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曹操《龟虽寿》原文、译文与赏析

曹操《龟虽寿》原文、译文与赏析

曹操《龟虽寿》原文、译文与赏析原文:
龟虽寿曹操
龟虽寿
作者: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骥:千里马。

枥:马槽。

烈士:有志于建工立业的人。

已:停止。

意思是:伏在马槽上的千里马虽然老了,仍抱着驰骋千里的志向。

同样,英雄虽已老去,他建工立业的壮志却永不停止。

在这四句诗中,曹操以千里马自喻,表现了人老志不衰的的精神,抒发了一统天下的壮志和豪情。

①本诗作于建安十二年(207) ,时曹操五十三岁。

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②'神龟'二句:神龟虽能长寿,但还有死亡的时候。

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几千岁。

寿,长寿。

竟,尽,完。

③'腾蛇'二句:腾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得死亡,变成灰土。

腾蛇,传说中与龙同类的神物,能兴云驾雾。

④骥(J):千里马。

枥(L):马槽。

⑤烈士:有雄心壮志的人。

暮年:晚年。

⑥盈缩:指人的寿命长短。

盈,长。

缩,短。

⑦但:仅,只。

⑧养怡:保养身心健康。

⑨永:长久。

《龟虽寿》又称《神龟虽寿》,是三国时期政治家曹操的《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

写在建安十三年一月,当时他已五十四岁了,正是赤壁之战前夕。

《龟虽寿》是一首极富哲理意味的咏怀诗,诗中表现了曹操乐观自信,顽强进取的精神,对后人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全诗十四句,除末两句为与诗句内容无关的乐谱套语外,其余十二句每四句为一节。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 这四句托物起兴,兴中有理,以神龟和腾蛇为喻,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

“神龟虽寿”,说命长;“腾蛇乘雾”,言技高,不管命有多长,本领多么高,最后都逃不掉死亡的命运,也就是违逆不了客观自然法则。

人亦如此,长命百岁,官高位隆,最后都要成为土灰。

死亡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但由此却引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一种认为人既然都要死,死后一切皆空,倒不如及时行乐;另一种则认为既然要死,就应该使生活有意义、有价值。

而诗人是怎样认为的呢?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千里马已老,且又伏在槽枥之间,可是它不因年老而衰疲,不因不在草原而意懒,还是“志在千里”,这就显示了千里马的素质和气概。

这两句是比喻,是为了引发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暮年”和“老骥伏枥”相呼应,“壮心不已”和“志在千里”相映照。

曹操这时已击败了袁绍父子,平定了北方的乌恒,准备举兵南下攻东吴,因此他豪情勃发,壮志凌云,对建功立业信心百倍。

这四句是全诗的意旨所在,也是一直为人称道的地方。

前四句颇有暗淡伤感之意,而这
四句一出,顿改前调,鸣奏出昂扬之音,突发出慷慨之声。

由此可见,曹操显然主张有生之年积极创造,建立功业,名标青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人们寿命最后总有终结的一天,但寿命的长短却有不同,这长短之期,不仅仅是天命决定的,还掌握在人自己的手中。

如果注意物质上的保养,又有适当的精神调养,那就可以延长生命。

诗人在此好像讲养生之道,其实他另有哲理,表达了一种不服老、不信甜蜜的人生态度。

诗的最后按乐章尾声的格式写上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表面赋诗明志之意。

这首诗赢得了后人的赞美,并从中吸取了精神力量,就在于有形、有理、有情,且使三者统一,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

单纯说理,会使诗枯燥;抽象言情,也会使诗贫乏;一味示形,同样使诗单薄。

此诗理中有情,寓情于形,因而增强了感染力。

全诗主要有三层:第一层,全部是以物为喻,以形见意,又意在言外,喻意富含。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以概括语出之;腾蛇乘雾,终为
土灰”以形象语描之。

两句互文,说神龟、腾蛇、长寿、高能都有终结之时。

第二层,先写马喻,再言人事,先用志在千里”的具体写法,后用壮心不已”的概括语言,虚实相映,物人相发,形象生动,类比贴切。

犹有竟时”、终为土灰;
一意,志在千里”、壮心不已”同义,使行文富于变化。

第三层,回应第一层,又更进一步,总结上文,且归于理性。

第一层颇有降抑之意,第二层大有昂扬之态,第三层又具深沉之思。

这样,全诗跌宕起伏,又肌理缜密,闪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喷发出奋进之情,振响着乐观声调。

全诗朴实无华,格调高远,慷慨激越,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