信来维持的。

不完备的会计制度只有在得到诚信、道德等非正式制度支持的情况下才能有效运作。

比如制度疏漏、制度笼统和制度误导,一个有诚信、有道德的当事人会选择被认为是合理的解释和恰当的方式处理。

“心照不宜”的诚信即使在形式上是非正式的,但其功能与正式制度一样具有“强迫性”,它诱导人们在正义与非正义、合理与非合理之间作出适当选择,以弥补正式制度的缺失。

(九)诚信是会计制度的基础会计制度对诚信的另一个依赖在于,会计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离不开诚信。

首先看会计制度的制定。

从理论上分析,会计行为涉与企业利益相关人(包括投资3 / 11人、债权人、经营者、政府和社会公众等)的经济利益,因此作为规企业会计行为的制度的制定过程,实质上就是协调、均衡企业利益相关人的利益以与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有能够取得各种利益相关人的信任才能正常进行。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92年计划制定的有关职工认股权的准则,因其未取得公司特别是高科技公司的管理层的认同和信任而流产(华,2001)。

为使会计制度的制定能够取得各类利益相关人的信任,美国、日本等国家不仅强调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独立性,而且注意机构成员的广泛代表性和会计准则制度的立场中立性。

从会计制度执行的角度看,如果当事人(特别是公司管理层、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重视自己的诚信问题,会计制度一旦制定,无须动用强制手段,当事人一般也会自觉执行。

这是因为,不执行会计制度导致的诚信损失比不守信用导致的不守行用导致的诚信损失要大得多。

即使动用法律的强制力来维护会计制度的执行,会计制度的执行效果也与当事人是否重视诚信有关。

三、会计不诚信的危害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在社会主义经济转轨过程中,会计信息失真突出表现在:(1)原始凭证失真,有些单位的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甚至采取制作不对原始凭证的方法进行“变通”,使一些非法收支变成“合法”的收支。

(2)凭证的要素填写不全,使收支的资金渠道不能明确划分,混淆了成本和专项基金的界限。

(3)财务账务管理混乱,在会计账薄设置和会计科目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财务部的有关规定来设置,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

账目混乱,账证、账账、账表严重不符。

(4)会计报表虚假,具体表现在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故意失真与非故意失真。

非故意失真是会计人员技术熟练程度不够、疏忽大意等非故意因素导致的,比较容易克服和纠正。

故意失真是指在企业管理当局的授意下,利用会计规给予企业的灵活性,有偏向性或诱导性地提供信息,或者违背会计规制造假账。

这是危害最大、后果最严重、也最难以防和察觉的失真行为。

人为地调整报表数字,甚至编报两套报表,一套自用,一套对外提供,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5)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失真。

收入的失真主要表现在截留、转移、坐支收入;成本失真,多列或少列成本,甚至通过人为方式调整损益、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费用失真,是该项资金直接进行了生产成本,资产不实主要企业资产账面价值不能反映企业各项奖金的实际拥有数额,资产管理混乱,造成账实不符,会计信息失真将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一是给国家的资产造成流失,影响和破坏了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宏观调整措施的执行;二是相关部门不能对企业的生产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在宏观管理上使企业陷入被动;三是会计失真影响了会计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也影响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四是会计信息的失真也助长了腐败行为,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