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贾平凹小说的题目特点

贾平凹小说的题目特点

822015年12月THE JOURNAL OF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Dec. 2015贾平凹小说的题目特点郑春元(广东培正学院 论丛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830)摘 要:贾平凹不同阶段的小说题目有着不同的特色。

上世纪70年代的小说题目简单、直白;八九十年代的小说题目多有象征性,含蓄蕴藉;2000年以后的长篇小说题目平和,不事雕琢,虽朴素大气却也减少了艺术色彩。

每个阶段小说题目色彩的变化都与社会及个体因素相联系。

关键词:贾平凹;小说;题目;象征;写实中图分类号:I207. 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O-10267(2015)04-0082-04收稿日期:2015-10-15作者简介:郑春元(1949-),男,《广东培正学院论丛》编辑部编审,研究方向:编辑学,侠文化。

在文学作品中,题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经验的作家无不重视题目的设置。

许慎《说文》中言:“题,额也。

”[1]138而“目”则为“眼”。

以额与眼喻题目之地位,其重要性自然不待言说。

贾平凹从事小说创作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这是一位勤奋而成熟的作家,小说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同时代作家中都名列前茅,可谓独具特色,因此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题目的世界。

和所有优秀作家一样,贾平凹小说也十分重视题目的设置。

他的小说题目既简洁明朗、纯朴自然,看似不事雕琢,有一种天然的艺术性;同时绝大多数题目也含蓄蕴藉,苍茫厚重,呈现出象征和隐喻独有的美感。

假如将他的小说创作分为三个不同时期的话,那么每个时期的小说题目也有每个时期的特点。

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一、上个世纪70年代小说的题目特点贾平凹是从7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的,当时主要是写短篇,小说多以人名、地名、事件为题。

《兵娃》(1974)和《春女》(1977)就是以人名为题的小说作品。

《兵娃》写的是初一学生张兵娃教育万有老汉的事。

兵娃暑假期间到生产队参加劳动,被队长分派和万有老汉一起卖豆腐。

万有老汉一开始想借卖豆腐之机顺便卖点针头线脑,赚点零花钱;接受教育后又在茶坊村急需一批豆腐时,讨价还价,为队里要来几头猪崽,都被兵娃及时阻止了。

小说明显是以当年的阶级和思想斗争为背景,突出的是所谓的思想觉悟,题目也就是主人公的名字。

《春女》写的是一个不满十岁的小姑娘帮助五保户爷爷做饭的事。

五保户石牛爷爷心系集体,主动做了工地的爆破顾问,忙得没有一点时间,春女就偷偷过来给石牛爷爷做饭。

小说突出的是春女的善良懂事,题目也是主人公的名字。

以人名为题目的小说还有一篇脍炙人口的《满月儿》。

《满月儿》也写于1977年,不过和《兵娃》《春女》一类小说相比,水平已经高出很多。

小说写的是性格迥然不同的农村两姐妹,姐姐满儿是农科站的技术员,性情沉静,勤奋好学,一心扑在农业科研上;妹妹月儿却单纯开朗,无忧无虑,最后在姐姐的影响下也变得成熟起来。

小说虽然以姐妹俩的名字构成题目,但给人以喜庆感,和作品的氛围十分贴切。

以地名为题目的小说相对少一些,大概只有《荷花塘》《石头沟》(1977)《山镇夜店》(1979)等寥寥几篇。

《荷花塘》具体写作时间不详,但肯定在《石头沟》以前,起码不晚于70年代。

小说写的是三年级小学生孙保松假期协助富裕中农老银伯看塘,帮助老银伯改造思想的事,主题、时代背景都和《兵娃》一致。

由于故事围绕着荷花塘发生,所以题目为《荷花塘》。

《石头沟》和《山镇夜店》也是如此,只是《山镇夜店》的思想内涵已经不局限于斗争、改造,而是有着更深刻的社会性,所以题目里也透露出一些深刻的色彩。

以事件为题目的小说也不算少,比如《参观之前》《选不掉》《派饭》《喝酒》等,数量可以和以人名为题者比肩。

《参观之前》写的是各队柿林管理员来梨花坪柿林参观前发生的事;《选不掉》写的是铁妈讲究原则、铁面无私,让人心服口服的事;《派饭》通过一次派饭,表现出县领导踏实肯干,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工作作风;《喝酒》围绕着招工名额给谁这件事,展示了基层干部和普通群众之间的矛盾,以及各自不同的心理。

这一类小说也写人,也涉及地点,历史背景也基本相似。

但是,和前两类比起来,思想和内容都复杂了一些,手法也更加娴熟、多样化。

从以上分析可见,无论是以人名、地名还是事件为题的小说,贾平凹70年代小说的题目都有着简单、直接、信手拈来的特点,有的甚至还带一些“火药味”。

这显然与那个时代的历史有关。

70年代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讲究“狠斗私字一闪念”。

人的思想比较僵化,具体到文学领域也是一样。

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要强调其社会政治作用,是当时的文艺路线问题。

党的文艺工作“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被简单化、直接化了[2]。

这种情形到“文革”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况且那时贾平凹年纪尚轻,阅世较浅,对人生世事的看法远未达到成熟的地步。

因此,写于70年代的小说创作,也不可能不受到时代的影响和认识的局限,而且也不可能不在题目中反映出来。

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的题目特点上世纪80年代以后,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开始向纵深探索,题目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虽然表面看,有很多还是属于人、事、地范围内,但已经不是前面那种简单的人名和地名或者事件了,而是具有多义性,包含了更复杂更深刻的含义,比如中短篇小说《好了歌》(1981)、《沙地》(1981)、《二月杏》(1981)、《天狗》(1985)、《古堡》(1985)、《美穴地》(1990),以及长篇小说《浮躁》(1986)、《废都》(1993)、《白夜》(1995)、《土门》(1996)、《高老庄》(1998)等等。

《好了歌》写的是一个匠人,他心地善良,待人诚恳,可是却屡屡上当受骗。

每当快熬到好日子时,倒霉事就来了;咬咬牙想就此倒霉下去,好日子却又找上门来了。

正应了《红楼梦》里的那句话:好便是了,了便是好,活生生地展现出命运的多变。

《沙地》写一个武艺人刘诚。

刘诚不是本地人,父女俩是卖艺过来的,女儿却得了急病离去,只剩下他一人孤苦伶仃。

他性情古怪,为人正直,活得艰难而倔强,与那片他栖身的沙地有着本质上的相仿。

小说中有一段关于沙地景物的描写:“小河的东边是一大片黄沙地,没有种庄稼,稀薄地歪着几株柳树。

小河流沙量大,遇着暴雨,泥沙从后沟就漫下来……而这东边,一直没有筑堤,便成了黄沙世界。

曾经试图压植芦苇,但仅仅在河边长了一溜;沙地还是赤裸着,白日看得见上面布满了各种各样的禽兽蹄印,夜里有狼嗥,如婴儿啼哭一般。

”[3]可见沙地已不仅仅限于地理上的含义,也象征着刘诚的内心世界,对应着他的寂寞而又顽强的人生。

《二月杏》是一篇有争议的小说,有论者称是对当年的伤痕文学的突破,很有道理。

小说写了一个下乡后被基层干部奸污的知青女子,不幸的遭遇使她成了一个难以理解的人物。

她清纯而又污浊,善良而又凶狠,美丽而又放浪,懦弱而又顽强,清醒而又混沌。

她是孤独而美好的,是松、柏、桦组合的荒林中一棵嫁接过来的杏树,“二月杏”既是题目也是深爱着她的地质队工人大亮给她起的名字。

小说中有这样一段关于这棵杏树的描写:“杏树已经有一人半高,枝条并不发达,叶子被虫啄得没有了几片完整,但就在梢头儿上,淡淡地开了几朵小花。

”[4]这种景物描写,和女主人公的人生遭遇、性格特点以及内心世界完全对应。

《天狗》的题目也充满了象征义。

“天狗吃月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月代表着阴,也可以说是女人的象征,天狗对师娘也充满了爱恋。

结尾处写师傅下葬后,天狗终于“在师傅睡过的炕上去睡了”,而且开始安排家事,显然将成为真正的夫妻。

因此“天狗”也就不光是主人公的名字,而是有着更复杂的含义。

《古堡》也一样,那座高筑峰顶,石条砌就,83“日里发黝黑漆光,已是百年物事”[5]的古堡,实质上象征着当地人的愚钝、冥顽不化,已经成了改革的阻碍。

因此,《古堡》这一题目也就不仅仅限于事物,而是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美穴地》也如此。

为仇人踏出过风水宝穴的柳子言,轮到自己时,竟一时失误,错将假穴当成了真穴。

结果本该做大官的儿子,却只能在戏台上扮演包公了,可谓人生如戏。

《美穴地》这一题目,也就充满了调侃意味。

此时期的中短篇小说题目如此,长篇小说的题目也是这样。

《浮躁》概括的是当时社会的浮躁之风,80年代正是改革迈开步子的时候,社会躁动,人心躁动。

贾平凹正是抓住这种普遍现象,来构思写作这部长篇小说。

他在《浮躁•序言之二》中说企图使它更多混茫,更多蕴藉,所以题目本身也就充满了混茫与蕴藉,简单的两个字已经概括了全书的主题。

《废都》描绘的是西京(西安)世纪末的图景,但又不仅限于西京,而是中国,是世界,用贾平凹自己的话说,就是“西安可说是一个典型的废都,中国又可以说是地球格局中的一个废都,而地球又是宇宙格局中的一个废都吧。

”[6]题目的象征义清晰可见。

《白夜》勾勒了世纪末普通市民的众生相。

夜本来是黑的,这里却成了白,是白夜,可见题目的隐喻意义。

《土门》似乎是想给浮躁、颓废、混沌的现实寻找一条出路,可哪里是出路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染的作家找到了道家思想,或者说道家思想中的顺其自然、平和宁静;而西安也的确有一片叫“土门”的街市,可是此土门又不是彼土门,贾平凹只是用“土门”这一实物,来象征道家思想文化罢了,所以“土门”也是象征。

《高老庄》也充满了隐喻意义。

高老庄本是猪八戒下凡化为人形后的栖身之地,与猪八戒这一形象有着紧密的联系。

贾平凹将笔下那个淳朴混乱落后可笑的村庄的名字定为高老庄,而且以此命名,也是他心目中的世纪末乡村的缩影。

贾平凹八九十年代的小说题目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其原因在于社会和作家本人。

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正是改革从如火如荼到向纵深发展的年代,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既往的标准和观念都不同程度地发生着改变,人心变得复杂,世事变得混沌,很多事情都失去了判断的标准。

此时的贾平凹已步入中年,社会阅历增加,思想也随之改变,看待世事人生的眼光再也不像70年代那么热情、单纯了。

况且八九十年代是文学的辉煌年代,尤其八十年代中期左右,作家们创作热情高涨,流派纷呈,好作品不断涌现,贾平凹的创作也在八九十年代达到了高峰。

此时期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想象力异常活跃,灵感勃发,手法纯熟,兼收并蓄,不断开拓,因此这一时期的小说题目已经不局限于写实,而是实与虚并重,更趋于隐喻和象征。

三、本世纪小说的题目特点2000年以后,贾平凹的创作基本上是长篇小说,好多都是鸿篇巨制,写历史和社会的变迁,内容宏大,题材广泛,题目特点相应也有变化。

虽然也延续着八九十年代的象征色彩,但多少有回归写实倾向,比较明朗简捷;倒也不似70年代题目的直白随意。

这从《怀念狼》(2000)、《病相报告》(2002)、《秦腔》(2005)、《高兴》(2008)、《古炉》(2011)、《带灯》(2013)、《老生》(2014)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