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社会化媒体教学课件3社会化媒体中的网民
社会化媒体教学课件3社会化媒体中的网民
减小,因为在群体条件下,人们会受到
搭集体“便车”的影响
“去个体化”
“群体极化”
在群体情境中,人会失去自 我觉知能力,从而导致个体 失去自我和自我约束
群体讨论往往会强化其成员的最初意 向,例如,使偏激者更偏激。同时, 群体讨论也会强化群体成员的共同态 度,强化群体成员的平均倾向。
三、群体互动带来的人群分化
(二)权力落差带来的人群分化
从信息传播与意见表达两个方面 引起的权力分化来看,网民大致 会形成成三个阶层,如图。
权力顶层:意见领袖
权力中层:有影响力的积极扩散者
权力中层:无影响力的积极发言者
权力底层:单纯的接受者
基于这一权利的分层,可能会产生两种方向的人群结合: 一是处于同一层级的人,为了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地位,有时会形成横向结盟; 二是处于不同层级的人,出于相互的认同关系,会形成一种纵向的结盟。 这种权力结构,不仅会使人群出现分化,也会影响到网络信息传播的格局,以及网络 舆论的形成。
(二)“群体性迷失”及其原因
2.信息的遮蔽
信息的遮蔽难免 会使人们在信息 不完整的情况下 做出有偏差的判 断和有偏差的表
达态度
3.匿名效应
无论是事实上的还 是自我感觉中的匿 名,都会使某些个 体的自我约束感下 降,并在群体氛围 的推动下形成一些 冲动与盲目的言行
网络群体汇聚的结果可能是 ,在群体心理作用下,个体 会丧失理性,群体会出现集 体性的或愚笨、或疯狂、或 盲从的现象。
2.个体间的互补产生群体智慧 当有许多人参与协商过程时,每个
人都把他那一份良善和道德审慎带 来,一些人懂得一部分,另一些人 懂得另一部分,而所有人在一起就 懂得了一切。
四、“群氓的智慧”还是“群体性迷失”?
3.群体互动有助于激发利他行为 在多数网络互动环境中,互动可以在一定程
度上激发人们的身上那些利他因素,因为各种 因素的影响,利他行为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激 发。 4.自组织及知识群体聚合从混沌走向秩序 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在内在机制的驱动下,自 行从简单向复杂、从粗糙向细致方向发展,不断 提高自身的复杂度和精细度的过程。即指没有外 界干预,仅仅只控制参量变化,通过子系统间的 合作,能够形成宏观有序结构的现象。
可以视作一种路径依赖 关系对于人们惯性的形成至关重要
第二节 网民在网络中的一般行为特点
更社会化
人们最终对信息的评价基于与 他人互动后形成的认知
社交活动很大程度受环境影响 人是社会化动物,使得社会化 媒体作用力度的更强、范围更大
第三节 社会化媒体中的网民个体
一、自我数据化个体
数据时代,产生了个体数据化生存这种新的生存方式。数 据成为个体的映射与化身,社会化媒体应用 进一步刺激了个体 数据的生成。
3.换取社会资本 赢得别人的好感,或者维 系与某个用户的关系
2.进行低成本的自我表述 一方面通过表达自我来塑造自己的形象 ,另一方面借他人的信息或观点表达自 己的价值观
一、转发
过滤出对其他 用户有意义的 信息
更好的判断信息的 价值或其局限性, 或者主题的扩展
给自己做宣传, 或者给别人做广 告
带着浓厚的群体 互动或集体意志 的痕迹
个体的“数据”有两种形式 :个体被动产Th的数据内容 和个体主动产Th的数据内 容。
个体数据又有内容型数据和 活动型数据之分。网络化Th 存使活动型数据成为个体人 Th中的重要痕迹。
数据记录的个人碎片,反映 个人历史,累计形成社会史 的一部分。
二、主动设置角色的个体
主动设 置角色 个体的数据化过 程,也是其在虚拟 空间 里进 行自我角色 的设 定和扮演的过 程。 角色的分类 先赋性角色与获得性角色、活跃角色与潜隐性角色、正式 角色与非正式角色、现实角色与虚拟角色。 角色的社会心理学功能和角色扮演心二)“个体中心”对信息网络与意义网络的构建
在数字平台传播中,信息 网络以及建立在它之上的意义 网络的构建者,不在仅仅是专 业媒体,很多时候,网民更相 信和依赖他们自己。
第4节 社会化媒体中的几种典型互动行为
一、 二、 三、 四、
转发 评论. 点赞 社交游戏
一、转发
1.利他、互助 你来我往,形成良性互动, 获得更多有用信息
(一)网络派系带来的人群分化
在同一个平台上,因为兴趣、价值取 向、意见等原因,人群还会进一步分化。
在人们生活的社会网络中,除了家 庭、班级、协会等正式群体外,还有一类 子群体,它被称为“派系”。派系这种非 正式关系可以把人们联络成为具有共同规 范、价值、导向和亚文化的凝聚子群。
网络中派系往往是以特定的社会化媒 体平台为基础的,它的形成和发展是网络 人群分化的另一个重要基础。
认同或
取悦他人 自我映射
礼仪 性互动
01
03
点赞的多样化
06
动机
04
条件反射 式习惯 体现自我
存在感
05
获取社会 资本
01 02 03 04 05 06
为社会化
带来更轻 松的互动 氛围。
低门槛、 易上手, 容易形成 大规模的 传播
伴随的竞 争意识对 互动的增 加往往是 一种良性 的刺激。
在群体中 活跃气 氛。
四、“群氓的智慧”还是“群体性迷失”?
(一)“群氓的智慧”及其形成原因
网络尤其是社会化媒体,促成了群体智慧的形 成,这种群体智慧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1.社会网络铺垫了群体智慧的基础 互联网上的社会网络的连接特性
,首先是对等性、开放性。这位个 体的自由参与提供了基础,也为信 息与智慧的自由流动提供了多种“ 路由”。
一、群体结构及其影响
(二)群体内的权力结构
网络中的群体传播往往是在一定 权力结构关系影响下展开的。个体 对于某一事物的态度与意见的形成 不单纯取决于个人既有倾向,在很 多时候还取决于权力中心以及其他 成员的态度。
网络中群体内部权力结构关系的 形成,一种是在完全空白的状态下 ,通过自然的选择机制形成的另一 种则是对于现实中群体权利关系的 继承或重新赋权。
功能:互动、规范、自我表达。
过程可分解为:角色获得、角色扮演和角色转换几个方 面。
三、做为网络节点的个体
(一)关系放大的个体力量 相比早期的论坛等社会化媒体,
Web2.0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 了网民的关系模式,使得网民的关系 网络更加开放这种开放性对网民个体 能量的放大具有重要意义。
三、做为网络节点的个体
第一节 网民使用社会化媒体的一般动机
第一节 使用社会化媒体一般动机:三个层面
社会资 本
社会归 属
社会分享
社会交往
社会参与
自我表达
自我形象管理
个体
自我情绪调节
一、自我表现需求
自我表现是个体自我认知的需要 ,又是社会互动的基础。自我表现的 三个方面:“自我表达”、“自我形 象管理”、“自我情绪调节”。它们 是相互关联的,但个体在不同情况下 诉求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微信的朋友圈内容也有评论功能,但技术上的设置是, 它只能被自己的好友看到。这一设置更多的是为了保护隐私 ,但它的一个意外效果是可以暴露出两个用户的共同好友。
三、点赞
02
点赞行为往往也会随着时间 的推移而变化。通常对于刚 刚认识的朋友点赞是进一步 拉近关系的一种方式,因此 人们会有意增加点赞,而一 旦关系变近且稳固时,点赞 可能会减少。当然很多时候 ,网民选择不点赞的背后也 有着各种心理的原因。
第二节 网民在网络中的一般行为特点
第二节 网民在网络中的一般行为特点
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报偿 依赖他人、依赖系统、标题依 赖、关键词依赖 扫描式阅读 核心:追求某些特殊报偿
懒
第二节 网民在网络中的一般行为特点
有很强惯 性
每次在网络中经过的路径相对稳定
通过行为习惯降低获得信息的成本
第三章 社会化媒体中的网民 ——放大的个体
目录
第一节 网民使用社会化媒体的一般动机 第二节 网民在网络中的一般行为特点 第三节 社会化媒体中的网民个体 第四节 社会化媒体中的几种典型互动行为 第五节 社会化媒体与群体互动
第六节 社会化媒体对网民个体的影响 第七节 社会化媒体时代中国网民的几种典型行为
在自我表现层面的几种需求间,需 要时刻进行相互观照,以求平衡。
二、社会互动需求
1、社会互动是维系和发展个人社会关系的基础。 2、社会互动表现形式为“社会分享”、“社会交往”、“社会参与” 。 3、社会化分享与交往可以在个体之间进行。社会化参与则需依赖于群 体的集合与互动。
三、社会报偿需求
1、网民加入社会化媒体的重要诉求是 获得社会归属感,它属于人类心理最基 本的安全需求。 2、获得社会归属感的方式主要是:加 入稳定社群和加入某些特定议题。 3、从本质上看,社会化媒体能够通过 培养的社会关系带来长期报偿。
网民心里对于社会化 媒体的整体氛围、舆 论形成等会产生直接 影响
“社会助长作用”
他人在场时,会形成一种社会唤起,促进优势 反应,其结果是促进简单行为,削弱复杂性 为。即在这种情况下,简单的事情人们会做得 更好,复杂的事情会做得更差。
“社会懈怠”
群体也可能使个体产生懈怠,且随着群
体规模的增大,个体付出努力的程度在
拓展阅读:集体意识与群体心理
[集体无意识是人格结构最 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 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 式和经 验库存在人脑中的 遗传痕迹。“集体无意识 ”的表现有许多种,有对 罪恶的集体失语,有对不 良现象的集体麻木,有对 违法事件的集体参与。比 较典型的如聚众哄抢财 物、球迷闹事等等。]
著 者:[瑞士]荣格
7.跟风或站 队
6.获取实际利 益
5.信息的管 理
4.体现自己的存 在
常见的互 动方式, 也是一种 与他人建 立联系的 方式
二、评论
1、引起 他人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