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教案文本分析:本文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主题,用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被毁灭的过程,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的文章。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宜采用“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设计思路,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多种学习方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依托、以情感为纽带、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充分挖掘教材,多角度地利用媒体创设情境;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文本信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深处的情感,增强责任感。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估、煌、殿”等10个生字,会写“毁、拱、辉”等15个生字。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通过对比表现主题的写法。
4.受到热爱祖国的情感熏陶,增强振兴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估、煌、殿”等10个生字,会写“毁、拱、辉”等15个生字。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3.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要点把握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激趣,引导学生感受圆明园曾经的辉煌。
导语:同学们,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
如果不能亲眼看见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
”圆明园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赞誉呢?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图片,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壮丽。
(教师出示展现圆明园辉煌过去的相关图片。
)2.教师由“辉煌”过渡到“被毁灭”,揭示课题。
过渡:是啊!昔日的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既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建筑;它还是一座博物馆、艺术馆,有历代文人字画,有奇珍异宝。
圆明园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被称为“万园之园”,而如今却只剩下屹立在风中的断壁残垣。
(教师出示圆明园遗迹的图片。
)这节课上,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教师板书课题。
)一起去了解圆明园的“前世今生”。
3.读课题,想象画面。
(1)学生读课题,教师激情叙述。
师:“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万园之园的“园”。
一座圆满无缺的光明普照的万园之园,被两个强盗给毁灭了。
(2)学生想象画面,自由交流。
示例:我仿佛看到了金碧辉煌的宫殿,看到了圆明园中各处的名胜古迹;看到了一群无耻的强盗正在圆明园内烧杀抢掠。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了解圆明园的建筑历史。
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园中有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帝)的赐园。
1722年雍正帝即位以后,拓宽原赐园,在园南部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勤政亲贤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
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
嘉庆帝时,又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
道光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也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
2.了解圆明园被毁灭的过程。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进入圆明园后,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
为了销毁罪证,18日,三四千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大火三天三夜不灭,烟云笼罩北京城。
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被付之一炬。
事后据清室官员查奏,偌大的圆明三园内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阁及庙宇、官门、值房等建筑幸存,但门窗多有不齐,室内陈设、几案均遭劫掠。
与此同时,侵略者又劫掠和焚毁了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的部分建筑。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圈画生字、词语,与同桌交流学习。
4.教师检测学生字词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学生认读,教师适时点拨。
认读:估煌殿珑剔澜陵宏奉烬书写:毁估辉煌拱殿陵览境宏唐闯统销奉◆认准读音:“珑、陵、宏、拱、唐、统、奉”都是后鼻音,“烬”是前鼻音。
◆写对字形:“统”的右边不要写成“”,“奉”的下面不要写成“丰”。
◆区别形近字:统——流销——消拱——供筑——恐境——镜◆书写指导:[珑]左右结构,左小右大。
“珑”右部第一撇略向左下伸展,竖弯钩舒展有力。
[览]上下结构,上部略扁,下部宽、大。
“见”竖弯钩宜舒展。
[奉]上下结构。
横画间距均匀,撇和捺要舒展有力。
[筑]上下结构,上小下大。
“工”末笔横变为提。
(2)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①“玲珑剔透、众星拱月、金碧辉煌”三个词可出示图片进行理解。
②以李白的“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加深对蓬岛、瑶台这些仙境的理解。
◆预设难理解的词:[众星拱月]无数星星环绕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
拱,环绕。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玲珑剔透]①形容器物精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手工艺品和供玩赏的太湖石等)。
②形容人聪明伶俐。
5.学生掌握字词后,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顺。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明确:本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过程。
2.教师提出要求,学生交流。
(1)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有哪些内容不懂?(3)试着梳理结构。
预设: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适时指导学生概括段意的方法,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提出问题。
3.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1)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教师分别请五名学生读课文。
预设: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既是对学生前一环节自读课文的检查,又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审视自己概括的段落大意,真正做到熟读课文。
朗读指导:第1自然段中的“中国”与“世界”两个词要重读。
另外还要注意“量”的读音,读“liáng”。
第3自然段的结尾一句很有意境,找学生再读一遍。
读第5自然段时,试问“为什么放火烧呢”,感受“销毁罪证”一词的意义。
(2)结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谈谈圆明园留给自己的印象,试着概括小标题。
小标题示例:①损失不可估量;②布局独特;③建筑宏伟;④文物珍贵;⑤毁灭惨痛。
(3)梳理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两方面,一是圆明园以前的辉煌景观,二是圆明园的毁灭。
①写圆明园毁灭的部分。
(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②找出过渡句。
预设:通过找过渡句,让学生明白描写圆明园辉煌的部分是第2、3、4自然段。
明确: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③运用合并自然段标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再现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介绍圆明园被毁灭的经过。
④学生朗读印象深刻的课文内容。
思考:读了课文后,你心里有什么感觉?(预设答案:无奈、痛恨、惋惜。
)四、情景导学,初“识”圆明园导语:读完课文,理清了文章的层次,我们对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过程有了大概的了解。
老师特地找到了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相关片段,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共同感受那个黑暗的、令人愤怒的时刻。
1.教师播放视频: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烈火焚烧,建筑倾倒的声音和场景)。
思考:就是这样一座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拥有无数奇珍异宝的园林建筑,在连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中毁灭了。
看着这熊熊燃烧的烈火,你体会到了什么?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呢?预设:教师利用影片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震撼,迅速投入到与课文内容相应的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
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教师帮助梳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通过教师的提点,将读书的目标再次提高,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将其梳理成本课的两大主要学习问题。
①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②圆明园是怎么被毁灭的?2.与学生谈话:读了文章你又有怎样的感受?预设:学生的感悟可长、可短,一句话或一个词也行。
示例:(1)我觉得圆明园是我国的名胜古迹,它被烧掉了,很可惜。
(2)我想用一个词来表达,那就是悲痛欲绝。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上,我们识记了生字,理解了词语,梳理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过程。
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之所以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是为了让我们了解这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引起我们的共鸣,从而让我们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下节课上,我们将去细细欣赏圆明园中的瑰宝,用心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识记字词的方法、朗读课文的方法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六、作业设计,巩固提高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领略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
2.领悟文章通过对比表现主题的写法。
3.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点把握1.领略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感受对比写法的作用。
2.激发爱国情,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圆明园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
导语:请同学们各用两三个词来分别描述“圆明园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
(学生自由作答。
)明确:“圆明园的辉煌”——举世闻名,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圆明园的毁灭”——不可估量的损失,痛心疾首。
2.谈感受:从“圆明园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的对比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明确:勿忘国耻、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