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年中考化学仿真模拟试卷

2012年中考化学仿真模拟试卷

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仿真模拟试题(三)说明:1.本卷共有五大题,30小题。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S—32 Cl—35.5 Ca—4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成语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A.百炼成钢 B.风吹草动 C.破釜沉舟 D.滴水成冰2..水是生命的基础,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水就是纯净物 B婴幼儿、青少年长期饮用纯净水有益健康C.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D..锅炉中使用硬水容易产生水垢,严重时会引起爆炸3.下列实验操作示意图中,操作正确的是()4.下列校园运动设施或器材中,没有用到合成材料的是()A.排球 B.塑胶跑道 C.钢质单杠 D.尼龙跳绳5.下图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6. 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打气筒给篮球充气,说明分子间有间隔B.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C.生活中我们能看到水,但看不到单个的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D.水结成冰,体积发生变化,说明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7.如图所示,鱼、肉的新鲜度不同,其浸出液pH会发生相应变化。

如果鱼、肉的浸出液碱性增强,其新鲜度的变化情况为()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A.越来越新鲜 B.趋向腐败变质 C.没有发生变化 D.无法判断8.以下摘录的是某些同学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归纳,你认为正确的是()A.若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就能灭火B.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都属于有机物C.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就是置换反应D.合金一定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熔合而成的9.根据右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B.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后变成饱和溶液C.将t2℃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到t1℃时都会析出晶体D. t2℃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相等质量的溶质. 10.下列图象与对应实验相符合的是()A.图①表示向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1的盐酸B.图②表示向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等质量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金属镁和锌C.图③表示将一定质量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至有晶体析出D.图④表示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二、选择填充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先在A、B、C中选择一个正确选项填在相应的括号内,然后在D处再补充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

每小题的选择与填充各1分)11.把少量下列物质加入到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食盐B.蔗糖C.面粉 D.___________12. 下图是三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A.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B.它们都是原子C.它们属于同种元素的微粒D.___________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13..为了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所加试剂正确的是()A.盐酸和氯化钠溶液——酚酞溶液B.食盐水和盐酸——硝酸银溶液C.木炭粉和氧化铜——稀硫酸D.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__________ 14.下列家庭小实验能成功的是()A. 用加有铁强化剂的酱油与食醋反应制氢气B. 用食醋区分食盐和纯碱C. 用食盐水除水垢D.用________的方法区别羊毛线和棉线15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一定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A. Fe2+、OH-、SO42-B. H+、Na+、HCO3-C. NH4+、H+、NO3-D. K+、H+、________ 三、填空与说明题(本大题包括9小题,共35分)16.(3分)干电池的主要成分是锌、石墨、二氧化锰和氯化铵等。

请用化学用语回答:⑴石墨的化学式是;⑵二氧化锰(Mn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⑶氯化铵(NH4C1)中阴离子的符号是;17.(3分)为维持生命和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意合理摄取营养物质和人体必需的元素。

(1)食物的成分主要有蛋白质、糖类、油脂、、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营养素。

(2)下列物质中含糖类比较丰富的是。

A.鸡蛋 B.黄瓜 C.花生油 D.大米(3)人体由50多种元素组成,根据含量多少,可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其中人体内所含的钙元素属于 (填“常量”或“微量”)元素。

18.(3分) 请根据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⑴铜可用作电线,原因是;⑵CaO能与H2O反应,可用于;⑶H2O与H2O2的元素组成相同,但化学性质不同,原因是。

19.(3分)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国家政策、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紧密相关。

(1)“节能减排”是我国的重要国策,下列气体中属于“减排”对象的是(填序号)。

A.N2 B: CO2 C. O2(2)今年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早灾严重。

磷酸二氢铵(NH4H2PO4)可增强农作物的抗旱能力,这种化肥能显著提高土壤中元素含量,帮助植物生长。

(3)“森林重庆”的实施有助于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这是因为绿色植物能吸收CO2,并释放出O 2,6CO2+6H2O X+6O2其中X的化学式为20.(4分)一定条件下,物质A()与B()反应生成C(),下图是其反应前后分子及其数目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和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

(1)该反应前后的原子种类是否发生变化?(填“是”或“否”);(2)按物质分类的方法,在A、B、C三种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光合作用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3)请例举一个符合上述微观示意图的化学方程式。

21(6分)有些食品袋里装有一小袋铁粉作保鲜剂,它利用了钢铁生锈的化学原理,所以有人称它为“双吸剂”,这里的“双吸”是吸收空气中的这两种物质。

有一袋铁粉使用了一段时间,表面已经生锈,但经过验证它还可以继续使用,其验证方法是加入过量稀盐酸,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加稀盐酸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2.(4分) 铝、铁、铜是人类广泛使用的三种金属,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1)按人类开始使用这三种金属的先后排序为(用元素符号表示)。

(2)在空气中制品(填“铝”或“铁”)更耐腐蚀。

(3)用下列试剂验证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能达到目的的是(填序号)。

A.硫酸铝溶液B.硫酸亚铁溶液C.硫酸铜溶液(4)人们大量使用的是合金而不是纯金属,这是因为合金具有更多优良性能,例如钢比纯铁硬度(填“大”或“小”)。

23.(4分) 请仔细观察下面溶液的变化并回答问题。

(1)A中的试管能否改为(填“能”或“不能”)“把水加入到浓硫酸中”。

(2)B中溶液变浑浊的原因是。

(3)把A中试管内试剂改为Mg和稀盐酸,(填“会”或“不会”)出现与上图相同的现象。

(4)在A、B、C中Ca(OH)2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用A、B、C和“>”、“<”、“=”表示)24.(5分) A、B、C、D、E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C为金属单质,E为非金属单质,下图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请回答:(1) C的化学式为;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2)写出物质E和B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右图转化中产生无色气体E的原因是。

(4)图中没有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是。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25分)25.(6分)下图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几种装置.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2)实验室若用B装置制取氧气,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实验室用A装置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需要改进的是,若用F收集并测量制得氧气的体积,需在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填“a”或“b”)处导管通入,并需要补充的一种玻璃仪器是26.(5分) 某粗盐提纯后得到的“精盐”中还含有少量可溶性杂质CaCl2、MgCl2。

小青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来除去可溶性杂质。

(1)步骤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2)步骤②中得到的白色沉淀是(填化学式)。

(3)步骤③中加稀盐酸是为了除去溶液中的和。

A.CaCl2 B.MgCl2 C.NaOH D.Na2C0327.(7分)在一次实验课上,各小组同学在不同地点找来的小石块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明发现,相邻小组气体产生的速率比自己小组的快。

小明将这一情况报告老师,老师鼓励他们对此问题共同探究。

【提出问题】影响二氧化碳气体产生速率的因素是什么?【作出猜想】①不同地点石块中碳酸钙含量不同;②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同;③还可能是。

【设计实验】(1)验证猜想①是否成立,要设计的实验:分别取大小相同、质量相同、的石块,加入质量相同、的稀盐酸进行实验。

(2)验证猜想②是否成立,对盐酸的要求是。

【交流讨论】实验中可以通过观察气泡产生的剧烈程度,粗略地比较反应速率。

若要做到精确比较,应该测量的实验数据是。

【拓展延伸】上述实验中,小明采用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用此方法探究“催化剂对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需要控制不变的因素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有。

等。

(至少填两个因素)28.(7分)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Na2CO3、NaHCO3的性质后,了解到它们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CO2气体,那么如何鉴别Na2CO3和NaHCO3呢?带着这样的疑问,他们进行了下列探究:【查阅资料】(1)Ca(HCO3)2可溶于水;(2)NaHCO3固体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猜想】(1)甲同学认为可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2)乙同学认为可用CaCl2溶液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甲、乙两同学的猜想是依据澄清石灰水、CaCl2溶液分别与Na2CO3溶液反应均有沉淀产生;又知道Ca(HCO3)2可溶于水,因此猜测澄清石灰水、CaCl2溶液分别与NaHCO3溶液混合不会产生沉淀,从而鉴别出两种溶液。

(3)丙同学认为固体Na2CO3、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鉴别。

【实验探究】(1)甲同学在两支分别盛有少量Na2CO3、NaHCO3溶液的试管中,各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两支试管中的现象相同,均产生了白色沉淀,实验结果与猜想不一致,即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2)乙同学将CaCl2溶液加入到分别盛有少量Na2CO3、NaHCO3溶液的试管中,发现两支试管中也都产生了白色沉淀,实验结果出乎意料,但根据观察到的其他实验现象,他认为仍可用CaCl2溶液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3)丙同学分别取了一定量的Na2CO3、NaHCO3固体于大试管中加热(如图1):①加热Na2CO3时,开始即见小试管中有少量气泡产生,继续加热,气泡逐渐减少,未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加热NaHCO3时,丙同学观察到实验现象与①不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是合理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