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动的教学并不始于奥尔夫,而是整个欧洲在本世纪初的一种思潮。
"那是在二十年代的时候对人体、对从事体育、体操和舞蹈的一种新的感觉。
支配着欧洲的青年。
"奥尔夫。
达尔克罗斯、拉班、维格曼是这个潮流的代表人物.特别是达尔克罗斯作为一位音乐学院的教师,创造了体态律动的音乐教育体系风靡欧洲。
奥尔夭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了自己的体系。
所以说奥尔夫的结合动作的教学方法是从达氏吸收并发展起来的,没有本质的区别。
主要区别在于达氏动作使用的音乐只限于钢琴l但奥尔夫扩大到一切声响首先是敲击乐器和音条乐器.另外在嗓音方面也都包括进去了。
达氏的动作训练音乐与西方音乐体系更接近,尤其对乐理、练耳、即兴等均是西方音乐体系的,它在系统性上比奥尔夫更清晰.而奥尔夫在音乐语言体系上更开放些。
特别是由于要求与动作结合的音乐是由学生亲自参与演奏的,不可能在艺术性上要求那么高。
再一个重要区别是达氏的教师本人钢琴演奏水准尤其即兴水准要非常高,而奥尔夫体系则完全不这么要求。
一、奥尔夫的动作训练从人类最常见、最普通的走跑开始,从通过动作进行节奏训练起步。
l听鼓声做动作练习听教师的鼓声"走"(一拍节奏)、"跑"(半拍节奏),开始是自由的走、跑,也可用围成一或两个圆圈活动,这里关键的是动作要与鼓声相合,能走在点上,迅速反应鼓声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可加上音量、速度的变化;前后转向的变化;开始与停止的训练等等,还可以在停止时下一个动作口令;训练反应能力。
这种口令包括一个规定的动作如"蹲下"、"趴下"、"一条腿抬起";也可以不规定动作由学生自己创造一个造型动作:还可发口令:"几人一组!"(数字)或规定二人一组,用身体某部位相碰等等"、等等。
这方面的游戏特别多,只要教师不断开动脑筋会有更多可能性挖掘出来。
2声势练习奥尔夫和凯特曼创造的用具体动作发出响声的练习--"声势"是对世界音乐教学的一大贡献,我们称为"古典声势",这是根据四部合唱设计的控指(女高音)、拍手(男高音)、拍腿(女低音)、跺脚(男低音)四个声部。
它们的记谱是这样的:符干朝上为右(指、腿、脚),符干朝下为左(指、腿、脚〕捻指一般是双手,少数才分开左右由于不易打出声响,可建议学生用弹舌协助动作发声。
在他们二人合作的《学校教育》第一卷中专门有一部分"节奏一旋律练习"。
这是最早的成果之一,里面提供了大量声势训练及教学中应用《合奏、伴奏、即兴等等)的练习范例,有极高的价值,是一部传世佳典。
1)声势可以说是动作教学的最基础方法,它可以从拍手开始,发展到四种方式,现在各国还有根据非洲、拉丁美洲以及美国本土的民间歌舞中原有的形式增添不少新的内容如拍胸、拍头、拍臀,脚下音色丰富的踢吐节奏等。
对训练节奏感、反应能力、身体的谐调能力及即兴有非常好的效果,也深受孩于们欢迎。
2)声势与节奏朗诵结合,如为儿歌童谣伴奏。
使学生一脑多用,丰富的声响与多声部的合作令他们学习兴趣更浓。
3)声势作为一种声响加入敲击乐合奏之中这对于的班级教学非常合适乐器不够,就轮流奏乐与做声势,同样可以人人参与。
真正体现唱、说、动、泰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
4)声势进行即兴是最方便、最容易的一种手段。
①"问答",实际是摸仿.即兴一般是从摸仿进入,老师(或其他某同学)做一个四拍子气势(二拍子由于太短小一个小节不适于做节奏训练的基石)学生模仿。
这种练习也可分成小组或两人一组进行。
②"接龙"有接见和接头两种接见容易即教师相四拍,学生重复后两拍,自己创造两拍不同的节奏。
接头是学生要摸仿教师关两拍节奏,再创造两拍自己的节奏。
③卡农,这是有一定难度的练习教师拍四拍开始,然后不断四拍一个基石36拍下去,学生则在老师拍第二组基石同时,拍出前一组基石,他们必须边听新的一组节奏,而又同时把前面一组基石做出来一心二用,相当难。
这里有一个窍门:即领拍的人必须是一组基石节奏难一点,下一组一定要很容易,象以000d或dxoxo 这样的,节奏间隔进行,否则必定难以进行下去。
④问答句即兴,教师(或学生)拍四拍至八拍的节奏,学生回答自己即兴的节奏,这种问答要有乐句的起与答的感觉。
⑤小回旋曲即兴,四人一组(分a、b、c、d),每人四拍,教师可临时请其中一人如 b,那 b就做主部,即兴四拍,变成 b a b c b d b。
其他三人即兴自己不同节奏,但b必须在别人拍后回到自己原来即兴的那个节奏上。
这就在即兴的基础上增加记忆练习,同时开始接触结构。
声势做即兴的方式非常丰富。
由于人人容易学会,又是身体动作;不用任何条件即可进行教学,的确是种极好的教学手段。
3 放松紧张练习这是主动体验和学会控制动作的重要练习对于学生,不可用枯燥的操练,要用许多比喻、童话在游戏中中进行,如小雪人。
小木偶豆蔓的成长-一这些练习也可配上打击乐。
体味看的见的声响感觉。
借助道具和器械(报纸、沙巾。
汽球、沙袋、铁环、棍棒各种球类)发展动作的技能和培养创造力,也有许多游戏和方法,这些是在为将来适应环境和生活做准备的练习。
这此教具必须简单和熟悉。
在生活中抬手便可取得,这是适于开端的方法。
4 对空间方位及运动形式(行动的线路和方式)的练习这是律动训练的一个基本训练方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对儿童全面地开发和精心地培养,许多家长从小到大除了学走路,给予关注之外,从来对孩子的动作发展不予理采,把人类的这方面潜能浪费不说;还养成许多坏动作习惯。
二、动作与音乐结合的一些方法音乐的基本要素就是音高、音长(节奏、速度)音量、音色。
四个要素,作为基础入门还要包括简单、小型的曲式、结构。
音乐的这些要素,要通过动作使其音响外化为看得见的;又通过动作深入肌体变为更深的感觉、体验;正象斯特37拉文斯基说的"音乐必须被看见,这样才能得到恰当的呼吸。
"加登纳教授在讲到音乐智能和身体动作智能关系时说:"在某种程度l说,音乐本身最好还是被看成一种延伸的手势一种由身体(至少是含蓄地)所执行运动和方向。
"在奥尔夫教法中大量地把音乐中各要素通过身体来反映l根据身体动作用音乐的音响来表现的教学。
比如音的高低,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分析,儿童的认知感觉总是从大到小的,所以他们对孤立的音那个音高那个音低辨别起来要比音区作起步难的多。
一首歌在高八度和低八度唱。
他们立即可以用身体表现出来,在一段比较简单,明显的曲调高低起伏中他们可以随音乐用动作表现其高低变化。
同样当一段音乐中有快与慢不同变儿时要求他们用动作表现是比较容易的,或反之一位小朋友用自己的动作表现快慢、强弱,其他同学用打击乐把看到的敲出来,在音条乐器上把高低音敲出来,用嗓音把动作所要表达的意思唱出来.这里既有即兴能力的发挥,又有听力和反应能力的训练。
三.动作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教学奥尔夫教育体系是为"学校的".工作形式是集体教学,但这种教学不是整齐划一的大齐奏、大齐唱,或统一动作式的操练动作,各式各样的多声练习方法贯穿其中。
有时一个人身上就有两个甚至四个声部动作在进行。
而大量的课例是训练学生相互间的合作默契。
l照镜子游戏先让大家讲座照镜子有什么特点:两个人动作一样,但相反,一个领一个被领等等,然后两人一组做动作即兴,这里关键是领的人,要照顾被领的人跟的上动作,要给予提示等,而跟的人反应要快。
游戏时还要交换角色,体会不同角色。
2吹玻璃》的游戏两个一组,一个是吹者一个当玻璃,吹者可按自己想象的通过吹(不能说话,手不能碰玻璃来"指挥"玻璃。
但"玻璃"必须在吹的部位动。
至于怎么动却可按自己的意愿,双方都有有一定主动性,互相又要配合,造出一个"独特"的玻璃制品来。
这个游戏在培养创造能力上很有特点。
但所的孩子要在游戏中互相配合。
38器构造的原理等等,在西方欧美中小学教材里都加进了这些内容,而在各类乐器中最容易做的就是打击乐器了,比如易拉罐纸杯中放沙子当散响也可将酒盖并串起来当串铃:那怕一双筷子就是木质乐器;可以发出共鸣声的纸箱,饮于桶都可以当鼓类乐器;比较难做和找到替代物的就是金属类乐器了,但玻璃杯的声响也有类似点。
当孩子们(甚至中学生)使用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奏出一个自己设计的打击乐合奏时他们的体验愉悦的心情和兴趣一点不亚于用真的乐器。
自制乐器不仅是摆脱内容条件限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
2有固定音高的乐器1)音条琴主要是木质的高、中、低木琴和金属的高、中、低铝板(或钢片等合成金属的)琴l 还有声音更高更清脆的小钟琴。
2)竖笛分为高、中、低音三种主要演奏旋律,为奥尔夫乐队的编制提供更多可能性。
3)在奥尔夫乐器编制中也有少量的弦乐,主要指像倍大提琴那样的只有两板弦的低音弦乐器。
从以上介绍不难看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乐器使用上有较大灵活性,非常实用,可根据各个学校,各个老师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三、乐器在奥尔夫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l 从多声的节奏朗诵,声势转换成节奏乐的伴奏、合奏如:?李钢i换成鼓舶xxi节奏daf二d换成双响筒d二二x节奏d图见备更d换成串铃1三二二二d节奏全班分三组每人一件乐器。
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三声部节奏乐队了。
由于每一个声部只演奏一个固定音型,无任何技术负担教师还可以指挥声部的进进40出出,学生只需跟随着指挥开始、停止。
强弱快慢变化即可,又不看谱,又不会担心出错。
如果用这个节奏乐为一首大家熟悉的两拍子的童谣或歌曲做伴奏,边说(唱)边奏,又使音乐更丰富,会令学习更加有趣。
2 通过探索式的学习了解乐器。
比如有个课例叫"鼓的故事"回每人发一个铃鼓。
先看看自己手中这个乐器上面有什么东西,用手摸摸各个部位再用各种办法试试会发出什么声音。
这时的教室肯定很热闹。
然后要每一个学生轮流想出一个敲击的方法6大家模仿他发出这个声音。
每人要不同的声音.于是敲鼓皮、敲邦子,用手掌拍,用手指弹用手指划鼓皮,晃动铃响,以至把铃鼓放地上转-…、孩子们会想出各种各样方法发出声响,而大家摸仿又是一种新的学习。
在这些基础上,可以用鼓敲各种节奏大家摸索仿:还可以做音量,节奏变儿,学生轮流当指挥。
一个鼓象一棵种子,可有很多的发展开发出一株大树。
3利用打击乐器进行节奏训练的例子还包括节拍的学习,读谱(节奏谱)的练习等等,奥尔夫的《学校教育》五卷本有许多例子。
4 用节奏乐对话,"讲"故事。
这又是一个即兴的课题,可以两人一组任意接挑选一件打击乐器,用它来相互"聊天",或表现一个敲击乐"小品",如一人看报,一人老去吵他两人争执起来,又和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