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大学逻辑学专业南京大学逻辑学研究生培养方案[XX修订版]

南京大学逻辑学专业南京大学逻辑学研究生培养方案[XX修订版]

南京大学逻辑学专业南京大学逻辑学研究生培养方案[XX修订版]逻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010104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品学兼优,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科研能力,具有良好的学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逻辑学专门人才。

业务素质方面:1、硕士研究生:应掌握现代逻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利用外文文献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了解本专业的学术研究动态,具有独立开展逻辑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要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学术水准与新意。

2、博士研究生:应系统掌握现代逻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熟练利用外文文献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学术研究动态,具有在学术前沿领域从事高水平研究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要有较高研究深度与学术创新。

二、专业介绍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是:(1)现代逻辑与逻辑哲学 (2)科学逻辑与科学方法论 (3)辩证逻辑与创新思维 (4)归纳逻辑与决策 (5)语言逻辑(6)中外逻辑思想史(7)逻辑应用研究本专业是在全国逻辑学界有重要影响的学科点之一。

李廉、李志才、郁慕镛教授曾先后担任学科带头人,现任学科带头人张建军教授为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逻辑学会会长。

本专业设有“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拥有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专兼职师资力量。

台湾“殷海光逻辑奖学金之友联谊会”在本专业设有“殷海光逻辑奖学金”用于奖励优秀逻辑学研究生,至xx年已颁发十五届。

三、招生对象1、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毕业、具有本科同等学力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生招生统一考试合格并经复试合格者,亦可招收推荐免试入学学生。

2、博士研究生:已获硕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在职人员,应届硕士研究生,经博士生入学考试并复试合格者,亦可直接攻博或硕博连读学生。

四、学习年限1.硕士研究生:三年。

2.博士研究生:三年。

五、课程设置(1) 硕士阶段:A类:政治理论学位课程:必修课程: __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学分)选修课程(任选一门):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1学分)公共外语 (4学分)B类:哲学动态与评论C类: (3学分)逻辑与哲学(核心) (3学分) 西方逻辑史 (3学分) 一阶逻辑与一阶理论 (3学分) D类:哲学逻辑(3学分) 中国逻辑思想史辩证逻辑 (3学分) (3学分) 语言逻辑与非形式逻辑 (3学分) 归纳逻辑与决策 (3学分) 现代逻辑方法论(3学分) 金岳霖-殷海光逻辑思想研究跨一级学科选课(二) 博士阶段:博士生学术交流英语专业外语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当代逻辑科学前沿问题当代逻辑哲学专题数理逻辑专题研究哲学逻辑专题研究科学逻辑专题研究比较逻辑思想史逻辑与辩证法(3学分) (3学分)六、培养方式1. 硕士研究生入学三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学科组协调,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部培养工作。

选拔优秀硕士生,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

2. 博士生在招生录取时明确导师,确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其博士培养工作。

3. 公共课以讲授为主,基础课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重在培养研究生独立开展学科研究的能力。

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鼓励研究生进行相关学科间的学术交流与交叉研究。

4、在读期间,成绩优秀、符合条件者可经个人申请、院系推荐申请成为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外海攻读博士学位(硕士为主)或联合培养(博士为主)的公派留学生。

5. 研究生的德育及思想品德教育由研究生领导小组和导师共同负责。

七、考核方式1. 公共课和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有关教学单位负责相关课程考试。

2. 专业课采取以课程论文为主,选以笔试和专题学术报告相补充的方式,重在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用基本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课程论文。

专业课必须在相应的下一学期规定时间内获得成绩,逾期成绩无效。

3. 硕士中期考核:为保证硕士研究生的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个学期进行中期考核。

由学科组组织相关教师组成中期考核小组,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进展以及掌握国内外研究动态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选拔优秀硕士生实施硕博连读,对考核不合格者提出批评,对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4、博士资格考核:资格考核以考察博士生对学科基础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术素养、对专业研究动态和前沿领域的鉴别和把握能力、完成博士论文所需要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写作能力等为重心,同时考察其学风和学术道德。

考核通过方可作为博士候选人进入博士学位论文写作阶段。

考核从博士二年级上学期开始,首先二级学科博士点为单位进行预考核,然后是二级学科的正式考核和全系考核。

预考核内容以资格论文(或研究综述)为主,要求体现出对所研究领域或主题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尤其是核心范畴、主要观点、经典研究、前沿动向等的理解和把握。

正式考核皆以面试为主,或结合笔试。

考核内容及比例为:学位课程的完成情况占30%;开题综合报告占40%;完成的相关学术论文情况占30%。

最终以全系为单位,做出暂缓通过率不低于15%、优秀率不高于15%的考核结果,并予以公示。

暂缓通过的博士生在基本学制年限内待遇不变,并可在一年后参加下次考核。

若博士生在入学六年内,参加三次考核,皆未能通过资格考核,学校将视其为自动终止学业,予以退学,作肄业处理。

暂缓通过的博士生在基本学制年限内待遇不变,并可在一年后参加下次考核。

若博士生在入学六年内,参加三次考核,皆未能通过资格考核,学校将视其为自动终止学业,予以退学,作肄业处理。

详细细节参看《哲学系博士研究生资格考核方案》。

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选题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并力求和国家、 __基金项目接轨。

题目选定后,研究生要做开题报告,经导师组同意后方可写作论文。

论文题目确定后,研究生要写出写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写作任务。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学位论文完成后,在答辩之前必须严格按照《南京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办理。

所以申请参加硕士答辩同学需在三年级第一学期的12月中旬提交完整的初稿,并在当月的二年级中期考核时接受初步答辩审核。

所有申请参加博士答辩人员需要在每年四轮固定答辩时间之前三个月提出答辩申请,在预答辩后参加学校组织的送校外专家盲审的抽检。

被抽中论文的盲审需获得通过才能参加正式博士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人组成,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外单位专家不少于2人)。

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

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修改完成,重新答辩一次。

申请硕士学位者对在读期间论文发表不做要求;申请博士学位者应发表两篇CSSCI期刊论文(或者一篇CSSCI期刊加两篇CSSCI扩展版期刊论文,或者一篇一流期刊,三个标准满足一个即可,具体要求参见《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科研成果基本条件(适用于xx年秋季及以后入学的博士生)》)。

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并完成上述论文指标者,学校方可授予学位。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意见及院系学位分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十、质量监测所有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在毕业后,均参加省评估院与 __组织的两轮论文质量抽查。

十一、主要参考书目(中文部分)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亚里士多德全集》卷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

培根:《新工具》,商务印书馆。

卢卡西维茨:《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商务印书馆。

马玉柯主编:《西方逻辑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宋文坚:《西方形式逻辑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江天骥主编:《西方逻辑史研究》,人民出版社。

涅尔:《逻辑学的发展》,商务印书馆。

肖尔兹:《简明逻辑史》,商务印书馆。

张家龙主编:《逻辑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杨百顺:《比较逻辑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张家龙:《数理逻辑发展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郑毓信:《现代逻辑的发展》,江苏教育出版社。

朱水林:《形式化:现代逻辑的发展》,人民出版社。

陈波主编:《逻辑学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希尔伯特:《数理逻辑基础》,科学出版社。

塔尔斯基:《逻辑与演绎科学方法论导论》,商务印书馆。

苏佩斯:《逻辑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汉密尔顿:《数理逻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金岳霖:《逻辑》,三联书店。

王宪钧:《数理逻辑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世华、陆钟万:《数理逻辑基础》,科学出版社。

莫绍揆:《数理逻辑初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莫绍揆:《数理逻辑教程》,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朱梧槚:《数理逻辑引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张尚水:《数理逻辑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宋文淦:《符号逻辑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慕泽:《数理逻辑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叶峰:《一阶逻辑与一阶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杜国平:《经典逻辑与非经典逻辑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陆钟万:《面向计算机科学的数理逻辑》,科学出版社。

王元元:《计算机科学中的现代逻辑学》,科学出版社。

石纯一等:《数理逻辑与集合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张锦文:《集合论浅说》,科学出版社。

晏成书:《集合论导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梧槚等:《集合论导引》,南京大学出版社。

王世强:《模型论基础》,科学出版社。

沈复兴:《模型论导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郭世铭:《递归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戴维斯:《可计算性和不可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

克林:《元数学导论》,科学出版社。

朱梧槚:《数学与无穷观的逻辑基础》,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张清宇等:《哲学逻辑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

格勃尔主编:《哲学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周礼全:《模态逻辑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周北海:《模态逻辑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冯棉:《广义模态逻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昌乐:《认知逻辑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弓肇祥:《认知逻辑新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清宇:《弗协调逻辑》,中国社会出版社。

桂起权等:《次协调逻辑与人工智能》,武汉大学出版社。

任晓明、桂起权:《非经典逻辑系统发生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

奎因:《逻辑哲学》,三联书店。

哈克:《逻辑哲学》,商务印书馆。

里德:《关于逻辑的思考——逻辑哲学导论》,辽宁教育出版社。

陈波:《逻辑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建军等:《当代逻辑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

张清宇主编:《逻辑哲学九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胡泽洪:《逻辑的哲学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

王路:《走进分析哲学》,三联书店。

陈波主编:《逻辑与语言——分析哲学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

马蒂尼奇编:《语言哲学》,商务印书馆。

奎因:《从逻辑的观点看》,上海译文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