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壹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于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提出的新重大战略思想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壹代接壹代地永续发展。
胡锦涛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壹心壹意谋发展;必须于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壹,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胡锦涛仍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均要自觉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按照科学规律来谋划发展大计。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于认识上的重要升华,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壹次飞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摆于全党面前的壹个重要课题。
中央为何提出科学发展观?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深刻地指出:首先,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于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也存于壹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发展不够全面,也不够协调,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如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等等。
从"九五"以来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耗壹度下降,但近俩年有的地方却出现了旧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回潮的势头。
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于中国发展的现阶段难以避免的,有些则是由于发展观的偏差所导致的或者所加剧的。
针对发展中实际存于的问题,提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难点于农村,特别是于中西部地区的农村。
于城市里也有俩三千万居民生活水平较低。
怎样才能让城市和农村中生活困难的群众过上小康生活,充分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光是追求GDP的指标,它仍应包括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文化生活和精神道德水平的提高,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需要我们转变过去的发展观念。
再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于总结了过去各种经验教训后做出的壹项重大战略决策。
于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有壹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如建立社会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等,然而这些好的做法却于体制转轨过程中有所流失。
和此同时,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壹些新的体制、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相对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水平,社会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更不能适应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的要求。
去年非典疫情的突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所以,我们要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要求来做。
另外,过去由于过多地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造成资源大量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进壹步恶化。
于制定"九五"计划时,我们提出要实现俩个战略转变,壹个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壹个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从"九五"到"十五"期间,我们于经济增长方式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取得显著成就。
可是从最近俩年的发展情况见,良好的局面又出现了壹定的恶化。
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壹定要走降低能源消耗的路子,靠高投资、高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最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表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水平使我们有条件解决过去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
许多社会发展问题,如科技进步、教育发展、环境治理、生态改善等,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过去于温饱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于增加供给,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上,其他方面很难顾及到。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小康,国家的财力和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增长,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
经济发展到目前这种水平,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解决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情。
能够说,新的发展观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当代中国国情;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对全球、对人类的负责态度。
如果将这壹发展观付诸实践,将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将对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的内于联系科学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发展概念本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发展问题历来就是马克思主义关注和解答的重要问题。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俩个基本观点,就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马克思俩大发现之壹的唯物史观,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问题的哲学说明,是说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史观对发展强调俩个方面:壹是历史决定论,二是历史辩证法。
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揭示了社会结构的内于联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统壹、社会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其他领域发展于内的、全方位的、协调统壹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内于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文化学、历史学、军事学等,则分别探究了社会各个具体领域的发展规律,考虑到各个具体领域的发展进程中的关系和相互统壹,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壹般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壹系列重要理论观点,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理论支撑。
科学发展观根据新的时代发展要求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推进到壹个新的高度。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党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深刻的战略思维观察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生动运用和体现。
党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内涵、发展阶段、发展主体、发展动力、发展规律、发展制度、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机遇、发展目标、发展实质等重大问题做出了科学回答,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推进到了壹个新的高度,确立了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世界贡献了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
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中壹个重要内容就是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处理好可实现“双赢”,处理不好则俩败俱伤。
这壹关系能够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
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富民强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良好的环境是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悖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初衷。
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反过来会制约经济的增长,甚至制约壹些产业的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经济增长不足或增长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
贫困地区毁林开荒、草原过牧、陡坡种粮等,是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把环境成本外部化,不考虑资源更新的速度及生态服务价值。
低成本的工业扩张,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和资源浪费、短缺的根源所于。
第三,发展经济要有可持续性。
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我们必须负起的历史责任。
第四,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加以解决。
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缺乏改善环境的条件和资金的支持,保护环境难以奏效。
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和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进步程度密切关联,只有于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才能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综上所述,保护和改善环境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之壹,解决今天的环境问题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及如何发展的问题。
、当前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对发展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制定了法律,设置了机构,逐步增加了投入,加大了重点地区的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初步控制,壹些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取得进展。
可是,当前环境问题依然相当突出,形势严峻。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废水排放量2003年达到460亿吨,其中主要污染物化学耗氧量(COD)1333.6万吨,超过环境容许量68%。
城市垃圾产生量已接近每年1.4亿吨,处理率仅54.2%,无害化处理率更低。
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每年约1000万吨,1/3没得到安全处置。
水和大气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些地区相当严重。
我国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分五类,壹类水最好,源头没有任何污染,三类之上的可作饮用水源,最差的五类能够用于农业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