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平人寿发展史

太平人寿发展史

2009年12月5日,北京国际饭店国际会议厅,1000多名社会各界嘉宾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中国太平80华诞。

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保险公司,中国太平保险集团80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中国保险业的兴衰沉浮,承继了中国保险业的丰厚积淀,是中国80年民族保险事业诞生、成长与发展的缩影。

金城银行注册成立太平水火保险公司
1929年11月20日,金城银行在上海独资注册太平水火保险公司,注册资本金100万元(实收50万元),由金城银行行长周作民任总经理,丁雪农任第一协理,王伯衡任第二协理。

太平水火保险公司以太极图形为商标,取其“生生不息”之意,亮出了“太平保险,保险太平”的宣传口号。

太平事业由此发端。

1930年2月19日,太平水火保险公司正式开业,总部设址于上海江西路212号金城银行大厦(现江西中路200号)。

太平水火改称太平保险,并成立人寿保险部
1933年7月,公司改组完成。

同时,将公司名称中的“水火”两字删去,改称太平保险公司,并增办人寿、意外等保险业务。

鉴于寿险业务的特殊性,当年9月,董事会决定人寿保险部之会计独立,并从公司资本中特拨国币100万元,备作举办寿险业务之基金。

12月,公司指定专人开始筹备事宜。

1934年4月20日,人寿保险部正式成立,并自即日起开始对外营业,到年底,有效保额已达170万元,之后逐年增加,营业范围亦逐渐扩展至全国。

太平寿险部吸收社会各界人士组建寿险监理委员会,推动寿险业务的发展。

当时,国民党元老林森、蔡元培等为寿险部开业分别题词“同登人寿”和“实行互助”,以示祝贺。

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正式公告改组成立
1936年8月,太平保险收购中国天一保险,天一寿险部的全部寿险契约也由太平人寿全部承受。

1937年1月11日,当时的国民政府修正公布《保险业法》及《保险业法施行法》,规定同一保险主体不得兼营产险与寿险。

在《保险业法》施行前兼营者,应于《保险业法》施行后两年内依法改组。

划出寿险部,设立单独的人寿保险公司乃提上太平保险集团的议事日程。

1938年8月10日,经国民政府经济部核准,太平人寿获发营业执照。

同年12月30日,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正式公告改组成立。

同日,太平寿险部取消。

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总经理由周作民担任,丁雪农、王伯衡任协理。

太平人寿十分注重产品宣传,
发愿“惟有人寿保险可以解决人生问题”,通过发布广告的形式宣传公司产品。

同时,向公众介绍先进、科学的保险理念,逐步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

历史上,太平人寿也开发了多种寿险产品,福寿险、两全保险、子女教育金保险,满足了社会的不同需求,成为当时市场热销的险种。

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的有效保额与年俱增,到1938年底,太平人寿的有效保额已达国币700万元。

到1939年底,增至国币1000万元,1941年底,有效保额更高达国币3500余万元。

至此,太平人寿已成为华商保险业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和市场份额最多的民族保险公司之一。

太平保险移师海外,专营境外业务
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对旧中国保险业的公私合营改造。

1956年,太平保险与新丰保险合并。

同年,“太平保险”由上海迁册北京,成为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附属公司。

期间,根据国家统一安排,“太平保险”停办国内业务,专门经营境外业务,继续为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服务,为国家积累外汇资金。

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以“太平人寿、太平保险”名义全面恢复国内保险业务
2001年12月,太平人寿、太平保险在国内相继恢复业务经营。

太平品牌在国内的复业,使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原名“中国保险集团”)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009年6月,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公司,使用“中国太平”为集团的名号,一方面保留了集团作为国有集团公司的名称属性;另一方面,可以继续利用“太平”品牌在国内的相对优势,带动集团的快速发展。

自此“中国太平”品牌全新登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