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优秀9篇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优秀9篇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优秀9篇瑶族舞曲篇一【活动准备】录音机、所需磁带、节奏谱、瑶族服装一套。

【活动过程】一、听音乐入活动室进行律曲表演二、复习节奏型1.用体态律曲复习语言节奏《小毛驴》。

2.复习照谱视奏。

(出示节奏谱)小猫:| 0 ||小鸭:| ||小鸡:| ||公鸡:| ||青蛙:| ||3.启发幼儿按以上节奏型创编语言节奏:例:| || ①我爱幼儿园| || ②夏天到来了荷花香。

三、复习节奏乐《金蛇狂舞》四、请幼儿听音乐《瑶族舞曲》,谈感受1.请幼儿说说音乐的节奏是几拍子的?整个音乐分几段?两段有什么区别?2.教师讲解《瑶族舞曲》的音乐性质及特点。

3.请一名教师扮演瑶族客人表演舞蹈,帮助幼儿认识瑶族服装特征理解音乐,激发幼儿演奏兴趣。

五、教师、幼儿为乐曲创编节奏第一乐段1.请幼儿听音乐,加深熟悉程度。

启发幼儿根据音乐的性质和自己乐器的音色创编节奏型。

2.用乐器合奏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1.听音乐加深印象。

2.请幼儿拍腿、拍手、跺脚照谱视奏。

3.用乐器照谱合奏。

六、老师指挥幼儿用节奏乐器完整地演奏1.配班老师用大鼓合奏。

2.幼儿伴奏请瑶族客人跳舞。

七、在欢乐的乐曲声中结束活动【活动目的】1.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创编节奏型的能力,提高使用节奏乐器演奏乐曲的技能。

2.激发幼儿欣赏、感受、表现音乐的兴趣和能力。

3.初步认识瑶族的服饰特征,节奏谱,瑶族服装一套。

瑶族舞曲篇二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音乐欣赏课《瑶族舞曲》。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初中第三册第四单元。

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

我将本首乐曲分为五个部分:一、教材分析1、说教材《瑶族舞曲》是彭修文根据刘铁山、茅沅的同名管弦乐曲改编成的民乐合奏曲。

乐曲生动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

2、教学目标结合教材,根据课标要求和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①在聆听中感受乐曲的情绪,并通过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了解各个主题音乐的特点。

②初步了解乐曲各个部分的主题旋律,培养学生对主题旋律的记忆力,并在各种音乐活动中以不同方式表现音乐,并能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③初步了解长鼓、瑶族舞曲的简单知识。

《瑶族舞曲》是一首民乐合奏曲,旋律起伏跌宕,寓意深刻。

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感受《瑶族舞曲》速度、力度特点、感受乐曲情绪,是本课的重点,而记忆乐曲的旋律,引领学生作出对节选部分的乐曲的正确分析便成了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本节课旨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让学生聆听、感受、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之美;以学生发展为本,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音乐实践能力。

三、学法指导新课程主张自主、创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欣赏、感受、思考、讨论、创编和表演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感受音乐带来的快感。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五、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安排得是否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版块:情景导入课堂--认识瑶族长鼓、学习它的基本节奏型--初听全曲、整体感受--分段聆听、逐步深入--再次整体听赏--介绍乐曲、提升课堂)。

(第一版块)情景导入课堂课堂伊始,问同学们学过哪几个民族的歌曲?请同学们举例。

并展示瑶族的相关图片,让学生猜是哪个民族的。

师作总结介绍。

列举过后继续对同学们说:“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到瑶族人生活的地方去看一看。

”接着用多媒体播放《走进瑶族》(葫芦丝版《瑶族舞曲》作背景)。

学生边看边和老师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这种视觉和听觉的完美结合,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学习兴趣。

)(第二版块)认识瑶族长鼓、学习它的基本节奏型在《走进瑶族》的播放过程当中,我会出示简谱,然后通过瑶族的相关视频片断,让学生产生对瑶族的直观印象,初步认识瑶族,师从旁解说学生所看到的片断。

播放瑶族长鼓舞蹈,让学生感受瑶族舞蹈的风情和特点。

看到此处,提出问题:“同学们,这首歌曲让你们联想到了什么呢?”待学生稍事思考后,我接着说:“现在瑶家山寨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篝火舞会。

同学们,我们一起到舞会现场去看看吧!”(设计意图:这一情境化的语言是为了引导孩子们更自然地进入到乐曲的情绪之中去。

因为一切艺术必然具有形象性、立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运用戏剧、文字、美术、影视等姐妹艺术来帮助学生聆听音乐,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审美心理结构。

而我在这一环节中所运用的姐妹艺术便是“有声的文字--语言”。

)(第三版块)初听全曲、整体感受1、(课件出示题目《瑶族舞曲》)聆听全曲:在首次整体听赏完乐曲之后,我会提出问题:“同学们,你能想象出这段乐曲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吗?这段乐曲的情绪有没有变化?你是从哪些音乐要素中(乐曲的哪些变化让你)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因为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相信这些问题都难不倒大家的。

带着初听乐曲的喜悦心情,我要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

(设计意图: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

)(第四版块)分段聆听、逐步深入1、我首先让同学们欣赏第一主题音乐。

听赏之前,我首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带着大屏幕上的两个问题认真聆听第一主题音乐(大屏幕出示:这段音乐是什么情绪?表现了怎样的情景?)”在学生作出回答后我引导学生跟随节奏谱为这段音乐伴奏。

同时大屏幕出示第一主题音乐曲谱。

“同学们,你能看着节奏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这段主题音乐伴奏吗(注意:只拍击实心)?我们来试试看!”这时学生和着我的琴声,课堂将出现一种整齐划一的极富节奏感和旋韵感的声音效果。

2、听赏下一主题音乐之前,我仍然采用情境化的语言导入:“同学们,当人们唱累了跳累了的时候,会怎么样呢?”简短的一句话将学生带到第二主题音乐的情绪里。

曲终之时,不急于去打破这样的氛围,给孩子们静静地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体味,并随音乐的情绪判断其节拍,然后引领学生随琴声运用多种方式(击掌、拍腿等)为第二主题音乐(3/4拍子)伴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各种音乐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变化,并以此加深学生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

)(第五版块)再次整体听赏为了考察学生对作品的掌握情况,我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

在这次整体听赏时,我引导学生跟随音乐做表演。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边听边舞,也可以边听边哼唱。

这时,我适时纠正学生唱错的地方,并跟他们一起唱他们喜欢的旋律。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记忆乐曲的旋律,我还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游戏:我加上歌词演唱其中一段主题旋律,让同学们猜是哪一段。

(设计意图:这种通过加入歌词的演唱,能大大提高学生记忆旋律的有效性。

)(第六版块)介绍乐曲、提升课堂为把课内外有机融合,拓宽学习渠道,提升课堂立意,我在课堂即将结束之际向同学们讲解《瑶族舞曲》的相关知识,并和同学们一起观看《瑶族舞曲》民乐版的现场演奏录象。

(设计意图:旨在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感情,也为使学生能够永久喜欢上听觉这门艺术奠定基础。

)瑶族舞曲篇三《瑶族舞曲》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瑶族舞曲》原为作曲家茅沅、刘铁山根据民间歌曲《长鼓歌舞》为素材而写成的管弦乐曲,后经作曲家彭修文移植为民族管弦乐合奏曲。

乐曲为复三段体结构,感情丰富、音乐形象鲜明,生动地描绘了瑶族青年男女在节日夜晚欢歌漫舞的情景,表达了瑶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之情。

2、说课内容:本节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音乐八年级第十六册,根据第二单元《西南情韵》为教学内容。

3、教学内容的作用和意义: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解全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的教学目标。

欣赏我国优秀民族民间音乐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培养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对今后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热爱民族音乐有一定的导向和推动作用。

4、教学目标:A、体验瑶族人民在节日欢歌漫舞的热烈气氛,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民族音乐的爱国主义情感。

B、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联想、想象让学生体会音乐表现手段在塑造艺术形象中的作用。

C、通过欣赏《瑶族舞曲》辨别演奏乐器的音色,从情感体验入手,分析音乐要素、分析音乐进行的特点,提高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

5、教学重点:了解和熟悉乐曲的主题,掌握瑶族音乐的风格特点,节奏特点。

6、教学难点:A、分析作品内部的主题变化发展。

B、感受乐曲中不同情绪的对比。

二、说教法适当的教学方法会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学中要以听赏为主。

八年级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音乐知识不断积累,对乐曲各种音乐要素的分析能力不断增强,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采用了听赏法、讨论法、对比法和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以较多的信息量,丰富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图形、图象、音频、视频等媒体,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感知音乐,更加了解音乐作品及音乐形象。

三、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

主要通过“听”、“唱”等感知要素,让学生去体验音乐的情绪及其特点。

四、说教学过程这一部分分为四个环节。

1、导入欣赏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初步了解此曲。

2、欣赏全曲:A、体会全曲情绪,说出音乐所表现的情景。

B、介绍作曲家和音乐创作背景。

C、介绍瑶族的民族风情和音乐特点。

3、分段欣赏:A、引子部分:情绪、速度、拍子,表现怎样的情景。

B、聆听第一部分的音乐,哼唱并熟悉音乐第一主题的旋律,并思考第一、二主题的情绪、速度、拍子,表现怎样的情景。

C、聆听第二部分的音乐,并与第一部分音乐做对比,有何不同。

D、全曲欣赏4、总结:让全体学生讨论对瑶族长鼓舞的舞曲节奏的认识和对瑶族音乐的体会。

五、板书设计《瑶族舞曲》第一主题:抒情、优美,犹如一位美丽的瑶族姑娘在翩翩起舞。

第二主题:热情、奔放,瑶族小伙子们加入姑娘们舞蹈的行列。

瑶族舞曲篇四设计意图: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老民族,这首曲子非常优美,由于幼儿平时对少数民族的乐曲接触的太少,所以我选择了它。

曲子表达了瑶族人民盛装打扮,载歌载舞,还要走亲访友,开展娱乐社交活动,因此设计此活动,让幼儿了解瑶族的民俗风情,感受乐曲的美,并利用奥儿夫的音乐特色我们尝试用嗓音给乐曲伴奏。

活动目标:1.欣赏ABA形式的曲子,引导幼儿将乐曲中的节奏转变成用嗓音的表现形式。

2.能与同伴合作演奏。

体验瑶族人民在节日中欢歌曼舞的气氛。

活动准备:1.《瑶族舞曲》的音乐磁带,录音机,图谱三张。

2、奥尔夫乐器,低音木琴,铃鼓10个,木鱼10个。

活动过程:1. 以提问的方式引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