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漆器,在战国时期生产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
汉代的髹漆器物,包括鼎、壶、钫、樽、盂、卮、杯、盘等饮食器皿,奁、盒等化妆用具,几、案、屏风等家具,种类和品目甚多,但主要是以饮食器皿为主的容器。
另外漆器还增加了大件的物品,如漆鼎、漆壶、漆钫等,并出现了漆礼器,以代替铜器。
汉墓出土还有漆棺、漆碗、漆奁、漆盘、漆案、漆耳杯等,均为木胎,大部为红里黑外,并在黑漆上绘红色或赭色花纹。
汉代漆器的造型比战国更丰富,从实用出发,如漆奁、漆盘、漆案考虑使用的方便,放置的容积以及图案纹样的多样统一,装饰花纹形象抽象化,使人见到的是线的动感。
汉代漆器是实用和美观结合的工艺品典范。
汉代漆器制作精巧,色彩鲜艳,花纹优美,装饰精致,是珍贵的器物。
所以,《盐铁论·散不足》说“一杯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
汉代宫廷多用漆器为饮食器皿。
有些漆
器上刻有“大官”、“汤官”等字样,系主管皇家膳食的官署所藏之器;书写“上林”字样的,则是上林苑宫观所用之物。
据新莽时期的漆盘铭文,当时长乐宫中所用漆器,仅漆盘一种,即达数千件之多。
贵族官僚家中亦崇尚使用漆器,往往在器上书写其封爵或姓氏,如“长沙王后家般(盘)”、“侯家”、“王氏牢”等,作为标记,以示珍重。
作为饮食器皿,漆器比青铜器更具优越性,故为汉代统治阶级所爱好,制作极精细。
漆器在各地汉墓中多有出土,一般已腐朽,也有保存较好的。
保存较好的现由湖南省长沙马王堆、湖北省江陵凤凰山和云梦大坟头等地汉墓出土的漆器,而且数量大,种类多。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漆器数量大,品种多,众多的器形说明漆器已在生活各方面广泛使用。
其中尤以内装七只耳杯的“漆耳杯套盒”最为人称道。
漆耳杯套盒”套合严密,充分利用了盒体内的有效空间,是实用与美观相统一的范例。
汉代的崛起对于漆器工艺的发展可以说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在东汉时期,道家的上位德行论与儒家的个人修养观大行其道,并受到统治者的接受!从汉代流传下来的工艺品与建筑风格我们可以看到汉代崇尚的古朴,简约之风,以及其装饰图案的朴素、沉稳,而漆器以其稳重朴实,大气磅礴的红黑色调;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实用特性;以及光彩照人又不失古韵的特殊色泽,受到了统治阶级的喜爱与推崇!汉之后漆器工业开始走向微衰,漆器质量有所下降,其原因就在于瓷器的兴起,迅速受到人们的关注。
工艺和装饰技法
漆器工艺是我国劳动人民杰出的创造。
我国用漆,是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据战国文献就有舜作黑漆食器,禹作祭器内髹朱漆的记载。
继秦代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代之而起的西汉,为了巩固统治政权,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人民能够安定地从事劳动,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轻巧方便华丽的漆器,在秦汉贵族豪门生活用具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它进一步取代了青铜器,使用范围更加扩大,统治阶级为了满足生活上的享受,对漆器工艺,不惜财力人力,把它装饰的更为华贵。
汉代漆器出土非常多,比较集中的就是马王堆汉墓。
1972-1974年间,在湖南长沙东郊发掘了三座墓,就是马王堆的一号墓、二号墓、三号墓,墓主人是汉初的长沙丞相利苍与他的妻子、儿子。
这三座墓一共出土了大概700多件漆器,其中一号墓有184件,三号墓有316件,大部分都完好如新。
但一般人对这些漆器的关注度不够,大家都关注什么呢?先关注那个老太太,说老太太身上还软着,手一按皮肤还有弹性呢;后来又说老太太身上那衣服好,才49克,薄纱,透亮,今天没人敢穿着这个纱上街。
大家都不关心漆器,第一,因为漆器的量大;第二,因为我们跟漆器的感情淡漠了。
为什么呢?因为汉以后瓷器的发展抑制了漆器的发展。
我们生活中离它越来越远,怎会有感情呢?马王堆汉墓里出土的很多漆器都非常重要,比如有博具一套,就是赌博用的玩具,非常完整。
博具里有个骰子很有意思,现在的骰子都是六面的,马王堆的那个骰子有十好几面,形成一个球状。
六面的骰子想
赌个大点儿都很难,十几面的就更难了。
还有带彩绘的漆壶,跟当时汉代的陶壶、铜壶造型都一致。
长沙马王堆汉墓里出土了大量成套的餐具,有漆碗、漆盘,也包括刚才讲过的羽觞杯,就是耳杯。
这些餐具上都写着"君幸食"、"君幸酒"的字样,其中写着"君幸酒"的耳杯就占了全部漆器总数的一半以上,可见其使用的范围之大。
中国古代文言非常雅,君子的君,幸福的幸,酒水的酒,组成"君幸酒"。
我想了半天,也很难用非常精辟的字词翻译成今天的白话。
我觉得它又文又雅又浓缩,写得非常优美,证明耳杯是用来喝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