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决定分娩的因素及分娩机转PPT课件
决定分娩的因素及分娩机转PPT课件
编辑版ppt
40
三、胎儿
➢ 1.胎头颅骨
➢ ⑵、颅缝:颅骨间缝隙称为颅缝
额缝:两额骨之间 颞缝:颞骨与顶骨之间 矢状缝:两顶骨之间 冠状缝:顶骨与额骨之间 人字缝:顶骨与枕骨之间
8.5 ~ 9.5cm,平均9cm。 ➢ ③后矢状径:平均8.5 cm
出口横径+后矢状径应>15cm。
编辑版ppt
25
骨盆出口平面
编辑版ppt
26
㈠、骨产道
➢2、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
➢ ⑴骨盆轴 连接骨盆各假想平 面中点的曲线,又称产轴。 分娩时胎儿沿此轴娩出。
➢ 上段向后,中段向下,下段向前 ➢ ⑵骨盆倾斜度 60度
20
骨盆入口平面:四条径线
编辑版ppt21㈠、骨 Nhomakorabea道➢1、骨盆的平面与径线
➢ ⑴、骨盆入口平面 ➢ 呈前后径略长横径略短的横椭圆形 ➢ ①入口前后径:约11cm。(真结合径) ➢ ②入口横径 :约13cm。 ➢ ③入口斜径 :约12.75cm,左右各一。
编辑版ppt
22
中骨盆平面
编辑版ppt
23
道自然娩出,即为正常分娩。
编辑版ppt
4
一、产力
➢ 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内逼出的力量 称为产力。
➢ 包括 子宫收缩力(宫缩) 主要产力 腹肌及膈肌收缩力(腹压) 肛提肌收缩力
编辑版ppt
5
㈠、子宫收缩力(宫缩)
➢临产后的主要产力,贯穿于分娩 全过程。
➢作用:迫使宫颈短缩、子宫颈口 扩张,胎先露下降及胎儿、胎盘 娩出。从分娩开始一直持续到分 娩结束。
14
缩复作用示意图
编辑版ppt
15
㈡、腹肌、膈肌收缩力(腹压):
➢ 第二产程的重要辅助力量; ➢ 宫口开全后,胎先露部或前羊水囊压
迫骨盆底组织及直肠,反射性地引起 排便动作,产妇主动屏气,腹肌及膈 肌强力收缩使腹内压增高,促使胎儿 娩出。
编辑版ppt
16
㈡、腹肌、膈肌收缩力(腹压):
➢ 腹压在第二产程,特别是第二产程末 配以宫缩时运用最有效,过早加腹压 易使产妇疲劳和造成宫颈水肿,致使 产程延长。
编辑版ppt
27
产道的形成及产轴
编辑版ppt
28
㈡、软产道
➢软产道由子宫下段、子宫 颈、阴道、骨盆底软组织 组成。
编辑版ppt
29
㈡、软产道
➢1.子宫下段
➢ 由非孕状态下的子宫峡部长1cm形 成。随子宫增大,子宫峡部逐渐 拉长,到妊娠后期及临产前,拉 长7~10cm,形成子宫下段。
编辑版ppt
编辑版ppt
35
子宫颈管消失与子宫颈口扩张步骤
编辑版ppt
36
㈡、软产道
➢ 3.骨盆底、阴道及会阴的变化
➢ 会阴体、阴道及骨盆底的结缔组织和 肌纤维增生肥大,血管变粗,血运丰 富,故临产后会阴可承受胎头压迫而 易于扩张。
➢ 胎先露部的压迫,盆底肌纤维拉长, 5cm厚的会阴体变成2~4mm,利胎儿 通过。分娩时若保护会阴不当,易造 成会阴裂伤。
编辑版ppt
9
宫缩节律性
编辑版ppt
10
㈠、子宫收缩力(宫缩)
➢2、对称性 ➢正常宫缩起自两侧子宫角部,迅
速向子宫底中线集中,左右对称, 然后向子宫下段扩散,均匀协调 地遍及整个子宫。
编辑版ppt
11
子宫收缩的对称性和极性
编辑版ppt
12
㈠、子宫收缩力(宫缩)
➢ 3、极 性: ➢ 子宫收缩力以子宫底部最强、最
➢ 临产前长约2cm,临产后子宫颈管形 成漏斗形,此时子宫颈外口改变不大。 随后,子宫颈管逐渐变短直至消失, 成为子宫下段的一部分。
编辑版ppt
34
㈡、软产道
➢2.子宫颈的变化
➢ ⑵、子宫颈口扩张
➢ 临产前宫颈外口仅容 1 指尖,随产 程进展,宫颈口开大, 至开全。
➢ 宫口开全10cm,足月胎头方能通过 。
编辑版ppt
6
㈠、子宫收缩力(宫缩)
➢子宫收缩力特点: ➢1、节律性 ➢正常宫缩是宫体肌不随意、有
规律的阵发性收缩伴疼痛→阵 痛
编辑版ppt
7
㈠、子宫收缩力(宫缩)
➢ 临产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节律的 阵发性收缩,阵缩由弱渐强,维持 一定时间,随后再由强渐弱,直到 消失。
编辑版ppt
8
临产后正常宫缩节律性示意图
㈠、骨产道
➢ ⑵、中骨盆平面 最狭窄平面 ➢ 呈前后径长横径短的椭圆形。 ➢ ①中骨盆前后径 平均值约为11.5cm。 ➢ ②中骨盆横径 平均值约10cm。
编辑版ppt
24
㈠、骨产道
➢ ⑶、骨盆出口平面 ➢ 不在同一平面的两个三角形组成。 ➢ ①出口前后径 约11.5cm ➢ ②出口横径(坐骨结节间径)
编辑版ppt
37
三、胎儿
➢ 胎儿大小 ➢ 胎位 ➢ 胎儿有无畸形
编辑版ppt
38
三、胎儿
➢㈠、胎儿大小
➢ 分娩过程中,胎儿大小是决定分 娩难易的重要因素之一。
➢ 胎头是胎体的最大部位。
编辑版ppt
39
三、胎儿
➢㈠、胎儿大小
➢ 1.胎头颅骨 ➢ ⑴ 、颅骨骨骼: 7块扁骨
顶骨:2 额骨:2 颞骨:2 枕骨:1
分娩期妇女的护理
编辑版ppt
1
➢分娩:妊娠满28周以后,胎儿及 其附属物从母体全部娩出的过程。
➢早 产:满28周~不满37周; ➢足月产:满37周~不满42周; ➢过期产:满42周及以后分娩者。
编辑版ppt
2
编辑版ppt
3
➢影响分娩的四因素
➢
产力
➢
产道
➢
胎儿
➢
精神心理因素
➢ 如能相互适应,分娩则能顺利经阴
编辑版ppt
17
㈢、肛提肌收缩力:
➢ 协助胎先露在骨盆腔内旋转; ➢ 当胎头枕骨露于耻骨弓下缘时,
协助胎头仰伸及娩出。
编辑版ppt
18
二、产道
➢胎儿娩出的通道 ➢分为 骨产道
软产道
编辑版ppt
19
㈠、骨产道
➢ 通常指真骨盆; ➢ 骨产道的大小、形状与分娩关系密; ➢ 假想骨盆有三个平面。
编辑版ppt
持久,向下则逐渐减弱,宫底部 强度几乎是子宫下段的两倍。
编辑版ppt
13
㈠、子宫收缩力(宫缩)
➢ 4、缩复作用
➢ 子宫体部收缩,肌纤维缩短变宽,重新 松驰时不能完全恢复到原来的长度,经 过反复收缩,肌纤维越来越短称缩复作 用。
➢ 缩复作用使宫腔内容积逐渐缩小,迫使 胎先露下降及子宫颈管逐渐展平。
编辑版ppt
30
㈡、软产道
➢生理性缩复环
➢ 随着子宫反复收缩,肌纤维越来越 短粗,子宫体部越变越厚,子宫下 段被牵拉扩张而变长变薄,上下段 交界处因肌层厚薄不同形成一环状 沟,称为生理性缩复环。
编辑版ppt
31
生理性缩复环
编辑版ppt
32
宫颈扩张及子宫下段形成
编辑版ppt
33
㈡、软产道
➢2.子宫颈的变化 ➢⑴ 、子宫颈管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