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生鲜物流优化对策研究(共2篇)

发展生鲜物流优化对策研究(共2篇)

发展生鲜物流优化对策研究(共2篇)第1篇:跨境生鲜物流的五大痛点及优化方案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5.4万亿元,同比增长28.6%。

其中跨境出口交易规模达4.49万亿元,跨境进口交易规模达9072亿元。

消费者高频购买的是护肤美妆、母婴产品、保健品、食品等快速消费品。

同时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致使消费者对国内食品信任度逐步降低,其中一些中高端消费群体将目标投向海外,诸如奶粉、牛肉、鲜奶、橄榄油等商品的需求出现了生鲜物流的发展。

目前生鲜农产品市场渗透率不足10%,尚未进入大众消费时代,据统计在线购买过生鲜产品的用户约为24.5%。

约50%的被访者表示愿意尝试,因此生鲜电商在用户数量和市场规模方面尚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

据统计,2013年我国生鲜电商交易额为130亿元,2014年增至245亿元,2015年达到了412亿元,预计到2016年将增至700亿元,增速迅猛。

但因为生鲜产品物流面临五大痛点,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需求的增长。

一、跨境生鲜电商的发展“危”、“机”并存(一)当前发展模式之“危”近些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例如致癌农残、毒奶粉事件等致使公众对食品安全信心严重缺失,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曾经发布《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报告》中指出,近70%的国人对国产食品感到“没有安全感”,食品行业目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与发展危机。

与此同时,食品市场刚需日益旺盛,据统计,中国进口食品市场总额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5%。

尤其是在当前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跨境生鲜食品需求爆发。

诸多平台例如天猫喵生鲜、网易考拉、京东生鲜、1号店、洋码头等纷纷涉足跨境生鲜业务。

但生鲜食品与普通商品电商化不同,跨境生鲜业务因其涉及产品加工、分装、仓储、冷链物流、终端定时配送等诸多环节,环环相扣,风险较大。

且跨境生鲜商品主要来源国以欧美、澳大利亚等距离中国较远的发达国家为主,对时效、品质、成本控制都有更高的要求。

整个物流配送过程中既有境外的出口仓储,又有跨境海运和空运、进口保税仓储,还涉及食品检验检疫,再加上全程可追溯及国内落地配等,运作难度要远超传统国内生鲜电商,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更要求专业化、集约化的操作,因此失败率高。

(二)科学发展模式之“机”跨境生鲜电商的产业链结构较传统生鲜的产业链结构更短更经济。

尤其是跨境电商B2C业务模式,是一种由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直接发往个人消费者手中的分销渠道极为扁平化的商业运作模式,有利于为消费者提供最经济的消费体验。

且因为链路缩短,全程可监控可溯源,既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同时也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的透明度。

例如杭州综试区下沙园区充分意识到跨境进口生鲜蓬勃的市场需求和跨境冷链的发展潜力,在得到检验检疫部门全力支持的情况下,2015年全国跨境第一单水果和牛肉交易均在下沙园区试单成功,创新提出并实现了小包装溯源,在拓展新业务门类的同时维护了国门安全。

二、跨境生鲜物流的五大痛点跨境生鲜产品从境外到境内,对物流过程中的温度、湿度、配送时效、成本控制都有着极高的要求,面临着全程冷链、高损耗、多温层、C端配送难、最后一公里等痛点,形成了一系列制约其迅速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瓶颈。

具体总结如下:(一)痛点一:全程冷链运输问题据悉目前我国冷藏车数量较少,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网数据,2014年我国公路冷藏车保有量为7.6万辆,而日本是15万辆,美国是25万辆。

此外,我国在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分别只有5%、15%、23%,冷藏运输率分别仅有15%、30%、40%。

而美国、日本的冷藏运输率分别高达80%~90%和98%。

在流通腐损率方面,我国果蔬产品高达15%~30%,而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规范的冷链物流体系,各品类腐损率普遍低于5%。

而跨境生鲜类产品不同于日用品、母婴等常温储存的产品,其具有保质期较短、损耗率大、易腐、配送实效要求高等特点,因此对冷链仓储、配送、售后等环节均需要针对生鲜产品量身定制,配备专业的存储设施和冷链物流体系。

传统电商除垂直平台外,大多借助第三方物流来完成仓储配套和物流服务。

而目前国内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多为零散专线,尚未形成高效低成本的物流网络。

且操作过程中多方交接,无论是对温度、湿度的控制还是在送达效率方面都难以达到消费者对生鲜产品的基本要求。

(二)痛点二:二次包装/二次加工问题部分跨境生鲜类产品(例如牛肉)在进口时都是大包装,冷链运输到保税仓库后,在仓内完成二次加工、二次包装的动作。

在此环节企业需要无菌恒温的操作场地,但目前国内保税仓能提供此类操作场地的企业寥寥无几,下沙园区中的一家企业采取了温度预警管理系统,该系统对恒温仓的温度和湿度进行实时监控和分区域温湿度监管,可以很好地保证不同货物的最佳品质。

除此之外,对于保质期较短的货物,采取先进先出、批次出库的作业方式。

2015年10月18日,全国首单通过跨境电商保税模式进口的肉类生鲜,在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诞生。

与此同时,全国12个综试区已陆续出现此类专业化的生鲜保税仓库,例如京东在广州市白云机场跨境保税区正式开设跨境保税生鲜自营仓。

(三)痛点三:冷鲜/冰鲜仓储问题自建物流体系是全品类生鲜电商的核心竞争力,据了解一个4000平方米左右冷仓的建设成本在2000万元以上,如此提前数年布局的重资产模式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这也是目前部分跨境电商受限于第三方冷链能力不足的无奈之举。

据悉生鲜产品的存储对温度的要求较高,蔬菜、肉类、水产、面包、熟食、鲜牛奶等都有不同的温度区间,例如蔬菜水果需控制在0℃-20℃、肉类产品则在零下15℃至零下45℃。

且按照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的要求,生鲜冷库的规划完全需要受海关和检验检疫的监管及后期验收。

因此无论对于任何一家生鲜电商而言,自建冷链物流其过程复杂,代价昂贵,必须慎之又慎。

在发达国家,生鲜电商主要依靠第三方冷链,如美国,其冷链市场化程度很高,1000公里以内可实现24小时送达。

如DHL、FedEx这样的企业不仅可以完成生鲜食品、药品在美国各地的全程冷链运输,也能完成从美国到中国、欧洲等地的全程冷链运输,其自建冷链只是辅助手段。

但在中国,由于第三方冷链发展尚处于初期,存在硬件设施建设不足、技术含量低、专业化服务能力不强、运输效率低、成本费用高等缺陷,实力还不足以作为生鲜电商的主要臂助。

且都是从事B2B业务的传统冷藏库,还没有一家针对电商仓储设计的低温分拣中心。

实际上,目前国内发展较快的第三方冷链也只有顺丰冷云、冷联天下等寥寥几家,而且其在运输覆盖面和实效性方面也差强人意。

(四)痛点四:最后一公里派送问题目前大多数跨境生鲜企业的落地配运输选取“泡沫箱配合低温冰袋”的模式,这种模式固然成本较低,但是泡沫箱内的低温环境持续时间较短,例如两个500g的2-8℃的冷藏冰袋配合普通6升EPS泡沫箱使用,可保存8℃以下约12小时。

且保温箱+冰袋的模式不能走航空运输,只能走陆运,这必然导致配送间延长,那么冷源材料的低温保障功能就会逐渐减弱直至最终失效,则生鲜农产品的质量便会受损。

此外采用第三方冷链宅配,其物流成本平均要占据客单价的30%左右,以顺丰冷运为例,江浙沪冷运的配送标准为,首重1公斤13元,续重3元/公斤。

而生鲜订单的重量平均在3公斤左右,折合顺丰价格近20元。

鉴于此,目前一些获得资本市场青睐的跨境生鲜企业尝试在核心区域兴建冷库,同时采购食品冷冻、冷藏配送车辆,冷链专用周转箱与恒温设备,以此提高生鲜农产品的新鲜度和储存期。

(五)痛点五:保险/售后服务问题2013年,某保险公司针对天猫推出的生鲜食品业务,曾酝酿推出“生鲜险”。

其大致内容为:消费者在线购买大闸蟹,倘若到货后不新鲜,则由保险公司做出理赔。

且生鲜牛排、内蒙古羊肉、现杀羊头和生鲜乳鸽等多品类均属于生鲜产品的范畴。

这也意味着,这类产品都适用于“生鲜险”。

但如何判断生鲜产品的新鲜度、由谁来做出判断,这在赔付时就会出现认定不一,赔付扯皮的现象。

如果最终生鲜险仅从时间规定赔付运费,那就和现有的运费险没有本质区别。

此外跨境生鲜产品因为其品控难度高,所以运营过程中的售后问题也成了企业的一个难点。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法》尚未出台,网络消费尤其是在线购买生鲜食品的售后服务还缺乏相应法律监管。

当前主要依靠电商平台和企业自我约束,但在具体业务中如何认定食品腐烂变质,买卖双方仍缺乏具体规则及法律依据,监管难度非常大。

三、实例解析和优化方案设计(一)实例解析下面分享一个实例,这是2016年1月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下沙园区跨境生鲜类的第一单。

相关企业提前准备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商品为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樱桃,作为第一批测试水果,因此类商品水分高,皮较薄,属于运作难度非常高的一个品类,故在操作上需要企业建立一套完整的生鲜物流链,严格控制温度和选取包材。

在交接货物时,不应受温度湿度的影响,这些都需要精良的运输装备和专业的物流管理机制,才能在保障货物新鲜度的基础上提高运输的经济效益。

此次运作,国内消费者通过国内电商销售平台,在线提前预定了车厘子,海外农场开始采摘备货,全程冷链运输。

首先是冷链提货,国际段运输是采用直接的冷链航空运输达到入境口岸,企业再从入境口岸进行报关、报检、转关等,全程均为冷链运输直到进入杭州综试区下沙园区的保税仓库。

由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保税仓库内完成物流的包装、分拣,还有水果品质的测试。

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海关进行三单数据推送、个人申报。

再把最后一公里交给落地配,完成了B2C的整个物流链。

整个时间节点是1月10号在塔斯马尼亚实现了农场的采摘和包装。

1月11号完成了墨尔本到上海浦东机场的运输。

1月12号抵达上海,落地全程是采用航空冷链箱的运输方式,一共是576单。

1月13日达到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杭州下沙保税区的物流仓库,在仓库内实现对车厘子甜度和硬度的测试,当时的测试结果是甜度27,硬度15(一般情况下12-13已表示高品质)。

1月14日江浙沪地区的买家可收货,1月15-16日全国其他地区的买家收货。

同时为了提高通关效率,杭州市检验检疫局持续与上海、宁波两地的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沟通,实现海关转关、检验检疫转检。

并在口岸与综试区之间进行直通出口直放,使得物流时间缩短30%以上,降低成本。

目前,杭州申报的进口水果指定口岸已获批落地,进口肉类指定口岸即将获批。

二个指定口岸设立后,水果、肉类商品将在保持原有包装的情况下直接到达杭州口岸,这既保正了货品的新鲜度,也减少了查验费用,使得物流成本得以降低,售价更为亲民,消费者最终受惠。

(二)优化方案设计1.精准的社区化营销:鉴于生鲜市场小众、分散的特质,跨境生鲜电商在前期销售可考虑采用社区式众筹食品(相当于预售+团购)的模式,该模式有利于获得订单、快速回收资金、提高用户的信任度,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仓储和物流成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