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教学三年级数学求平均数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用数据分析、比较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等,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多少知道一点平均数,这是学生的经验储备。
学生在学习分数的除法和认识分数时,对“平均分”已经有了一些经验和体会,这些知识的学习为平均数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平均分和平均数是有一定区别的,教学中要加以区分。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如把12块糖平均分给3个孩子,平均每人分得4块,这个“4块”是每个孩子实际分得的数;如果说3个孩子一共有12块糖,平均每个孩子有4块,这个“4块”就是平均数,因为不一定每个孩子都有4块糖。
教学中可以利用开放性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辨析。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难点: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一、情景引入,体验引入平均数的必要性
1)小组同学在收集废旧矿泉水瓶比赛活动中,男生3人每人各收集了6个,女生4人每人各收集了5个。
谁收集得多?为什么?(用横向的象形条形统计图给出每个学生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数量,在这个统计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每个同学收集的数量)
小结:男生的数据相同,6就代表男生的“一般水平”,女生的数据也相同,5代表女生的“一般水
平”。
思考:总数能代表一般水平吗?
2)男生:张越13个,王凡15个,吴劲14个;女生:小红14个、小兰12个、小华11个、小菲15个。
这样能比较吗?你能找出他们的代表数据吗?观察统计图,从图中收集信息,直观感知男生的数据相同,6就代表男生的“一般水平”,女生的数据也相同,5代表女生的“一般水平”。
思考:因为男女生人数不同,所以不能用总数代表一般水平。
观察数据特点,思考能代表整组数据的一般水平的数,进而进行比较。
将例题略作变动:分成男生和女生两组数据,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平均数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同时给学生一个“比”的任务,由任务的驱使激活思维。
数据由相等到不等的变化,有利于学生拾级而上进行探索,为学生搭建脚手架。
四、、尝试解决问题,领悟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1)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
(每个小组均发一张反映男女生的数据横向的象形条形统计图)
2)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数据的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中,领悟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不等转化为相等。
因为男女生人数不同,所以用总数来比较显然不合理;数据参差不齐,也很难对应着比较,新的问题
3)方法一:移多补少你是怎样想到用14代表男生的一般水平的?完整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并运用媒体配合演示:画出平均数这样一条红线,用动画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女生的代表数据是多少呢?你会用移多补少的办法找出来吗?为什么不用最多的15个来表示女生的一般水平呢?最少的11个呢?怎样的数据才能代表一般水平呢?
方法二:总数÷份数=平均数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求出代表男生的一般水平的14?女生呢?
说说这种方法的步骤,归纳出数量关系。
3)揭示课题:把原来几个不相等的数变成相等的数,这个相等的数我们就称它为“平均数”
(板书课题)
4)反思:①为什么总数多的一般水平反而少呢?②女生的平均数是多少?13个是小红的个数吗?
是小兰的吗?是小华的?小菲的?那13是谁的?没用了?它表示什么意思?讨论移多补少的问题,修正、完整思考过程。
观察移多补少的过程,加深体验。
初步感悟平均数应该比最多的少,比最少的多的道理。
迁移旧知中的平均分方法,求出平均数,概括数量关系:总数÷份数=平均数,明确求平均数的步骤和方法。
在反思的过程中领悟:平均数不仅和总数有关,也和份数有关;理解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平均数的作用。
让学生进入一种认知失衡状态。
用媒体的直观功能,帮助学生理解“移多补少”的方法可以实现由不等到相等的转化。
体验平均数的作用。
在新的情境中应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出平均数,体验这种方法的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