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流言传播的小世界网络模型及控制策略_小世界模型》摘要:摘要:本文采用复杂网络中的小世界网络模型对流言的传播过程进行了描述,并通过我国甲型H1N1病毒疫苗流言这一案例进行了模拟分析,归纳了病毒流言小世界网络具有的一些特点,关键词:流言传播流言控制复杂网络小世界网络引言现代传播学认为: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不确定性较高、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从数学角度看,小世界网络是一种图的类型,在这种图中大部分的节点不与彼此邻接,但大部分节点可以从任一其他点经少数几步就可到达摘要:本文采用复杂网络中的小世界网络模型对流言的传播过程进行了描述,并通过我国甲型H1N1病毒疫苗流言这一案例进行了模拟分析,归纳了病毒流言小世界网络具有的一些特点。
最后,结合我国实际,对流言的控制策略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流言传播流言控制复杂网络小世界网络引言现代传播学认为: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不确定性较高、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社会学者认为:流言是一种集体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的陈述或观念,是不断重复的沟通方式。
可见,人际传播是流言蔓延的主要途径。
因此,对流言控制的研究,必须从人际关系网络着手进行。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研究一些大规模网络系统的统计性质。
但是由于实验数据的缺乏以及对数据处理能力的不足,人们将规模巨大的网络系统的拓扑结构看成是完全随机的,用随机网络来描述它们。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大规模网络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变得可行。
人们研究发现,现实中不同种类的复杂系统表现出很多共同的宏观性质,许多真实复杂的网络用小世界网络模型来描述显得更为恰当。
小世界网络模型从数学角度看,小世界网络是一种图的类型,在这种图中大部分的节点不与彼此邻接,但大部分节点可以从任一其他点经少数几步就可到达。
若将一个小世界网络中的点代表一个人,而连接线代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则这小世界网络可以反映陌生人通过彼此共同的朋友而取得联系的小世界现象(如图1〈b〉)。
过去,传播学研究者们总是习惯把人际关系网络看成一个规则网络(如图1〈a〉)或随机网络(如图1〈c〉),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一方面,按照规则网络的特点,每一个人若只认识空间上和自己邻近的人,那么从广州产生的一条流言传递到北京将是一个“漫长的马拉松”;另一方面,按照随机网络的特点,人与人的联系是完全随机的,那么流言在其产生地广州蔓延的程度将与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相同。
事实上,当有关某个事件的流言(如SARS疫区流言)在广州产生时,该流言在广州的泛滥程度总是最严重的,并且会在短时间里迅速穿越省界并蔓延到全国其他地区。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研究者们对规则网络实施“重连”或“添加远程连线”时发现,小世界网络模型恰恰能很好地说明这些问题。
例如,当甲型H1N1病毒疫苗流言在一个千万人口的城市中首先蔓延时,与流言制造者和传播者同在一个城市的同事、朋友、邻居等,总是很容易被“感染”,因此,该城市很快成为流言泛滥的重灾区;另外,流言“感染者”中的某些人,通过电话、网络、短信等各种远程连线方式,使流言摆脱空间的束缚,直接传递给其他地区的亲人或朋友,从而使流言在其他地区蔓延。
显然,小世界网络模型对社会人际关系网络的拓扑刻画比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模型都要深刻和符合实际。
人类社会之所以是一个小世界,正是因为某些远程联系存在。
这一现状在大量真实的网络系统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小世界网络模型可作为流言传播过程中的基本模型,研究表明:每个人只需要很少的中间人(平均6个)就可以和全世界的任何人建立起联系。
这就是通常人们熟知的社会网络、朋友网络的“六度分离(six?摇degrees?摇of?摇separation)”原理。
传播过程模拟分析2009年4月下旬,我国发生了甲型H1N1疫情,党中央、国务院从我们国家的国情出发,科学研判疫情,制定防控策略,不断调整防控策略,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当时,疫苗的接种工作正在抓紧进行。
然而,社会上却出现了甲型H1N1流感疫情暴发是因为接种疫苗引起的传言,给整个防控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不良的负面影响。
为研究此次流言事件,作者进行了相应的社会统计学调查,并获得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如表1~表3)。
表1:采访对象第一次听到疫苗流言的情况(%) 采访对象第一次听到疫苗流言的情况代表了人间接触模式,数据如表1。
我们选取具有互动特点的方式(面对面告知、电话、手机短信)相关数据估计流言传播的人际联系数量,这代表着流言传播主要的手段和方式占72.1%。
采用人际网络关系研究通用的计算方法得到380个样本节点间无向连线约为517个。
在采用小世界网络模型进行模拟分析的过程中,考虑到人际交往的互动性,我们假设流言传播网络为一个无向网络图。
表2和表3给出了流言传播网络中各节点的出度(记作Degree?摇Out)和入度(记作Degree?摇In)基本数据。
换句话说,作为社会人际关系网络中的节点的人,其传出流言的次数看做该节点的出度值、接受流言的次数看做该节点的入度值。
表2:有几个亲朋好友将疫苗流言以各种方式告知您(%) 表3:您将疫苗流言以各种方式告知给几个亲朋熟人(%) 为研究方便起见,我们在对称意义下,取出、入度值平均值为无向网络的平均度值。
即:Degree?摇Mean=(1/2)×(Degree?摇Out+Degree?摇In) 其中:Degree?摇Out=(1/4)∑ni1×wi1 Degree?摇In=(1/4)∑ni2×wi2 计算过程中,ni1、ni2分别取相应区间中的位数,采用加权平均计算方式可以计算得到相应的平均值Degree?摇Out=6.8,Degree?摇In=5.85。
基于上述平均意义计算方法,我们得到在流言传播的整个过程中,每个人与外界平均联系为Degree?摇Mean=6.33,这表明流言在社会网络中的传播极其迅速,平均每人传递流言6次左右,流言就会迅速传遍社会的各个角落,这是符合无尺度网络的特点和小世界传播特性的。
这一结果决不是巧合,而是具有一定必然性的结果,它由小世界网络模型的拓扑结构所决定。
研究发现,疫苗流言的小世界网络具有如下特点:特点1:多数节点拥有少量与其他节点的联系(2~4条连线,占到65%以上),代表接受和传播次数很少的个体;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仅仅与自己邻近的同事朋友保持频繁联系,类似于图1(a)中人与人的邻近联系关系,通常被称作“局部联系”。
仅有少数个体与外地朋友、熟人保持频繁联系,类似于图1(c)中人与人的长距离联系关系,通常被称作“远程联系”。
典型的小世界网络的特点就是丰富的“局部联系”加上小量的“远程联系”构成的平均路径很短的网络,即图1(b)。
特点2:少数节点拥有大量与外界的联系(20条及20条以上连线,仅占到5%左右),代表在流言传播过程中极其活跃的个体,因为一般接受流言最多的人常常也是传播流言最多的人。
人们一旦接受流言并对其信以为真,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并且通过自身的人际关系将流言传播给亲人、朋友、同事等,使流言传播不断扩散并发生质变。
这样的个体现实中确实只有少数,这与实际结果十分吻合(对比表2、3)。
特点3:尽管如此,由于存在“远程联系”(如电话、手机短信等),使得整个网络的整体“平均距离”(除去孤立节点意义下的广义网络直径)大大缩短,可见流言在两个人间传播仅需要经过很少的步骤,因而整体上流言呈现出“迅速蔓延、扩散”的趋势。
研究表明,小世界网络模型中出现的孤立节点并不影响流言的迅速蔓延,尽管此时不能计算通常意义下的网络平均路径长度。
特点4:模拟网络中存在一些孤立的节点或仅有很少的(一条)连线。
它们代表那些没有,或者很少接触流言、传播流言的社会个体;虽然极其特殊,但仍存在。
这也符合社会现实情况,表明社会中的确存在不受流言影响的个体,或者只接受、不传播流言的个体,如那些了解事情真相、不人云亦云的人。
这一结果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信息在不同的人之间的扩散是有差异的,其原因通常与个体受教育程度、信息资源掌握情况、新闻媒体传播效果存在差异有关。
流言控制策略“控制”一词,具有限制、管理、制衡等意义。
流言控制,既包括对流言信息的必要管制,也包括通过信息公开与议程设置,建立有效的组织传播秩序。
虚拟环境的应对困惑、松散把关的引导难题、网络屏蔽的技术壁垒,构成了流言控制的现实压力。
流言在其传播过程中,部分内容会发生钝化,从而自然脱落;部分内容则被再次放大,发生多次质变,最终呈现出更加玄妙、荒唐的信息形态。
一次次的扭曲传播,信息内容终将走形到荒谬得令人难以接受的面目,从而实现自我埋藏并走向消亡。
流言的产生有其特殊原因,流言的消亡也有其自身规律,但我们不能期待“流言止于智者”的消亡方式,把流言的控制强加为公众的义务是不合理的。
只有利用流言传播的规律,适时地控制流言传播,才是明智的选择。
一是建立以政务公开为核心的信息传输网络。
信息公开,渠道畅通,流言就失去了传播基础;反之,则会顺势蔓延。
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出台《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一系列文件,为流言传播控制制定了基本的政策依据,发言人制度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正是依托包括政务信息公开在内的手段,多起危机得以化解。
因此,信息公开与信息对称,是流言控制的基本方略。
但是面对网络流言,政府有时缺乏应对的主动性。
或消极放任,在舆论震荡面前反应迟缓;或遮蔽真相,片面认识社会稳定的目标;或纠错乏力,未能有效约束部门瞒报。
如在前面提及的甲型H1N1病毒疫苗流言中,当年9月份就已在不少网站和论坛里传得沸沸扬扬,甚至个别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而卫生部新闻发言人直到10月10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才对此进行了澄清。
因而,为了建立有效的信息传播网络,必须坚持政府在危机控制中的主导地位,加大信息透明度与控制的规范性。
政府要通过公开渠道,以准确的信息抵制虚假,以清晰的信息替代传闻。
另一方面,信息公开不等于自由放任。
应当认识流言的突发性、层次性与信息的不确定性,把握流言传播速度与危机事件的关系,分类分级,区别对待。
要加强政府信息的权威性和控制的科学性,以务实的态度对待流言中的片面、偏激成分,有效制止流言。
二是打造以媒介融合为基础的危机信息平台。
在现代传播条件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以及门户网站和传统媒体网站,可以形成组合信息渠道,从而为媒介融合创造条件。
但是在对危机信息以及发布制度整合方面,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主流媒体与都市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还存在着信息差异以及制度壁垒,使得媒体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需要适当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