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地理大纲【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研究世界各国(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边缘科学,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性强的特点。
【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三:一,文化教育任务。
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必须的国际贸易地理知识,以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的需要;二,理论研究任务。
国际贸易地理是属于新兴的边缘性科学,无论其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能力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教学和学习过程也是对这门学科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三,实践应用任务。
即通过本课程学习,要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经济贸易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便我国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策略,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教学任务】学习本课程,一要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地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二要学会综合分析和区域分析的方法;三要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方法指导我国经贸实践,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教学内容】本课程是研究世界各国(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课程内容主要分为6部分:1.国际贸易概述;2.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3.国际贸易地理格局;4.国际贸易运输地理;5.国际商品贸易地理;6.世界主要国家经济贸易地理。
【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学习国际贸易地理的基本理论,也要了解世界主要产品及国家的国际贸易地理概况。
教学方法:目前以讲授法为主,今后要积极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逐步过渡到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为主。
讲授侧重启发式教学,讲求学生对方法的掌握和对概念的理解。
【先修课程要求】本课程与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的其他课程如经济地理学、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人文地理学关系十分密切。
这些课程的理论和知识是学习国际贸易地理必备的基础,另一方面学习国际贸易地理也会加深对上述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总之本课程与上述课程之间的关系,必须按专业课与专业选修课的关系处理安排教学,这样双方就可以互为补充,并行不悖。
【学时分配】章内容课时1 国际贸易概述 62 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 43 国际贸易地理格局 64 国际贸易运输地理 45 国际商品贸易地理 66 世界主要国家经济贸易地理10合计36【教材与主要参考书】主教材:国际贸易地理概论,何云魁、于达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
辅教材:国际贸易地理,李先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
参考书:1.国际贸易,陈宪等,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年。
2.国际贸易,薛荣久,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3.世界经济地理,陈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世界自由经济区大观,谷源洋等,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
5.现代国际贸易,陈鸿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年。
6.国际经济学,[美]托马斯等,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7.国际经济学,史自力,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8.西太平洋经济性特区透视,娄学萃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9.中国自由经济区的难题与求解,刘李胜等,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
大纲内容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6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地理的概念、性质和特点,以及研究的对象、内容与任务。
2.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的概念、分类及其产生、发展与现状。
3.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的政策与理论。
【内容提要】第一节绪论(1课时)一、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二、国际贸易地理的学科属性三、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内容四、学习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基本任务五、学习和研究国际贸易地理的方法六、学习和研究国际贸易地理应注意的问题第二节国际贸易的概念、分类及其产生、发展与现状(1课时)一、国际贸易的含义二、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经常使用的基本概念三、国际贸易的类型划分四、国际贸易的产生及其发展五、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第三节国际贸易的政策与理论(4课时)一、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二、西方国际贸易新理论三、保护贸易理论四、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1.国际贸易地理的概念、研究对象。
2.国际贸易的概念、分类及其产生、发展与现状。
3.国际贸易的政策与理论。
【复习思考题】1.名词: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地理、有形商品、无形商品。
2.国际贸易地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3.国际贸易的类型都有哪些?4.简述国际贸易的产生及发展情况。
5.当前国际贸易呈现什么样的趋势?6.国际贸易的理论都有哪些?7.国际贸易的政策是如何演变的?第二章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4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和社会文化环境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2.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经贸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内容提要】第一节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1课时)一、位置和疆域二、自然条件三、自然资源第二节社会人文因素与国际贸易(1课时)一、国家与地区二、人口与劳动力三、经济和科学技术四、政治、法律、文化五、宗教和风俗第三节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2课时)一、环境与环境问题二、国际经贸活动与环境相互制约的关系三、WTO与环境保护四、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1.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2.社会文化环境因素:人口与劳动力、社会经济和技术、政治、法律、文化、宗教。
3.国际经贸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1.名词: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人口劳动力、社会经济、宗教、外向型经济、绿色壁垒。
2.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哪些要素?3.社会文化环境要素有哪些?4.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分别如何影响国际贸易?5.政治、社会经济对国际贸易产生何种影响?6.怎样认识国际经贸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第三章国际贸易地理格局(6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中心地区的形成和转移趋势。
2.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区域集团化形成的原因及现状。
3.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经济特区的含义、类型以及对各国经济贸易的影响。
4.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经济特区的区位特点和地区分布。
5.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经济特区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取得的主要成绩。
【内容提要】第一节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2课时)一、世界生产力的演变与发展二、国际贸易中心地区的形成和转移三、亚太地区——正在兴起的世界贸易中心第二节世界区域经济贸易集团(2课时)一、区域经济贸易集团概述二、世界主要经济贸易集团概况第三节世界经济特区(2课时)一、经济性特区的概述二、世界性经济特区实例三、我国的经济特区【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1.国际贸易中心地区形成及转移。
2.区域集团化的背景和现状。
3.世界经济特区的含义和类型。
4.世界主要经济特区的区位特点和地区分布。
5.我国经济特区的基本特点。
【复习思考题】1.名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自由港、自由贸易区、科技工业园。
2.简述国际贸易中心地区的形成和转移。
3.为什么说亚太地区将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贸易中心?4.简要介绍世界主要区域经济集团。
5.简述经济特区对设区国和地区经贸发展的影响。
6.分析香港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第四章国际贸易运输地理(4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货物运输方式的特点。
2.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集装箱运输、大陆桥运输。
3.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海洋航线和海上运输的主要通道、重要港口。
4.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到世界各地区的远洋航线、挂靠的主要港口。
5.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世界主要航空线和航空港。
【内容提要】第一节国际贸易运输概述(0.5课时)一、国际贸易运输的性质和作用二、国际贸易运输方式第二节国际海上货物运输(1课时)一、海运特点和发展状况二、世界主要航运通道及主要航线三、世界主要港口第三节国际陆上货物运输(1课时)一、国际铁路货物运输二、国际公路货物运输三、国际贸易管道运输第四节集装箱和大陆桥运输(1课时)一、集装箱运输二、大陆桥运输第五节国际航空货物运输(0.5课时)一、国际航空货物运输的特点二、世界主要航空线与航空港【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1.国际海上货物运输特点及航线、港口。
2.国际陆上货物运输特点及干线。
3.集装箱和大陆桥运输特点。
4.国际航空运输特点和航空港。
【复习思考题】1.名词:运输类型、海上运输、陆上运输、集装箱运输、大陆桥运输、航空运输。
2.假如一批货物要从上海出发,途经热那亚,最终到达英国伦敦,海上路线如何走?会经过哪些重要的海峡和运河?3.对照世界交通图,指出四大航区的主要路线和经过的海域、海峡、运河和港口。
4.什么叫大陆桥运输?它有什么优越性?5.简述世界主要的航空港及航空线的分布。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代码:0116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国际贸易地理是国际贸易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环境诸因素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本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区域性。
二、课程的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三:其一文化教育任务;其二理论研究任务;其三实践应用任务。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国际贸易地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会综合分析和区域分析的方法;善于应用相关理论和知识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市场营销、国际货物运输等课程为阐明本课程的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知识基础;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会加深对上述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课程内容及主要学习方法和任务。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研究对象与学科属性(重点)理解:研究对象及学科属性(二)主要研究方法(一般)应用:地图法、分析法、对比法、考察法第二章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要掌握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与人口、宗教、科学技术等人文因素与国际贸易活动的关系,以便在实践中趋利避害。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地理位置和气候(重点)识记: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与分布理解:新加坡战后经济地理位置的变化对其经济的影响;气候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应用:时差的计算与应用(二)地形与河流、湖泊(一般)识记:大陆架、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水能资源的分布及主要水利工程理解:地形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三)国家、居民(重点)识记:主要国家类型的划分及其分布、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及世界人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