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诗词《凭吊羊祜》原文及赏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三国诗词《凭吊羊祜》原文及赏析
【导语】:
晓日登临感晋臣①,古碑零落岘山春②。
松间残露频频滴,疑是当年堕泪人③。
【释词】①登临:游览山水名胜。
陆游《入蜀记》: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蒙,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
晋臣:指羊晓日登临感晋臣①,古碑零落岘山春②。
松间残露频频滴,疑是当年堕泪人③。
【释词】
①登临:游览山水名胜。
陆游《入蜀记》:“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蒙,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
”晋臣:指羊祜。
②零落:衰败。
岘山:襄阳南面要塞。
羊祜曾镇守襄阳,这里用岘山表达对故人的思怀。
③堕泪人:羊祜为将,深得军民之心。
他逝世后,百姓和守边将士建庙立碑,四时祭之凡睹碑文者,无不流涕,故名“堕泪碑”。
陈子昂《岘山怀古》:“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
【赏析】
《三国演义》最后一回塑造了一位儒将风采的晋国统帅羊祜灭蜀后,晋与吴双方在军事上对峙了十多年。
在此期间,晋朝尚书左仆射羊祜镇守荆州,深得军民之心。
对敌施以怀柔之术,边界气氛宽松,得以生息养民。
并且,羊祜的战略眼光、为政人道、人品操守,都为当世人们所景仰。
“南州百姓闻羊祜死,罢市而哭。
江南守边将士,亦皆哭泣。
襄阳人思祜存日,常游于岘山,遂建庙立碑,四时祭之。
往来人见其碑文者,无不流涕,故名为‘堕泪碑’。
”晚唐诗人胡曾游览故地,吊念古人,诗兴勃发,写下这首七绝诗:“晓日登临感晋臣,古碑零落岘山春。
松间残露频频滴,疑是当年堕泪人。
”诗人抓住人民对羊祜的怀念深情,借“堕泪碑”一点生发,小物寄慨。
《三国演义》诗词涉及到的历史人物近百位,其中写到死后还深受百姓怀念的,为数不多,而且大多是蜀汉方面的人物。
而羊祜却是很特殊的一位。
小说家对他倾注的笔墨不多,但很动人。
羊祜的气度、操守和境界大有诸葛亮的风采。
其修身、治军、处世,将儒家和老庄学说溶为一体,刚柔相济,以柔克刚。
小说家对羊祜的刻画,重要的不是他的个性,而是把羊祜作为一个叙事视角支点。
因为羊祜的身份和地位使他始终处在晋、吴军事冲突交点上,透过他对东吴边境采取的怀柔之术和伐吴决策的描写,展叙了《三国演义》晋灭吴的历史,支撑了全书叙事结构的收尾工程。
全书一百二十回,从一分为三到三而合一,第一百十九回才写完魏灭蜀、晋禅魏,至此,九十七年的历史还有十五年历史放到了最后一回。
我们知道魏灭蜀的历史过程,是从第一百十五回司马昭选调钟会、邓艾这两位杰出的帅才决心伐蜀始,到第一百十九回姜维一计害三贤止,整整写了四个章回。
而晋灭吴的历史过程如何在一个章回中完成,而又不匆匆地刹车,显出首尾不对称的缺陷来。
这就要求小说家精巧地设计,确实是一个结尾的叙事艺术。
几部著名的古典小说都在结尾艺术处理上留下了一大憾事。
《红楼梦》的结尾犹如断臂的维纳斯式
的缺陷美。
《水浒传》七十回以后艺术功力趋于下降,犹如虎头蛇尾。
《西游记》结尾为凑成九九八十一难,又添了一个取得的经卷掉到通天河里的故事,大有戏不够硬来凑之嫌。
《三国演义》结尾建构成一个“凤尾”,其艺术匠心高妙,就在于选择了一个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历史人物形象羊祜作为一个叙事视角支点,既能大处着眼,撑起整个艺术框架,透视吴、晋两国的历史演进,又能小处落墨,不紧不慢地铺叙开来,完成晋吞吴这一历史进程的叙事。
羊祜人物个性的丰富性、包容性所蕴含的艺术价值正在这里。
蜀国灭亡后,主要矛盾就是吴与晋。
吴主孙皓令镇东大将军陆抗屯兵江口,以图襄阳。
晋主司马炎诏羊祜率兵拒之。
羊祜深知陆抗足智多谋,对部下说:“此人为将,我等只可自守;候其内有变,方可图取。
若不审时势而轻进,此取败之道也。
”羊祜这样做,并不等于静观待守,而是向对方施以怀柔之术,其目的在于瓦解东吴军民的斗志。
其具体做法是:一、“吴人有降而欲去者,皆听之。
”二、每次游猎,将被吴兵先射伤的又为晋军所拾得的猎物,当晚都归还。
三、与陆抗互通友好,礼尚往来。
长此以往,果然使江南军民不但不以敌视的态度对待晋国,反而,当得知羊祜病死,“亦为之泣”。
陆抗十分清楚羊祜的战略意图,他说:“彼专以德,我专以暴,是彼将不战而服我也。
”这是吴、晋对峙阶段,羊祜所采取的攻心策略。
吴主孙皓暴虐荒淫,恣意妄为,穷兵屯戍,陆抗因进谏“不当以黩武为事”,而被削夺兵权;臣相万彧、将军留平、大司农楼玄三人也因“见皓无道,直言苦谏,皆被所杀。
前后十余年,杀忠臣四十余人”。
羊祜针对陆抗罢兵、孙皓失德,乃上表请求伐吴。
司马炎览表,大喜,准备兴师。
后被贾充等人劝阻,将伐吴一事搁置。
羊祜很遗憾,叹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今天与不取,岂不大可惜哉!”当他归乡养病,向司马炎又一次申述自己伐吴的理由:“孙皓暴虐已甚,于今可不战而克。
若皓不幸而殁,更立贤君,则吴非陛下所能得也。
”并推荐了杰出的将才杜预代己之任。
杜预奉命镇守荆州,也针对孙皓荒淫凶逆,失掉民心,主张伐吴。
这是西晋伐吴的决策过程,也是吴主孙皓亡国的演变过程。
吴国失之于国君暴虐,妄杀贤才;晋国得之于内修政理,任用贤才,这些都通过羊祜的请战和荐贤,层次井然地展现了出来。
很巧妙地以羊祜为中心人物结构了晋灭吴这一重大的历史进程,笔墨简洁,要事不烦,建构精巧。
当东吴被灭,群臣庆贺,司马炎曾执杯流涕地对众人说:“此羊太傅之功也,惜其不亲见之耳!”可以说,羊祜这一形象是结构最后一章回的支柱人物。
小说家安插诗歌颂扬他,突出他,大概因为羊祜在历史上为西晋一统天下起过重大作用,在小说叙事结构中也起过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