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粮码头水工工程监测
总
结
报
告
2016年5月
散粮码头水工工程
监测总结报告
编写:
审核:
审定:
2016年5月
地址:网址:电话:传真
目录
1工程概况 (1)
1.1简况 (1)
1.2周边环境 (1)
1.3地质概述 (1)
2监测目的及依据 (1)
2.1监测目的 (1)
2.2监测依据 (2)
2.3方案编制原则 (2)
3监测内容及项目 (2)
4基准点、监测点布设与保护 (3)
4.1基准点及监测控制网的布设 (3)
4.2监测点的布设 (3)
4.3监测点的保护 (4)
5监测方法 (4)
5.1垂直位移监测 (4)
5.2水平位移监测 (5)
6监测周期及频率 (5)
6.1监测周期 (5)
6.2监测频率 (5)
8监测仪器设备及检定要求 (5)
8.1监测仪器设备 (5)
主要采用仪器设备为GPS T5 +1台;其精度为:水平±15mm;竖直±20mm (5)
8.2仪器检定 (5)
9施工工况 (5)
10曲线图及分析 (6)
10.1轨道梁垂直位移累计变化一览表及曲线图 (6)
10.2胸墙垂直位移累计变化一览表及曲线图 (8)
11 结论 (10)
1工程概况
1.1简况
本工程位于辽东半岛、大连市渤海一侧海岸线的中段,瓦房店市境内北面,地理坐标39°59'55"N,121°46'25"E。
本工程南距瓦房店市区50km,距长兴岛90km,距大连市区130km,北距鲅鱼圈45km,距沈阳240km。
本工程包含1个12万吨级散粮泊位(泊位编号303#),2个7 万吨级散粮装船泊位(泊位编号301#及302#,水工结构预留10万吨级),码头岸线长度约832m。
码头东西侧两个临时护岸,长度分别为129m、110m。
不含港池、航道及配套工程。
按照规范要求我方在2015年11月5日完成对现场的E级GPS首级控制网的校核及加密工作。
1.2周边环境
本工程所属三个泊位为沉箱重力式码头,其三面环海,一面为陆域回填。
前后两个方向均有施工作业,后沿方向是码头胸墙后方50米到100米之间回填区域的地基强夯处理;前沿方向是施工船队炸焦施工作业。
1.3地质概述
详见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2监测目的及依据
2.1监测目的
在胸墙施工期间,由于回填区域基础加固和航道清淤施工等,可能会对码头胸墙产生影响,为了保证胸墙的安全运营和正常使用,必须对码头胸墙及轨道梁的沉降进行周期性的观测,及时发现隐患,并根据监测结果对应地及时调整施工方案
本工程的监测目的主要有:
1)通过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比较,判断上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合理
或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实现对下步施工工艺和施工进度控制,从而切实
实现信息化施工;
2)将现场监测结果及时反馈给工程师,使设计能根据现场实时工况,进一
步优化方案,细化措施,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又好又快的建设目
的;
2.2监测依据
1)《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 203-2008);
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41-2009)
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基坑围护设计方案、保护对象权属部门对监测的技术要求等。
同类工程实践经验。
2.3方案编制原则
从时空效应的理论出发,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以及有关单位的要求,本监测方案的编制按照以下原则进行:
1)监测保护范围
浇筑完成后的胸墙及轨道梁的沉降位移作为本工程监测保护的对象。
2)监测内容和监测点的布设
满足本工程设计和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同时必须能客观全面反映本工程施工过程中周围环境和码头胸墙及轨道梁的变形。
3)采用的监测仪器
监测仪器满足精度要求且在有效的检校期限内,采用方法准确、监测频率适当,符合设计和规范规程的要求,及时准确提供数据,满足信息化施工的要求。
3监测内容及项目
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本工程监测内容为周边环境监测,各监测点的布设与施工顺序和保护对象必须相对应,对不同施工阶段和作业位置,监测保护的重点也会有所侧重。
本次监测项目具体如下:
1) 301泊位码头胸墙及轨道梁沉降位移; 2) 302泊位码头胸墙及轨道梁沉降位移; 3) 303泊位码头胸墙及轨道梁沉降位移;
4基准点、监测点布设与保护
4.1基准点及监测控制网的布设
监测控制网分两种:平面控制网用于水平位移监测;水准控制网用于垂直位移监测。
1) 控制点布设
平面控制点和水准控制点计划为同点,不少于3点,用于控制整个监测区垂直及水平位
移。
基准点设在基坑施工影响范围之外较稳定的地方,无条件布设固定观测墩时用划"十"字的测量道钉埋设。
2) 控制网联测
水准控制网采用水准路线测量。
定期进行水准控制网联测(二月一次),当基准点前后两次标高超过允许值,即以新高程值为起算高程;对水准仪定期进行检查(一月一次),保证水准测量资料可靠性。
平面基准点采用导线法测量坐标,坐标系统采用假设独立坐标系统,按二级导线测量要求进行测量。
定期进行平面控制网联测(二月一次),检查各基准点的坐标,保证平面测量资料可靠性。
4.2监测点的布设
1) 胸墙及轨道梁的沉降位移
◆布点原则:在码头胸墙及轨道梁浇筑过程中,根据设计要求在胸墙及轨道梁上埋设永久观测点,布点按设计要求每100米布设一个永久观测点,便于进行长期观测使用。
监测点汇总表表1
4.3监测点的保护
监测点的保护
工程监测中,由于测试元器件基本埋入混凝土和土体内,这样使其具有“唯一性”和不可维修的性质。
因此除切实认真做好有关测斜管、传感元件的安装埋设工作外,对测点/孔的现场保护工作也非常重要。
①为避免泥土、污物或其它物质进入仪器、导向或其它部分,影响测试结果或造成测试无法实施,也为了在使用、施工过程中不轻易遭到破坏,影响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必须对所有安装埋设监测设施设立保护装置进行保护。
②监测点应明确标示监测点的点号,同时在埋设工作完毕后应向各方提交监测实际埋设图纸以供查找。
③日常监测过程中经常派人巡视各监测点,及时掌握监测点的完好状况,对破坏的测点应在第一时间内尽可能的替换修补。
5监测方法
5.1垂直位移监测
参照按国家四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历次垂直位移监测是通过工作基点间联测一条二等水准闭合线路,由线路的工作点来测量各监测点的高程,各监测点高程初始值在监测工程前期两次测定(两次取平均),某监测点本次高程减前次高程的差值为本次垂直位移,本次高程减初始高程的差值为累计垂直位移。
5.2水平位移监测
采用轴线投影法。
在某条测线的两端远处各选定一个稳固基准点A、B,仪器架设于A点,定向B点,则A、B连线为一条基准线。
观测时,在该条测线上的各监测点设置觇板,在觇板上读取各监测点至AB基准线的垂距E。
各变形监测点初始E值均为取两次平均的值。
某监测点本次E值与初始E值的差值即为该点累计水平位移。
或采用平面直角坐标法直接测量各监测点的平面坐标值,计算平面位移量。
6监测周期及频率
6.1监测周期
本项目监测周期自胸墙及轨道梁浇筑施工开始到竣工验收结束。
6.2监测频率
根据相关规范及设计、保护对象权属部门要求,本工程监测频率为每天检测一次,监测三天;然后每星期监测一次监测两个星期,最后每月对埋设的永久观测点观测一次。
8监测仪器设备及检定要求
8.1监测仪器设备
主要采用仪器设备为GPS T5 +1台;其精度为:水平±15mm;竖直±20mm 8.2仪器检定
所有监测仪器设备在开工前送国家认可的计量校准/检定试验室进行强制检定,施工期间监测仪器需进行连续标定。
9施工工况
2014年12月3日至2016年4月22日我单位对本工程所属的码头胸墙及轨道梁施工共进行了183次监测。
10曲线图及分析
为了直观的分析周边环境各建筑物测点的变形情况,我们绘制出以下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化曲线图表:
10.1轨道梁垂直位移累计变化一览表及曲线图
从以上建筑物垂直位移累计变化一览表及曲线图可以看出:本工程施工过程中受外界施工影响较小,沉降趋于稳定不变。
累计最大值GDL301-1监测点累计变化为-37mm,所有监测点累计值均未超出警戒值范围。
10.2胸墙垂直位移累计变化一览表及曲线图
以上数据“+”表示上升、“-”表示下沉,从以上胸墙沉降监测点垂直位移累计变化趋势及曲线可以看出,胸墙沉降越来越趋于稳定不变。
11 结论
我单位对大连港太平湾港区散粮码头水工工程中的胸墙及轨道梁施工完成后进行了长期跟踪监测。
码头胸墙及轨道梁原设计标高为+4.8米;本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预留了10cm的沉降量,将原设计标高提高到+4.9米。
根据监测结果得到如下结论:
(1)由沉降曲线可已看出,码头胸墙及轨道梁沉降最后趋于一种稳定状态;
(2)码头胸墙及轨道梁沉降后的标高满足设计规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