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八章--爬行纲

第十八章--爬行纲

第十八章爬行纲(Reptilia)[知识点]结构、分类、起源与演化。

[重难点]哪些特征是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的;羊膜的出现及其意义。

爬行类:是体被角质鳞片,在陆地繁殖的变温动物。

因其运动的特点为腹部贴地爬行,故称为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由于成功地解决了:1.体被角质鳞片,防止体内水分散失;2.完全用肺呼吸;3.陆上运动,四肢较两栖类发达;4.具羊膜,陆上繁殖。

因而摆脱了水环境的约囊,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某些爬行动物如龟、鳖等生活在水中,这是次生现象。

两栖动物已初步解决了在陆地上生活的有关矛盾,但必须回到水中繁殖,所以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水的囊缚。

第一节爬行纲的主要特征一、体被角质鳞片(表皮角质化程度较高),指(趾)端具爪,皮肤干燥,缺乏腺体。

有些蜥蜴,雄含的具股腺,所分泌的胶液干后形成临时的短刺,辅助交配。

某些蛇和龟,下颌或泄殖孔附近有香腺,以引诱异性。

二、骨化程度高,脊椎分区明显,出现次生腭,具1枚枕骨髁,具胸骨,封闭式骨盆。

胸廓:羊膜运动所特有,的活动下(羊膜动物所特有),构成陆上肺呼吸的新的呼吸机制。

5.次生现象(1)蛇类无胸廓(无胸骨)以完成特殊的运动方式:①使肋骨有较大的灵活性;②支配腹鳞运动。

(2)龟鳖类无胸廓:因其具背腹甲(骨甲) (3)蛇类的腰带退化不具骨盆:适于钻穴生活。

6.封闭式骨盆腰带与荐椎的横突相连,左右耻骨和坐骨于腹中(线)联合,构造牢固的骨架,即封闭式骨盆。

成为支持后肢的坚强支架。

7.肩带埋入背部肌肉,不与脊椎相连(与两栖同)(只是更为坚强)。

8.次生腭(羊膜运动共有),鳄类最明显,其它种类不完全,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的腭突和翼骨愈合而成。

次生腭形成模式图9.颞窝①概念:是头骨两侧眼眶后面的凹陷,是爬行动物的重要特征。

课本:颞的膜性硬骨有穿孔现象(借相连骨块缩小或消失而形成)②作用为咬肌的附着处,增强下颌的活动和取食能力。

③类型: A .无颞窝类:出现于古代爬行动物(原始型),也有人认为现代龟鳖属此类。

蛇类上下颞弓全失去,故不存在颞窝。

B .双颞窝类:头骨每侧有两个颞窝,大多数古代爬行类属此类。

现代鸟类也属此类。

鳄与楔齿蜥也属此类。

C .单颞窝类:(合颞窝)头骨每侧仅1个颞窝。

古代兽齿类属此类。

现代哺乳类也属此类。

脊椎分区明显D.上颞窝,左爬行动物鱼龙类具有。

三、具肌肉质舌,有牙齿者均有同型齿,具盲肠具发达的肌肉质舌是陆生脊椎动特征,舌除完成吞咽基本功能外,有的还特化为捕食器和感受器。

龟和鳄的舌不能伸出口外;蛇类、蜥蜴类可伸出口外很远。

1.舌板书:(舌)的功能(1)吞咽:主要功能(2)捕食器:(特化)充血后能迅速“射出”粘捕昆虫,舌呼与体长相等,如避疫(变色龙)。

(3)特化为感觉器:蛇的舌尖分叉并具有化学感受器小体,能把外界的化学刺激传送到口腔顶部的犁骨器,起特殊感觉器的作用。

(蜥蜴和蛇的(锄)犁鼻器十分发达)。

(犁鼻器的内壁具嗅粘膜,有嗅神经的分支通入)。

2.牙齿爬行类多具牙齿,其形态、大小相似,均为同型齿。

(无咀嚼功能,只能咬住食物)。

根据牙齿的着生不同分为三类:(1)端生齿:牙齿着生在颌骨(咬合面的顶端)的顶端。

如蛇。

(2)侧生齿:牙齿着生在颌骨(内侧缘的突起上)边缘内侧。

如蜥蜴,其些蛇。

(3)槽生齿:牙齿着生在颌骨的齿槽内,如鳄鱼、哺乳类。

槽生齿较牢固,各种齿脱落后可不断更新。

(4)无齿:龟鳖类无齿,代以角质鞘。

3.具盲肠:大、小肠交界处的突出物。

盲肠从爬行类开始出现,与纤维消化有关。

蜥蜴、蛇类:盲肠为萌芽状。

龟、鳖类:盲肠发达(植食性)。

附:蛇和蜥蜴的下颌与头后有方骨相连。

蛇、蜥蜴类头骨后缘的骨块消失,剩下的方骨成为一块很活动的骨,以韧带相连,下下颌相关节,口能张开很大的角度,因而能吞下比头大的食物。

这里仅加以简单介绍,以后在分类中加以详细说明。

四、肺结构较两栖类复杂,具喉头、气管及支气管,完全肺呼吸(支气管:爬行类开始出现)。

肺的内壁出现许多分隔,呈蜂窝状,外观似海绵状呼吸表面积增大,呼吸管道有气管与支气管分化,具长气管是与发达的颈部相适应的。

1.呼吸方式具2种①吞咽式:象两栖动物一样,借助于口咽腔底部的升降和鼻孔的开头相配合来完成。

②羊膜运动的特殊呼吸方式,即借助于胸廓的扩张和缩小使气体吸入和排出。

就是当肋间外肌收缩时,牵引肋骨上提,胸廓扩张,空气随之吸入;肋间内肌收缩时,牵引肋骨下降,胸廓缩小,空气随之呼出。

2.水栖的龟鳖类,由泄殖腔壁突出两个副膀胱,其上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在水中可进行气体交换,为辅助呼吸结构。

3.有些种类,一对肺为前后排列;但缺四肢的蚓蜥和蛇类,左肺大多退化或消失。

相之适应的支气管也仅为右支。

五、心室具不完全分隔,混血双循环(爬行类的高等种类如鳄心室已分隔为左右两部,其血液循环已接近于完全的双循环)1.心脏结构①2心房②心室具不完全(完全)分隔(鳄的心室间隔比较完全,仅留一孔相通,名潘氏孔,血液通过此孔可以由左心室进入左体动脉弓。

)③静脉窦呈退化状态,仅成为右心房的一部分。

④动脉圆锥已退化消失。

静脉窦和动脉圆锥退化直至消失的演变从爬行类开始。

2.爬行类动脉特点:三支独立的血管分别由心室发出。

①左右体动脉弓分别从心室右、左侧发出,即右体动脉弓从心室左侧发出,向后会合成背大动脉。

爬行类混血双循环示意图A.由于心室间隔的出现及三条血管从心室不同部位发出,使其混血程度稍好于两栖类。

B.鳄鱼的心室分隔完全,但仍为混血双循环,其原因:①潘氏孔:左右动脉弓基部交叉处潘氏孔相通;②交通支:左右动脉弓后方又有一交通支相连;鳄心脏及动脉示意图六、后肾、排泄尿酸(两栖类为中肾、排泄尿素)从爬行动物开始,羊膜动物的排泄器,均为后肾,位于体腔背侧后部。

尿酸为难溶水的含氮(化)废物,白色,糊状,其作用:是减少体内水分散失,排泄尿酸显然是爬行类陆上生活成功的适应性特点之一。

爬行动物除有以上特点防止水分散失外,此外,爬行动物的膀胱、泄殖腔和大肠都具有重新吸水或盐分的功能。

雄输尿管不输精,通过单独的输尿管将尿输至泄殖腔排出体外。

(属中肾者,膀胱其上富毛细血管,为辅助呼吸器官,羊膜类膀胱是由尿囊基部扩大而形成——名尿囊膀胱。

肾外排泄器——盐腺盐腺存在于许多特别是生活于海水里或干旱地区的爬行动物。

功能:排泄体内多余的盐分,盐腺能分泌比海水含盐量高达50-60%的液体。

如蠵龟的盐腺位于眼后上方。

蜥蜴的盐腺位于嗅囊外面,分泌的含盐液体通过小管流入鼻道,在鼻孔处或鼻道内形成氯化钠或氯化钾的结晶。

鳄鱼的盐腺位于眼的附近,能排除含高浓度的K+Na+盐溶液,在吃食前排除体内多余的液体,以调节肾功能的不足,所谓“鳄的眼泪”纯属误传。

八、体内受精,卵生具卵壳,(防止水分蒸发,防止机械损伤)胚胎发育具羊膜(陆上繁殖特点)羊膜: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直接包被胚胎的一层胎膜,叫羊膜。

羊膜内为羊膜腔,里面充满羊水;胚胎悬浮于液体环境发育成长。

即能在安定的环境中发育,又能防止干燥及机械干挠(摆脱水环境)。

羊膜的出现,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又一新的飞跃(为陆生动物征服干燥的陆地环境,向纵深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它解决了陆上繁殖问题,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水环境的约囊)。

九、大脑出现新皮(脑皮)脑神经12对(无羊膜动物10对)新脑皮:大脑表面由一薄层神经细胞组成的聚集层叫由灰质构成的大脑皮层。

原脑皮:两栖类大脑背面出现的零星神经细胞。

脑神经12对:①前10对与两栖类相同;②具11对脑神经、副神经(蛇和蜥蜴)还没从迷走神经分出来;③第十二对为舌下神经分布颈部肌肉和舌肌;④第十一对为副神经,由迷走神经分出,分布咽、喉和肩部。

十、感官①嗅觉:比两栖类发达,鼻腔及嗅粘膜均有扩大。

A.由于爬行动物次生腭的出现,使鼻腔延长,使嗅觉感受面积比两栖类大为扩展。

B.犁骨齿(器)锄骨齿(器)(蛇和蜥蜴):为腭骨前方的凹窝,开口于口腔顶部的前方,其表面布满嗅觉上皮,具感知化学气味的功能。

蛇和蜥蜴的犁骨(齿)器十分发达。

②蛇舌无味觉,常伸出口外收(搜索)空气中的化学分子,送入犁骨器产生嗅觉。

③红外线感受器(热感受器)是仿生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这是存在于蝰科(蝮亚科)蛇及蟒科大多数种类的一种。

热能感受器:颊窝和唇窝就是这类感受器。

能感知千分之几度(0.001℃)微小的温差,并能测知其方向和距离。

颊窝:位于鼻眼间,相当于颊部,窝腔被薄膜分为内外两个小室,内室以小孔与外界相通,其内保持与环境相同的温度;其外室侧朝向发出温热的物体,以接受热射线。

造成颊窝两面的温度不同,在两室之间的膜上形成温差电动势,通过神经(第五对脑神经:即三叉N)传导到中枢,产生感觉。

唇窝:位于唇鳞或吻鳞上(上唇部)资料:颊窝:实验证明它是一种极灵敏的热能检查器,仅约2×10-5卡/cm2的微弱能量就能使之激活并在35毫秒内发出反应,为现今最灵敏的红外探测仪所不及。

颊窝对于波长0.01-0.015毫米的长波红外线,相当于一般恒温动物身体发射的红外线,极为敏感。

响尾蛇能觉察周围气温0.003℃(千分之三度)的变化。

④听觉:A.鳄类瓶状体延长,并开始有卷曲。

(哺乳动物就是以瓶状体为基础,延长并卷曲呈耳蜗管)。

B.蜥蜴的鼓膜内陷出现雏形的外耳道。

(鼓膜随中耳稍下陷,为形成外耳道的开端,对保护鼓膜有利)C.蛇类中耳退化(无鼓膜、鼓室)不能接受空气传导的声波,适于穴居生活:但耳柱骨一端连于内耳的卵圆窗,另一端连于方骨上,此结构对于地表传导的震动极为敏感。

(传导途径:下颌骨→方骨→耳柱骨→内耳)所以“打草惊蛇”是有一定道理的。

资料:鳄类能接收20-3000HZ(赫兹,为频率单位,代表周/秒)蜥蜴能接收100-1000HZ(有些种类达19000HZ)龟鳖能接收3000HZ、蛇能接收100-700HZ人的听觉范围:15-20000HZ十一、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善,变温动物具冬眠习性。

第二节爬行纲的分类爬行动物多分布于温、暖的地区,但其范围远比两栖动物广泛,沙漠和海洋均有分布。

中生代为爬行动物时代,盛极一时,其种类繁多,体态多样,大小悬殊(体长1/2-30m,重量达40-50T),分布广泛:(陆、海、空均有)。

但到中生代末期,大部分灭绝(如恐龙的各种类群全部灭绝)。

现行爬行动物全世界约5700种(杨),我国315种,湖北50种,分为四个亚纲。

6个目;(武现存仅1目(喙头目),1种(喙头蜥),其数量不足千只,分布于新西兰,有活化石之称,为珍稀动物,因外形似蜥蜴,尾似鳄鱼(侧扁),故称。

又名:鳄蜥,嘴长似鸟喙,故称喙头蜥。

躯体结构与2亿年前喙头蜥化石极相似(称活化石),其所具有的一系列类似于古(生)代爬行类的结构特征,在动物学研究中有重要价值。

为现代爬行类中种类最多的一类。

全球5500种左右(杨),我国290种,湖北40种左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