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审计专业相关知识初级中级审计师知识课件

2017审计专业相关知识初级中级审计师知识课件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基础——第一章概论【考试要求】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3.国民收入核算4.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本章内容中级资格与初级资格的考试要求相同。

第一节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1.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提出“宏观经济学”的概念2.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明确提出建立一门宏观经济学,后来西方宏观经济学就是在凯恩斯《通论》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

3.1948年,美国的萨缪尔森将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学派相结合,出版《经济学》,形成新古典综合学派。

4.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西方出现严重的“滞胀”——经济增长停滞(产出不变)、存在大量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通货膨胀与失业率同时上升),以反对国家干预为核心思想的新自由主义学派占据主流经济学地位。

【例题1·多项选择题】西方国家出现的“滞胀”,指的是几种经济现象并存,它们是:A.经济增长停滞B.外汇收支停滞C.产业结构失衡D.通货膨胀E.存在大量失业『正确答案』ADE『答案解析』滞胀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存在大量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研究对象——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与总量经济关系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主体(家庭、企业)的经济行为2)总体经济行为≠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由于经济个体和总体所追求的目标不同,以及总体经济中的个体经济活动是相互影响的,对微观经济是正确的东西,对宏观经济未必正确。

2.研究内容1)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2)宏观经济学研究总体经济行为与总量经济关系,即:①国内生产总值、就业和价格水平如何变动②总供给和总需求相互作用如何决定国内生产总值和价格水平③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变动及其原因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决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两个重要因素【例题2·多项选择题】(2012中)下列各项中,属于宏观经济学研究内容的有:A.就业B.通货膨胀C.财政政策D.企业利润E.国内生产总值『正确答案』ABCE『答案解析』D项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二、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一)市场失灵概述1.市场失灵(市场失败):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不能有效配置资源。

2.市场失灵的原因1)公共物品、外部性、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2)宏观经济失衡、收入分配不公、经济秩序失范3.克服市场失灵的途径——政府干预【例题3·单项选择题】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被称为:A.市场混乱B.市场失灵C.市场失控D.市场无序『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即存在市场失灵。

【例题4·多项选择题】市场失灵情况包括:A.公共物品B.外部影响C.完全竞争D.不完全信息E.寡头竞争『正确答案』ABDE『答案解析』市场失灵的原因包括:公共物品、外部性、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以及宏观经济失衡、收入分配不公、经济秩序失范等。

(二)公共物品【例题5·多项选择题】(2014初)划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主要依据有:A.对称性B.竞争性C.排他性D.稀缺性E.透明性『正确答案』BC『答案解析』公共物品的基本属性(区分公共、私人物品的标志)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例题6·多项选择题】下列属于公共物品的有:A.警察B.灯塔C.国防D.电视机E.汽车『正确答案』ABC『答案解析』选项DE均属于私人物品。

2.市场失灵表现1)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任何人都可以免费消费,生产者也就不愿意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

2)单纯依靠市场调节,由私人部门生产公共物品的数量不能使其产量达到合理的水平,往往使公共物品的产量低于所需要的数量。

3.政府干预方式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消费问题不能由市场上的个体决策(个人或企业)来解决,必须主要由政府来承担提供公共物品的任务。

(三)外部性1.外部性2.外部不经济与政府干预1)征税和补贴①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政府征税,其数额应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损失,从而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

②造成外部经济的企业,政府给予补贴,使该企业的私人利益等于社会利益。

2)企业合并:将外部经济的企业与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合并为一个企业,使外部性“内在化”。

3)明确产权。

4)政府直接管制:如污染严重的企业直接关、停、并、转,公共场所划分无烟区。

【例题7·单项选择题】吸烟者在公共场所吸烟并造成他人被动吸烟,经济学家称这种经济活动为:A.公共产品B.外部不经济C.不完全竞争D.不完全信息『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的危害。

(四)不完全竞争1.市场机制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基本假定是市场是完全竞争,即不存在各种形式的垄断。

2.不完全竞争:市场竞争不充分,至少存在一个足以影响市场价格的生产者或消费者。

3.不完全竞争的主要表现:市场垄断,包括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等。

4.政府干预手段:配给、价格控制、税收、补贴政策、法律法规、行业国有化,以及政府【例题8·单项选择题】(2012初)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基本假定是:A.市场完全竞争B.收入分配公平C.外部不经济D.外部经济『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市场机制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基本假定是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不存在各种形式的垄断。

【例题9·多项选择题】不完全竞争是市场失灵的一种形式,政府干预不完全竞争的方法有:A.政府管制B.价格控制C.实行企业合并D.规定财产权E.实施反垄断法『正确答案』ABE『答案解析』措施包括政府管制、反托拉斯法、配给、价格控制、税收、补贴政策、法律法规、行业国有化等。

(五)不完全信息1.完全竞争市场的一个基本假定是信息是完全的(对称的),而现实中,信息是不完全的(不对称的),且获取信息需要付出成本。

2.不完全信息导致市场失灵表现1)逆向选择: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消费者无法对每一商品的质量进行准确判断,只能对商品的“平均质量”做出估计,并以此作为付费的依据,高于平均质量的商品由于消费者付费低不能满足其对价值实现的要求,则会退出市场。

2)道德风险:在交易或合约关系形成后,由于甲(乙)方的行为难以被乙(甲)方所察知,则甲(乙)方有可能做出损害乙(甲)方而从中渔利的选择,例如违背合同、不守诺言等。

3.政府干预方式在信息方面进行调控,以保证消费者和生产者能够得到充分和正确的信息,即增加市场的“透明度”。

【例题10·单项选择题】(2012中)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差的商品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的现象被称为:A.正向激励B.道德风险C.逆向选择D.不完全竞争『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逆向选择是指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例题11·多项选择题】不完全信息所导致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A.生产的外部不经济B.消费的外部不经济C.逆向选择D.道德风险E.政府管制『正确答案』CD『答案解析』不完全信息所导致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三、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阶段1.“夜警政府”阶段:崇尚市场机制,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政府作用范围小。

2.“全能政府”阶段:市场失灵导致政府干预,政府作用范围广。

3.“有效政府”阶段:市场机制作用是基础,政府只有在市场失灵产生时才进行干预和矫正。

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一、总供给与总需求(一)总供给1.总供给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国外)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总量,可用两种形态表示:1)价值形态:价值量总和;2)物质形态:物质总量。

2.决定因素: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技术3.宏观生产函数(总量生产函数)——表示总量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假定一个经济社会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使用总量意义下的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进行生产,则宏观生产函数可表示为:y=f(N,K)。

其中:y为总产出,N为整个社会的就业水平或就业量,K为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

在技术水平一定的条件下,经济社会的产出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就业量和资本存量;若资本存量K为外生变量(固定值),则经济社会的产出y取决于就业量N。

(二)总需求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量,表现为社会总购买力,包括:1.国内居民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2.企业购买资本品的需求;3.政府采购产品与服务的需求;4.外国购买本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即:总需求Y=C(消费需求)+I(投资需求)+G(政府需求)+NX(国外需求——出口)二、关于国民收入的几个重要概念及其相互关系1.国内生产总值(GDP)——地域范围经济社会(即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注意】中间产品的价值不能计入GDP。

2.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范围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NP=GDP-外国国民在本国同时期所创造的价值+本国国民在国外同时期所创造的价值=GDP+国外净要素收入3.国民生产净值(NNP):最终产品价值中把消耗的资本设备价值扣除,得到净增价值。

NNP=GNP-折旧等资本消耗4.国民收入(NI):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NI=NNP-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NNP-(间接税-补贴)5.个人收入(PI)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6.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税后的个人收入,即可以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DPI=PI-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支出【总结】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例题12·单项选择题】(2013中)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居民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是:A.国民收入B.个人收入C.国民生产净值D.个人可支配收入『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即可以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例题13·单项选择题】国民生产净值(NN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差别是:A.直接税B.折旧等资本消耗C.津贴与间接税D.政府的转移支付『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国民生产净值是国民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之后的余额。

三、国民收入(GDP)核算方法(一)支出法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售价)来计量GDP。

即:【例题14·多项选择题】(2016中考生回忆版)采用支出法核算国民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项目有:A.消费B.投资C.净出口D.资本折旧E.政府购买『正确答案』ABCE『答案解析』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这几个方面支出的综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