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纪事年鉴之秦朝篇(四):公元前220年—前210年(始皇二十七年至始皇三十七年)第四部分:公元前220年—前210年(始皇二十七年至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20年,辛巳,秦始皇嬴政二十七年历史记事:始皇巡陇西、北地秦始皇二十七年(前二二0)为“示强威,服海内”,于是巡陇西(今甘肃临洮)、北地(今甘肃宁县西北)。
归途中,出鸡头山(今甘肃平凉西),经过回中(今陕西陇县西北),反回咸阳。
杂谈逸事:筑驰道秦始皇二十七年(前二二0),为加强对全国的控制,便于政令军情传送,商旅车货往来,开始在全国各地修筑驰道。
以咸阳为中心,东通燕、齐(今京津地区及山东),南达吴、楚(今江苏与两湖地区)。
道宽五十步,用铁锤夯筑路基使之坚实;中央宽三丈,为皇帝出行专用道路,每隔三丈值松树一株,作为标志。
驰道两旁百姓可以行走。
驰道修成,方便了全国陆路交通。
公元前219年,壬午,秦始皇嬴政二十八年历史记事:始皇第一次东巡秦始皇二十八年(前二一九),为“亲巡远方黎民”,宣扬“功盖五帝,泽及牛马”,首次东巡郡县。
列侯王贲(王翦王)、王离(王翦孙),伦侯赵亥,丞相隗林、王绾,卿李斯及五大夫赵婴等人随行。
先后上邹峄山(今山东邹县东南),登泰山,到梁父(泰山下小山)。
然后东北行,经黄县(今山东龙口黄县镇东)、月垂县(今山东烟台福山镇)到达渤海滨之成山(今山东宋成成山角)、之罘(今烟台北芝罘岛)。
由之罘折向西南,到达琅邪(今山东胶南琅邪山)。
自琅邪而西南,取道彭城(今江苏徐州),行往西南渡淮河,进入衡山郡(今湖北黄冈西北)及南郡(今湖北江陵)。
在南郡小事停留,经由武关(今陕西商南西北)返回咸阳城。
秦始皇泰山封禅秦始皇二十八年(前二一九),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刻石纪功。
封禅是古代统治者祭告天地的一种仪式,所谓“封”,是指筑土建坛祭天。
所谓“禅”,是指祭地,即在泰山下小山的平地上祭地。
“封”与“禅”是同时进行的,但“封”比“禅”要隆重得多。
前二一九年,秦始皇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七十人,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由于长期不举行这种活动,大臣们都不知道仪式该怎样进行,于是秦始皇把儒生召来询问。
儒生们众说纷纭。
秦始皇听了觉得难以实施,便斥退儒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开辟车道,到泰山顶上立了碑,举行封礼。
接着下来,到附近的梁父山行禅礼。
杂谈逸事:筑琅邪台秦始皇二十八年(前二一九),封泰山、禅梁父以后,东游海上,南登琅邪(今山东胶南琅邪山)。
琅邪昔为越王勾践会齐、晋诸侯,称霸东南之胜地;又有所立望海观台始皇至此“大乐之,留三月”,因作琅邪台,刻石颂功德,下令迁移黔首三万户于琅邪台下,免十二年赋税。
刻石纪功秦始皇帝二十八年(前二一九)东巡郡县,上邹峄山,封泰山,禅梁父,立石刻辞称颂其德业。
赞秦“初并天下,罔不宾服”,皇帝勤政,为天下兴利的功劳。
至渤海东,游成山(今山东荣成成山角),登之罘山(今山东烟台北芝罘岛),立石纪功而去,南登琅邪(今山东胶南琅邪山),作琅邪台,刻石表明“器械一量,同书文字”与“功盖五帝,泽及牛马”的殊勋。
始皇二十九年第二次东巡,登之罘,刻石称功,颂其灭六国,扬武威,“黔首改化,远迩同度”的创举。
赞颂秦德“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
”始皇三十二年东临碣石(今河北昌黎北),刻辞于碣石门,颂其诛暴逆的武功,导良顺的文德,拆除六国城郭,决通六国险阻、川防之大功。
始皇三十七年,南游云梦,望祭九嶷山(今湖南蓝山南境)虞舜之冢墓。
临浙江,上会稽山,祭大禹穴庙而望南海,立石称颂秦德“大治濯谷,天下承风”的伟大;申明禁止淫逸,男女备持端诚品性,夫不作奸,女不行乱,为父母的尽心养育,以淳风化,以保太平的法令。
秦二世巡行各地时,又加刻诏书和从臣姓名。
这些刻石后大都湮没毁灭,仅琅邪残石现陈列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泰山刻石残存数字。
始皇求仙战国时,传说有燕人宋毋忌、羡门子高等人得仙道,通形解销化(人老形骸消解而“仙化”)之术,能免去死亡的恐怖与痛苦。
燕、齐海上方士争相传习其术,以虚妄为实在。
又传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其上品物禽兽色泽白亮,宫阙尽为金银建造,人仙人居住,出产不死之药。
然其可望而难即,常令世主心向往之。
或云齐威王、齐宣王与燕昭王各曾使人入海求取,咸以未得结果而终。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二一九),东游海上,诸方士争先报告三神山与不死药事。
始皇获知,唯恐不能速得,即派徐市带领童男女入海求取。
始皇三十二年,又派燕人卢生寻找仙人羡门与高誓,派韩终(又作韩众)、侯公、石生搜寻仙方。
韩终等人后因无从求得仙药,诋毁始皇逃走。
徐市浪费资财巨万,也谎称航船因风遇阻,“未能至,望见之焉”,不得仙药告终。
徐市东渡徐市一作徐福,秦时方士,字君房,琅邪(今山东胶南南)人。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二一九),东游琅邪,徐市为迎合其长生愿望,上书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其上住有仙人,生长不死之药,请求带童男女前往求取。
始皇准允,遂为征调童男女数千人,配给五谷种与百工,由徐市率领乘楼船入海,为始皇寻找仙药。
徐市一行东入大海(今黄海),远去琅邪万里,到达东海中的亶洲,遂一去不见复返。
公元前218年,癸未,秦始皇嬴政二十九年历史记事:始皇第二次东巡秦始皇二十九年(前二一八),再次东游。
行至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博浪沙(今原阳南),遇刺,击中副车,始皇幸免于难。
刺客脱脱未得,遂下令下大搜捕十日。
继续东行,登之罘山(今山东烟台北芝罘岛上),刻石颂扬秦功德。
又折向西南至琅邪(今山东胶南南),然后经由上党郡(今山西长子)返回咸阳。
文化记事:张良得《太公兵法》秦始皇二十九年(前二一八),张良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南)行刺始皇帝未遂,即改名换姓,亡命至下邳(今江苏宿迁西北)。
一日,张良来到一座桥上,桥上有一位穿褐衣的老父,脱所著履坠落桥下,命张良检拾给他穿上。
张良下桥拾履,然后长跪为他穿上。
老父笑而去。
张良大惊,目送老父。
走了一里许,老父又回来,说:“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张良如属前往,老父已先到桥上。
一连两次,老父责备张良后至不敬。
第三次嘱其“后五日复早来。
”临到约会时日,张良未到半夜就前往到桥上。
静候有时,老父方来,见张良先到,为之高兴。
于是出赠张良一编书,并意味深长嘱咐道:“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
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今山东泰安东南),谷城山(今山东东阿南)下黄石即我矣。
”其后,齐邦起兵响应陈胜反秦,张良亦聚少年百余人响应义军。
途中遇刘邦,即以所聚少年投附刘邦。
张良常以《太公兵法》方略为刘邦出谋划策,辅助刘邦成就帝业。
杂谈逸事:张良谋刺始皇张良(?一前一八九)字子房,城父(今安徽毫州东南)人,韩国贵族。
祖名开地,韩昭侯(前三五九-三三三在位)、宣惠王、襄王三世君皆以为韩相;父平,为韩厘王、悼惠王(《史记·韩世家》作“桓惠王”。
前二七三至二三九在位)国相。
(前二三0)秦灭韩,时张良年少,家有僮个三百人,弟互不葬,变卖全部家产,准备为韩报仇。
不久,募得力士,为作一铁锤重一百二十斤,以击杀秦始皇。
始皇二十九年(前二一八)东巡,行至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博浪沙(今原阳南),张良带刺客狙击之,锤中副车。
始皇大怒,急令逮捕刺客,未得,又下令天下大搜捕十日。
张良因变换姓名,逃亡到下邳(今江苏宿迁西北)。
始皇捕刺客未获,离开博浪沙,东游海上,登上罘山(今山东烟台北芝罘岛上),刻石颂功,然后返回咸阳。
公元前217年,甲申,秦始皇嬴政三十年注译: 无记载公元前216年,乙酉,秦始皇嬴政三十一年历史记事:兰池遇盗秦始皇三十一年(前二一六)十二月,化装平民模样,带四名武士,巡视咸阳城内。
夜至兰池(今咸阳地界内),遭遇为益者袭击。
始皇受惊,武士即刻杀盗。
后来关中因搜捕可疑人,戒严二十天。
杂谭逸事:使黔首自实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二一六),下令全国:“使黔首自实田”,命百姓自报所占土地亩数,进一步确认土地私有权,以为国家征收赋税提供依据。
黔谓黑色,秦行水德,色尚黑,秦民以黑布包头,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
公元前215年,丙戌,秦始皇嬴政三十二年历史记事:始皇第三次东巡秦始皇三十二年(前二一五),东巡至碣石(今河北昌黎南渤海中。
一说在今河北乐亭西南,一说在今山东无棣),派燕地方士卢生入海寻找羡门、高誓两位仙人。
下令平夷诸侯旧日城郭,决通河川堤防,以利水陆交通。
刻碣石门,镌词称颂秦的文德武功。
始皇巡北边秦始皇三十二年(前二一五),东巡碣石(今河北昌称南渤海各)毕,又巡北边,然后经由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鱼河堡镇)返回咸阳。
杂谭逸事:蒙恬北伐匈奴秦尚未统一六国前,逐渐强大起来的匈奴经常掠夺内地的人民、牲畜、财产,使相邻的燕、赵、秦深受其害。
尤其是秦灭亡六国的最后阶段,匈奴趁各诸侯无暇顾及,占领了河套地区的所谓'河南地'。
秦王朝建立后,匈奴的威胁成为最突出的问题。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二一五),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军30万大举北伐匈奴,尽取河南(今黄河河套西北)地。
第二年,蒙恬又率军越过黄河,夺取了被匈奴控制的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阳山(今内蒙古狼山)、北假(今内蒙古河套以北、阴山以南、大青山以西地区)等地。
匈奴首领头曼单于在秦军的打击下,放弃河南地及头曼城向北退却。
秦王朝收复河套以北、阴山一带地区后,增设四十四县,重新设置九原郡,在黄河岸上构筑城堡戍守。
始皇三十六年(前二一一),秦迁内地人三万户到北河,榆中(今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以北)屯垦,进一步巩固了对这一地区的统治。
当时人们把这一新开垦的地区叫做“新秦”。
蒙恬北伐匈奴,不仅有力地制止了匈奴奴隶主贵族对中原的抢掠,而且大大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
在长期的劳动和交往中,不少匈奴人南迁中原,逐渐同秦人及其他各族人民共同居住和生产,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公元前214年,丁亥,秦始皇嬴政三十三年历史记事:蒙恬逐西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二一四),匈奴对河套地区的威胁解除之后,又命蒙恬北渡黄河,夺取高阙(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东南)、阳山(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至乌拉特中旗之南境)、北段(今内蒙古临河北至乌梁素海东南地区)等地,构筑烽亭城障戍守,逐走这一地区的西戎人;迁移罪徒来此戍卫,并充实这一地区。
开凿灵渠秦始皇三十三年(前二一四),派将军尉屠睢领兵五十万,分五路进击岭南。
随后,又命监禄(监御史名禄,一作史禄)率卒在湘江上游与漓江上游之间开凿渠道,连通湘、漓两江,以解决军粮等物运输问题。
终于凿成一条全长六十里的人工河道。
因两水落差较大,渠中设斗门若干道,南北往来船只,便可逐斗上进与下降。
因渠构思巧妙,名之为灵渠,是沟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伟大工程。
秦汉以后,中原地区与岭南交通,多取道于此,其遗迹至今尚存。
杂谭逸事:用兵南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前二一四),征调曾逃亡的罪人、民间赘婿与贾人为兵卒,攻取南越(北岭南)地区,以夺得土地增设桂林(今广西百色东北)、南海(今广东广州),象郡(今广西崇左)三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