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标准化法的变化和实施的几点思考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由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三十次会议于2017年11月4日修订通过。
新修订的《标准化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标准作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质量提升和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引领性、支撑性的作用。
《标
准化法》是关于标准制定、实施和监督管理的基本法,可以说是技术要求领域的“立法法”。
新《标准化法》的生效实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关键词:新标准化法;变化;实施;思考
1《标准化法》的新理念表达
1.1“政府标准”与“市场标准”共同治理
长期以来,政府主导制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是我国标准体系
的主体部分。
政府几乎是唯一的供给主体和治理主体。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
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和社会团体在标准化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先前计划经
济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形成的标准化治理格局不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正如《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指出,“标准体系不够合理”是我国标准化体制
的突出问题,许多由政府主导制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应由市场主体遵循市场规律制定”。
因此,《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提出,要“建立政府
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
1.2尊重市场主体进行自我治理
正如《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指出,“政府与市场的角色错位,市场主体
活力未能充分发挥”是造成我国标准化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问题的根本原因。
因此,我国标准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为市场主体进行自我治理让渡空间。
作为
市场主体,企业可以通过制定企业标准或者通过联合组成社会团体制定团体标准
进行自我治理,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等“市场标准”是市场主体进行自我治理的重
要机制。
新《标准化法》对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持尊重态度,更多的是作一些原
则性规定而非具体性规定,以对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进行自我治理提供场域和空间。
对团体标准而言,新《标准化法》明确团体标准是我国标准体系的基本类型。
新《标准化法》秉持《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自主制定”“自愿选用”和“不设
行政许可”的态度,对团体标准进行了原则性规定,即“国家鼓励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
新需要的团体标准,由本团体成员约定采用或者按照本团体的规定供社会自愿采用”。
全国人大常委会2017年5月16日在中国人大网官网公布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标准化法(修订草案)》关于团体标准的规定还有浓厚的政府管制色彩,例
如团体标准的制定主体限于“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新《标准化法》则对制定团
体标准的主体范围持较为开放的态度。
2新《标准化法》的几个变化和影响
较1988 年版,新《标准化法》增加了一章“监督管理”,由原五章变成了六章;条款由原26 条变成了45 条。
2.1政府的职权和责任的变化
下面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实施为例,说明政府的职权和责任的变化。
2.1.1标准制定过程中政府的职权和责任的变化
(1)新《标准化法》规定,除特殊规定外,强制性标准只能是国家标准;旧《标准化法》则规定,强制性标准可以是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2)依据新
《标准化法》,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批准发布或者授权批准发布;依据旧
《标准化法》,强制性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
各自分别发布。
(3)按照新《标准化法》,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工作,由国务
院有关行政部门、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国务院共同承担;按照旧《标
准化法》,制定强制性标准工作,由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
管部门各自分别承担。
(4)在新《标准化法》中,除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外,强制性国家标准增加了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经济社会管理基本需要
等内容。
(5)新《标准化法》规定了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国务院标准化行政
主管部门在标准制定程序上的特殊义务:优先立项,调查评估,委托专业机构,
标准免费公开。
2.1.2 标准实施过程中政府的职权和责任的变化
(1)新《标准化法》增加了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在标准实施过程中的一般义务:统计分析报告,信息反馈和评估,按期复审,
冲突处理。
(2)新《标准化法》删除了旧《标准化法》中有关产品质量认证、
设置检验机构及检验等规定。
明确指出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适用《产品质
量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3)新、旧《标准化法》均规定了国务院有
关行政部门、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实施标准的监督检查权,但
内容有明显变化。
新《标准化法》行政检查范围包括:企业产品或服务是否符合
强制性标准;企业是否按规定公开其执行的标准;企业制定的标准是否符合第二
十一条第一款和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
旧《标准化法》行政检查范围仅规定
为产品是否符合标准进行检验。
2.2 放松企业标准监管
关于企业标准的监管,根据1989年《标准化法》的规定,一方面,企业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另一方面,企业的产品标准须向政府备案
管理。
新《标准化法》不再强制要求企业应当制定企业标准,而是“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制定企业标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1989年《标准化法》规
定的“企业应当制定企业标准”和“进行备案”的要求越来越受到质疑,“企业应当制
定企业标准”的要求实际上是干涉了企业的内部事务,“进行备案”的结果不仅同它的初衷发生了背离,而且使不少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处于应付政府的状态。
新《标
准化法》废除了企业标准备案制度,新设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
企
业标准自我声明制度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一是企业标准声明的内容,即企业应当
公开企业标准的编号和名称,以及企业标准的产品、服务的功能指标和产品的性
能指标。
二是企业标准声明的途径,即可以通过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等途径向
社会公开企业标准。
因此,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制度本身是强制实施的,而该制度
实现的方式可多样化,法律没有对实现方式做强制性规定。
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将自我声明定性为企业的法定义务,实质上维持了现行备案制的核心,而应
将产品标准自我声明设定为企业拥有的权利。
我们在创制一项新制度时,应着重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合法性,即该制度是
否会对企业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二是经济性,即该制度取得的积极效益是否会
明显大于实施成本及其可能附带的消极效益。
结束语
新《标准化法》对1989年《标准化法》进行了全面修订,摒弃了诸多计划经
济彩色的监管措施。
新《标准化法》的新理念和新制度体现了市场经济和现代国家治理的要求。
从长远来看,我们应科学构建标准支撑法律实施的良好机制,进一步放松对市场标准的干预,统一国家标准供给机制,重视标准的实施,培育并传播良好的标准化文化。
企业应该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研讨会、法治讲座等途径,对新《标准化法》进行系统学习,深入了解立法背景,充分领会立法指导思想,准确掌握条文含义,正确理解新法的新内容、新要求。
学习中要收集好各个方面的意见和疑难问题,及时研究并向上级报告。
参考文献:
[1]李正权.新《标准化法》:开创标准化工作的新时代[J].大众标准化,2017(12):11-16.
[2]宋栋国.新《标准化法》的颁布对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义[J].大众标准化,2017(12):23-25.
[3].新标准化法宣贯要点:抓好五结合五面向五重点[J].品牌与标准化,2017(11):6-7.
[4].新标准化法影响:团体标准破题在即[J].品牌与标准化,2017(1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