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理论课
关于武术的定义,权威的解释至少有以下三种: “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 (《现代汉语词典》);“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 徒手和器械的攻防动作为主要锻炼内容,兼有功法运 动、套路运动、格斗运动三种运动形式的体育项目” (《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 容,以套路和格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 传统体育项目”(《中国武术百科全书》)。上述定 义的共同特点是把武术归纳为体育项目,这种用概念 解释概念的方式显然无法阐述清楚武术的本质,那么 如何来定义武术呢?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的发展
• 一、武术在国内的普及和开展
•
早在1952年毛泽东同志为中华体育总会第二次 代表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 质”,给新中国的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号召 “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作体操、打球、跑步、 爬山、游水、打太极拳及各种各色的体育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53年,武术已成为我 国社会主义文化和人民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在国内得到了大力普及和蓬勃发展,而且走 上世界,为世界人民所喜爱。
• 8、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 • 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组织,其中1910年在 上海成立的“精武体育会”时间最长,影 响最大。1927年成立了中央国术馆,1928 年和1933年在南京举办了两次国术国考, 进行了拳术、长兵、短兵、散手和摔跤等 项目的比赛。1936年武术队赴奥运会表演。 • 武术被称为武术、国术、国技、把式、功 夫。
武术理论课
武术普修理论课部分
• 第一章 武术的产生与发展
• 第二章 武术基础知识
• 第三章 武术教学
• 第四章 武术图解知识 • 第五章 武术竞赛规则与裁判法
第一节
武术的概念
第二节
武术的形成与历代发展概况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 的发展
第一节 武术的概念
一、武术的概念:(教学讨论) •
一、武术的起源及其原始形态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伴随着 人类文明的出现,武术在远古先 人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开始萌发和 催生。由于武术的本质是技击, 根本特征是技击性,因此,考察 武术的起源,必然要从人类技击 的发生开始。
• 二、不同时期的武术
• 1、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771年):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
• 1986年原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武 术训练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突出项目特点, 加强攻防技能,严格动作规格”的武术技术训练 发展方向; • 1994年12月,在天津又一次召开了全国武术训练 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武术的技术发展方向, 着力改革和完善武术的竞赛办法,大会讨论通过 了《武术裁判员管理办法》《中国武术段位制》 等文件; •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运动管理中 心于1998年4月改称为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 中心,直属国家体育总局,是国家体育总局实施 对国内武术工作领导的最高权利机构。
• 6、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 • 以民间结社组织为主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 兴起,如“英略社”、“弓箭社”、“相 扑社”等,社的形成为民间武术传授、交 流、发展创造了有了条件。宋代在一些专 门性的群众游艺场所如“瓦舍”、“勾栏” 中出现了大量以习武卖艺为职业的民间艺 人。表演不仅有单练还有对练,极大大促 进了套子武艺向表演化方向的发展。
盛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发展。
• 名称:武术、武艺、讲武、拍张、相扑、角抵
• 5、隋唐五代(公元589-960):
• 武举制;刀术成为唐代阵战的重要武器,剑术逐
渐脱离军事实用性而在民间得到发展,
• 诗人李白、杜甫青年时均曾习过剑术;唐代三绝 李白的诗、张旭草书、裴旻 • 名称:武艺、拳捷、试扑、手搏、角抵、戏、相 搏
(一)建立了武术管理机构
• 1953年在天津举行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 竞赛大会”;
• 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在北京成立; • 198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北京正式成立国家 体委武术研究院,主持全国的武术工作;
• 1995年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武 术运动管理中心;
• 1982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首次全国武术工作会 议,这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最重要得一次全国 武术工作会议;
•
•
小知识:
关于裴旻剑舞:开元年间,裴旻因母亲去世,想请 大画家吴道子在天宫寺作壁画超度亡魂。吴道子说:好久 没作画了,如果裴将军一定要我画的话,只好先请将军舞 一曲“剑舞”好启发一下我的画思。裴旻当即脱去孝服, 持剑起舞,只见他“走马如飞,左旋右抽”,突然间,又 “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 剑透室而入”。被抛起数十丈高的剑,竟然能用手持的剑 鞘接住,使其直入鞘中,真是剑技绝招。当时,几千名围 观者为之震惊,赞叹不已。吴道子也被那猛厉的剑舞气势 感动,画思敏捷,若有神助,于是挥毫图壁,飒然风起, 很快一幅“为天下之壮观”的壁画就绘成了。这说明“裴 旻剑舞”确实是可称得上唐代一绝的了。
角抵、手搏、击剑等竞技项目兴盛。《汉书·艺 文志》兵技巧十三家中,收入了《手搏》6篇、 《剑道》38篇。还有不少武术项目被吸收到当时 兴盛的“百戏”中去,使得武术朝着表演方向发 展。 • 名称:武艺、角抵、角力、摔胡、手搏、期门、 卡、长手、手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4、两晋南北朝(公元265-589年):
• 武术在与文化的交融中逐渐与养生相结合。玄学
是“田猎”和“武舞”。
• 名称:拳勇、手博、相高、角力、斗 。 • 2、春秋战国(公元前771年-221年):齐桓公每年春秋两季举行比武 较力的“角试”选拔人才;奴隶制崩溃,游侠出现标志武术开始走向民 间;《吴越春秋》记载越女论剑,理法深奥、论述精辟。 • 名称:技击、相搏、手战。
• 3、秦汉三国(公元前221-公元265年):
武术概念: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 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
项目。
二、武术概念的含义: 1、本质属性:技击性是武术区别与其他体育项目的本质属 性 2、文化渊源:涵盖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艺 术性 3、运动形式:武术功法、对抗格斗和套路演练
第二节、武术的形成与发展
• 7、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 • 是武术大发展时期。其标志是流派林立, 不同风格的拳种和器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武术作为军事技术、健身手段及表演技艺 的多种价值被普遍认识和利用。明代以戚 继光、程总猷、何良臣、茅元仪为代表。 • 武术被称为武艺、相搏、白打、使拳、使 艺、拳法、把式、对力、对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