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一年级集体备课中心发言稿
时间第11周星期三
主备课教师张信红
10.12
主要议题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我的观点:(围绕集体备课的十项具体内容展开陈述)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钟面,能正确读写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知道1时=60分。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
3、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正确读出钟面上接近整时的时间。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面。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
2.结合直观演示和操作,知道在钟面上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初步认识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
3.会运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并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同时学会合理地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
它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
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具体内容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要是认识时间单位“分”,学会从钟面上读出“多少分”,并认识时和分的关系;第二个层次是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重在掌握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的方法;第三个层次是让学生借助推理解决关于时间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之后的练习二十三,练习形式多样,并广泛选取学生生活作息时间等素材作为练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在巩固相应的知识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教材编排结构如下:
2.教材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的经验与兴趣,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素材帮助学生认识时间。
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因此教材十分注意结合日常生活实际,通过呈现丰富多样的生活场景中的不同时刻,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时间概念。
例如,例1从学生熟悉的上课情境引入“几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分针走1小格是1分”,“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例2通过“从4时开始数”的活动,认识分针走1个、6个、9个“5小格”所对应的三个关键时刻:4时5分、4时30分(或4时半)、4时45分;例3运用明明与好朋友的谈话情境,开展对踢球时间进行推测的分析与推理活动。
教材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间对解决我们的生活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对于时间的认识更为具体、直观,促进学生对时间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注重运用直观的画面和实际操作活动学习知识。
例如,在引入“1时=60分”的学习时,教材设计了“拨一拨”的操作活动,并结合对图中1小时里时针和分针转动范围的比较,使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时与分的关系。
(3)对几时几分的认识由浅人深。
当分针在钟面的右半侧时,学生认读时间相对容易;而当分针落在其他区域时,学生认识起来则有难度,例如4时50分、10时40分等时刻都是认读的难点。
针对这一难点,教材在编排上采取由浅人深的方式,如例1的导人用的是8时5分,对学生来说较为容易;例2的引入是从4时开始的,直到分针变化到4时45分,使学生直观“看到”时针、分针的变化与几时几分的读、写。
同时,教材在练习中突出了“几时差几分”的内容,从而加深学生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所侧重。
(4)降低了认识几时几分的难度。
基于生活中的实际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修订后的教材只让学生从钟面上读出5分5分地数的几时几分,不再安排读出像8:47、10:13等这样的时刻,避免了教学上的困难。
学生只要知道钟面上1小格表示1分,会读出像8:10,10:15,12:45等时刻即可。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实际运用,学生自然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读出像8:47等这样的时刻。
(5)注重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的数学思考。
例3是修订后教材新增的内容,教材通过其编排,打破了原来时间的认识偏重于计算的现象,体现了编者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数学思考的关注。
练习二十三也安排了问题解决的相应练习,从而可以落实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推理能力的要求。
(三)教学建议
(1)与学生的日常活动相结合,结合生活经验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
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其不容易理解。
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将时间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并注意利用钟表模型等学具、教具,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
(2)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
在认、读钟表的几时几分和几时半时,不要单纯地用教师讲授的方法告诉学
生,尽可能鼓励学生通过同桌互助、小组合作,以及“做中学”等方式,在交流中学习、掌握知识。
同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除了教材上安排的练习形式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更多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掌握、巩固知识。
(3)采取有效的设计突破教学难点。
例2中4:45是“几时差几分”的认识,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操作,通过操作发现这时时针非常接近5时,但没到5时,是4时45分,关键是要通过直观拨动表针,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运动方向,明确时针在转动时是先经过几,再到几,确定是“几时多”,再“5分5分”地数出分针所指的是多少分。
也可以“几时半’’为分界线,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分针在钟面左右两个半侧时时针位置的不同,对“做一做”中7:40、10:45尤其是9:55分的认识要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4)注意教学的一些细节。
由于教材采用12时计时法,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结合情境,引导学生用一些日常用语,如上午、下午和晚上等准确地说出时间。
(5)建议用3课时教学。
教学反思:《认识时间》一课的教学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是本学期的一个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用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读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
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我注意创造机会设计学生自己理解的环节,并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
一、设计形象、直观、有效的多媒体课件教学
现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重要,一个好的课件往往能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掌握知识。
所以,教学开始,我利用关于闹钟的谜语引出学生熟悉的钟表,并出示钟面,让学生回忆一年级内容,并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回顾旧知的这一环节,内容过多,导致本节课有点拖堂。
新授部分分为这几个层次: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12个数、指针和格子。
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了5个小格。
然后,再通过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了时和分。
接着,又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和色彩的变化,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的过程,让学生得出1时等于60分,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
难点。
但在这一环节中,我是考虑到学生对于“几时过”这一知识点时,我设计了“几时多一些”的知识让学生去理解,但是这一部分中,由于本身自己没有钻研教材,语言上比较随便,把这一部分讲的有点含糊。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地掌握新知识,但有的知识光靠教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反复机械地回答问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学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得好,在教学中,我明白不能单靠教师的讲授,而应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自己探索和交流,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出现了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少的现象。
这节课中,设计了各种活动,让学生看看、说说、做做。
比如:我组织了拨钟活动,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拨动钟面。
在教学1小时=60分时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操作,对时分关系一目了然。
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进一步强化了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这一部分学生用学具的活动设计的有些少,学生的学具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
但是,虽然我设计有拨钟这一活动,但是拨的形式还是比较单一,都是老师说学生拨,其实教师可以放手让同学间相互合作:一个人说时间另一个人拨钟,或者一个人拨钟,另一个人说出钟面上的时间,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会更高,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三、不断提高教师的语言艺术
一节课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在课中教师应把握好每分每秒,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这要求教师教学语言要简洁精练,引导要清楚明了,但这点我做得不够好,教学语言不够精练,引导的不够细,使得时间的有效性没有把握住,导致课还没完就匆匆结束了。
总之,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做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