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孔子与老子》
孔子为什么在他死后会被神化, 孔子为什么在他死后会被神化, 想一想: 想一想: 从凡人变成圣人? 从凡人变成圣人?
(1)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 巩固统治的需要, 巩固统治的需要, ”“德”“礼 “仁”“德”“礼”都有利于稳 定封建秩序。 定封建秩序。 (2)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 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 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 高了。 高了。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 獻 .現存<論語>一書 ,是記述孔子談話及思 現存<論語> 是記述孔子 孔子談話及思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想的主要資料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唐玄宗追謚孔子為 追謚孔子 宋真宗改 唐玄宗追謚孔子為文宣王 ,宋真宗改 五十而知天命,再改定謚號為至 五十而知天命,再改定謚號為至 謚為至聖文宣王 清世祖再改定謚號為 謚為至聖文宣王 .清世祖 六十而耳 七十而从心所欲,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聖先師孔子 . 逾矩。 孔子 逾矩。” 的後裔皆有封號 .宋仁宗 歷朝對孔子 歷朝對孔子的後裔皆有封號
2.孔子之思想学说 孔子之思想学说
(1)政治思想
“仁”: 仁者爱人 仁 “礼”: 克己复礼 礼 “德”: 为政以德 德 “鬼”: 敬而远之 鬼
(2)教育思想 思 想 核 心
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 学与思结合; 学与思结合; 当仁不让于师
(2)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思想 “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 有教无类” 创办私学,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当仁不让于师” 当仁不让于师” 学而不厌,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问礼于老子
二、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与《道德经》
宋代福建泉州老君岩
1.老子生平 老子生平
姓李,名耳,字聃( 姓李,名耳,字聃(又称 老聃) 楚国人。 老聃),楚国人。 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 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 家学派创始人。 家学派创始人。 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博学多识,精通礼法。 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博学多识,精通礼法。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而成《道德经》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而成《道德经》, 又 老子》 称《老子》。 全书充满哲理和东方智慧,一直流传至今. 全书充满哲理和东方智慧,一直流传至今.
“仁”: 就是指个人的 人格 仁
和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
2.孔子之思想学说 孔子之思想学说
(1)政治思想
“仁”: 仁者爱人 仁 “礼”: 克己复礼 礼
思 想 核 心
《论语》之 论语》
“礼”
子曰: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 子子。 父,子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時 ,其封號為——《论语 代 . 其封號為衍聖公《论语·为政》 沿用至清 为政》 衍聖公 ,沿用至清 为政
致力於教育 ,並整理<詩> , <書>等古代文 並整理< <書
孔 子 杏 壇 講 學 圖
2.孔子之思想学说 孔子之思想学说
(1)政治思想
“仁”: 仁者爱人 仁
《论语》之 论语》
“仁”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 韩 国 汉 城 正 式 揭 牌
全 球 第 一 所 孔 子 学 院 孔 子 在 柏 林
孔 子 在 世 界
首 都 斯 德 哥 尔 摩 成 立
北 欧 孔 子 学 院 在 瑞 典
院 将 落 户 肯 尼 亚
非 洲 首 家 孔 子 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1.春秋战国和秦朝不受重视;后经历代不断 春秋战国和秦朝不受重视; 春秋战国和秦朝不受重视 创新改造,汉朝至清朝一直是正统思想; 创新改造,汉朝至清朝一直是正统思想; 2、对我国的政治、伦理、文化和民族性格产 、对我国的政治、伦理、 生了深远影响; 生了深远影响; 3、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 、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 产生重要影响。 产生重要影响。
为何孔子会 得到如此尊 崇?
2008 年祭 孔大 典的 精彩 瞬间
岳麓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 1 课 孔 子 与 老 子
这段名言,用简单的几名话概括了孔子一生的经历和他做人、 这段名言,用简单的几名话概括了孔子一生的经历和他做人、 处事、孔子之生平 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 做学问的经验: 处事1.孔子之生平 :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 、做学问的经验 孔子( 公元前551— )是春秋時代末 四十岁时已经成为知者;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 世;孔子( 公元前551—479 )是春秋時代末 四十岁时已经成为知者;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 明 期的思想家 , 政治家 ,教育家 ,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但不会打破常规。 儒家的創始 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但不会打破常规。 代 魯國陬邑( 孔子名 者 .孔子名丘 ,字仲尼 ,魯國陬邑( 今山東省 这段名言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 这段名言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 曲阜縣東南 返回魯國 曲阜縣東南 )人 .提倡德治 .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 对我们今天立志成才, 年 68 返回魯國 , 对我们今天立志成才,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
1988年 75位诺贝 1988年,75位诺贝 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 表联合宣言, 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 21世纪人类要生存 世纪人类要生存, 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 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 子的智慧。 子的智慧。”由此可见 孔子思想之伟大。 孔子思想之伟大。
大型史诗电影《孔子》 大型史诗电影《孔子》
孔子30岁左右开始讲学, 孔子30岁左右开始讲学, 30岁左右开始讲学 培养出大批有才干的学生, 培养出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弟 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在地域 弟子们来自各诸侯国。 上,弟子们来自各诸侯国。就 学生而言, 闻一知十” 学生而言,有“闻一知十”的 高材生颜渊,也有“难与言” 高材生颜渊,也有“难与言” 的外乡人;就成份而言, 的外乡人;就成份而言,除了 孔子讲学图 孟懿子、 孟懿子、司马牛等少数学生出 身贵族外,大部分都是平民, 身贵族外,大部分都是平民, 如子贡是做生意的, 这段材料反映了孔 如子贡是做生意的,子张是农 民,颜渊“穷居陋巷”,曾参 颜渊“穷居陋巷” 子的哪一教育思想? 子的哪一教育思想? 提襟肘见” 所以, “提襟肘见”。所以,当时就 在当时有何意义? 有人说“夫子之门, 在当时有何意义? 有人说“夫子之门,何其杂 ——《 也”。 ——《中国教育史讲 稿 》
2.孔子之思想学说 2.孔子之思想学说
(1)政治思想
“仁”:仁者爱人 “礼”:克己复礼 “德”:为政以德
思 想 核 心
孔子说: 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 论语》 《论语》之 “德” 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 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 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 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 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共( 而众星共(拱)之。”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德治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孔子德治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仁”和“礼”是什么关系? 是什么关系?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 是良好的道德, 内在自觉, 外在约束。 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 只有具备了“ 的内在品德, 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 遵守礼制。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 遵守礼制。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 才能追求“ 的境界, 才能追求“仁”的境界,即“礼”以仁为基 以礼来维护。两者是相互制约的。 础,“仁”以礼来维护。两者是相互制约的。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 子曰: 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
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孔子追求的“ 孔子追求的“礼”是什么? 是什么? 克己复礼” 正名” 克己复礼 正名 他主张如何实现“ 他主张如何实现“礼”? “克己复礼”“正名”
1、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可忍,孰不可忍。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0、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