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教学中教学地图的运用实验中学张立军一、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一)运用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特有手段经常运用教学地图是地理教学的具有的重要特点和独特的风格,也是一种特有的教学手段。
运用地图,便于贯彻直观和理解相结合的教学原理。
学生通过对地图符号的识读,不仅可以获得地理知识,而且还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
因此,能否用好教学地图,常常成为教好地理课的关键,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运用地图,能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地理事物是具有空间性的。
在水平分布上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大小,在垂直分布上有高低的差异。
例如,某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特定的地理位置、范围、形状、面积、河流、山川、湖泊等地理事物。
只有运用地图,才能确切地建立起这些地理事物的空间的概念。
(三)运用地图便于使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规律地理事物的规律是地理分布和地理演变的感性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例如,把植被分布图和气候图相对照,就可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气候对植被分布的巨大影响,再如,讲授城市和居民点的分布时,若与交通路线、自然资源、地形地貌相对照,就会使学生发现,城市是在交通较发达、地势较平坦、资源较丰富等自然和社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借助地图就比较容易阐明地理事物的分布,演变规律性。
可见,地图不仅是联结地理事物和地理原理的纽带,也是启迪人们认识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的钥匙。
(四)运用地图可以培养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地理技能地理技能包括内容很多,其中,运用地图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是最基本的地理技能。
例如,让学生根据经纬网来辨别地图上的方位;利用比例尺量算各地之间的水平距离、线性地物的长度;利用等高线、等深线、和分层设色地形图,识别陆地和海底的地形类型、高低起伏、山脉走向、坡度陡缓;在气候图上根据等值线识别各地的气温、气压、风向、降水量的分布及其规律;在地图上分析地理事物的性态特征和区域特征,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及因果关系等。
(五)运用地图可以培养学生的智能在地图上地理事物是用形状不同、大小不一、色彩有别的符号表示的;它的经纬度位置是用经纬线来确定的。
地图符号、经纬网都是地图上有形的要素,它们形象直观,便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进行分析、对比、综合、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这样运用地图就为发展学生智能提供良好的条件。
例如,学生在掌握了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特点、成因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在地图上,观察某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引导学生分析该地获得的太阳辐射量的大小,确定该地所处的热量带;再分析所处的气压带、风带及距海远近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根据水热条件的综合状况,判断该地属于哪种气候类型。
二、教学地图的分类和特点(一)教学地图的种类教学地图又称学校地图,通常是指专供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使用的地图。
根据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教学地图可分为教学挂图、地图册、课本附图和插图、填充图、地球仪等。
(二)教学地图的基本特点1.教学地图内容上的专用性教学地图针对性强,主要考虑教学的需要。
凡是教材中提到的,能用地图形式显示的地理知识,地图上均予表示。
为了便于教学,其内容和形式都体现了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
2.教学地图取材的现实性教学地图的内容少于一般参考地图,做到重点内容突出;但是取材多于教科书,以便满足学生课外自学的需要。
总之,教学地图既要满足教师讲授的需要,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取材要繁简适当。
3.教学地图表现手法的鲜明性教学地图层次分明,一目了然,采用的符号、线条简单粗重,色彩鲜艳夺目,富有表达力和感染力;不仅易读、易记,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各类教学地图的运用(一)教学挂图教学挂图也叫讲授地图或课堂教学地图,简称挂图。
它是课堂上,教师面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时,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
因此,挂图具有图幅大(1—2张全开纸大小为宜)、符号更加粗重明显、内容更加突出等特点,以便于学生看得清楚、把注意力集中在所学的地理事物上。
正确、熟练、合理地运用挂图,是地理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和教学的基本技能。
运用挂图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选图选择教学挂图应注意的问题:第一,紧扣教材。
教师在备课时,应全盘考虑选择同教材各章节内容相符合的挂图。
第二,繁简得当。
选择挂图时主、辅图明确。
主图所反映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应突出重点,内容比较单一、明确。
辅图配合主图使用。
但是,一节课的总用图量,一般不超过三幅;过多,挂图则一现而过,流于形式,收效不大。
第三,注意图的整洁美观,对破损和自制的挂图,要修补和整饰。
2.挂图教学挂图的悬挂,应注意几个方面:第一,位置适当。
一般将图挂在黑板两侧墙壁或图架上,要高低适中,不可过偏,让全班学生都能看清为宜。
第二,挂图适时。
悬挂两张或两张以上挂图时,若同一时间对照使用两张图,可采用并列式挂图法;若不同时使用,可采用重迭式挂图法,根据教学内容先后出示,以免同时挂出,分散学生注意力。
第三,准备充分。
课前,教师应对课上使用的挂图、挂图架进行认真检查,以便于使用。
3.指图指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指图时,站立位置要适当。
一般站在图的一侧,不要遮挡学生视线。
第二,指图要规范化、准确无误、快慢适中、讲指一致。
对不同形式的地图符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应采取不同的指示方式。
如,对点状符号所表示的城市、乡镇等居民点,应准确指在居民点符号上,而不应指市镇注记上;河流、山脉等线状符号,指图时要沿着河流的流向和山脉的走向;交通线(铁路、公路、管道、航线等)要由起点顺线指向终点;区域面线符号,如,大洲、大洋、湖泊、国家和地区,要沿境界线,指明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范围、形状、大小和分布特点。
总之,要按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运动方向、发展过程等特点指图,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指图;过快,学生的观察、思考、记忆跟不上指图速度,不能留下较深的印象,使指图流于形式;过慢,又落后于学生的感知、理解和记忆的速度,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合理使用指图杆。
杆长一米左右,顶端涂红色,指图时清晰可辨;尾端刻一缺口,用它支撑悬挂地图。
使用指图杆要严谨,不用时不可随意乱挥乱划,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
安排选图、挂图、指图是用图的准备,备课时教师都应周密考虑,精心安排,做到熟练掌握,才能灵活运用。
新教师更应预先演习,免得课堂上顾此失彼,乱指乱划,手忙脚乱,找不到应指的内容,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4.用图运用挂图说明地理问题,是挂图运用的高级阶段,也是教学中至关重要而复杂的环节。
教师在用图时,应注意几个方面:第一,文图结合。
挂图是以课文内容为依据,是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而编制(绘制)的。
挂图与课文互为补充,紧密配合。
因此,在运用挂图授课时,切忌“单打一”的用图或讲述,应做到“文图结合”。
第二,师生共同活动。
例如,在讲中国地形一般特征时,应在教师引导下,运用挂图,师生共同观察、共同分析,从图上寻求答案,逐一得出中国地形具有多样性和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各种地形交错分布的三个基本特征的结论。
切忌,教师如同无观众的木偶演员,无听众的朗诵者一样,单方面的用图和独白式的讲述。
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结合起来。
第三,主导辅助作用要得当。
在新课讲授中,新的地理事物,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生疏的,未知的事物,教师在挂图上都应当示范性地指出它们符号的位置,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但是,教师指示挂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从自己的地图册或课本插图中找到相应的符号,教师指示地图或分析挂图,旨在辅助学生掌握独立运用地图册和插图的能力。
因此,从教师指图示范的角度来看,挂图起到主导作用;同时运用挂图的目的,是为了辅助学生学会读图,掌握地理知识,因此从目的性来看,挂图又起着辅助作用。
正确认识挂图作用的双重性是运用好挂图的关键。
要把学生地图册、挂图的使用及教师讲授统一协调,密切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四。
“因材施图”。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选用挂图。
低年级可采用形象化的符号或标记为主的挂图。
高年级可采用以较抽象的符号或标记为主的挂图。
为了减少学生地理知识的泛化,便于识记,可把所讲授的内容,用特殊的符号或标记,从整体的挂图中分离出来,使之特殊化。
总之,教师在用图时,要防止形式主义,要注意提高运用挂图的效果。
(二)地图册的运用1.地图册的特点和作用中学适用的《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和《高级中学地图册》是专门为地理教学而设计、编绘的。
它以地理教材为依据,编制了大量配合地理教学的各类地图、示意图、景观图、剖面图等,内容上它具有丰富性的特征;它在表示地理事物的分布和相互关系方面,比课文具有简炼性和直观性;在图目的选择、图辐内容和编排次序方面与教材体系结构具有一致性;与课文紧密配合,互相补充,并保持地图册自身的相对完整性;与课文插图分工,各有侧重,统筹安排,相互配合,并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地图册在题材选择,内容取舍等方面充分考虑到教学的需要,它是教师教学的工具之一;地图册在表示方法上,充分考虑到学生接受地理知识的能力,它是学生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和课外自学不可缺少的学习工具;它与地理课本配套,学生人手一册,学生掌握读图方法之后,它就是“第二教科书”,并且篇幅少,比课本便于携带,当教师声音信号和课文中文字系统消失时,地图册就成为学生随时、随地、随身陪伴的好老师;学习地理必须有地图,没有地图就无法学好地理,地图册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源泉之一;教师在教学中配合挂图、插图和图片,指导学生识图、读图、用图,充分发挥地图册的作用,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2.地图册的运用(1)选图根据讲授计划,依据课文内容,在地图册中找出相关的地图。
认真研究每幅地图所表达的内容,与课本内容如何配合,这些都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
例如,讲授“地球”一章教材时,中国地图册“地球知识”中的一些幅图可与教材配合使用。
“地球”一图,较好的表示出球体形状,配以文字说明,表明地球的大小。
“地球内部构造图”是剖切的立体示意图,形象地揭示了地球内部的三个同心圈层;图旁的文字说明,分别介绍了三圈层的厚度、温度和压力。
总之,地图册上每幅图都有丰富的内容,备课时应该认真考虑怎样与课文密切配合,认真选择地图,以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识图导引识图,即开始学习辨识地图。
这是学会读图、用图的第一步。
识图如识字。
识字,首先认识字形、字义。
识图,首先认识什么是经纬线、比例尺等数学要素,知道它们的形状和表示方法;其次,应了解水系、地形类型、地势高低,海洋的深浅、城镇、交通、境界等地理要素的代表符号,以及各类符号的色彩(色相和色调)的表示方法;另外,还应懂得地图符号的文字注记的规则和字体的变化。
当学生认清各类符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之后,就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地图上描述各种地理事物的方位、范围、大小、形状等,地理位置及分布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