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自考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解析五

2019年自考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解析五

2019年自考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解析五2019年4月自考报名已经开始,即日起同学们可以在进行网上报名,下面是2019年自考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解析五,了解更多教育类自考复习资料请锁定学渡教育自考题库。

更有海量模拟试题,精品复习资料等你来下载!(三)新理论的产生和引入在这一历史时期,传播论和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技术领域。

上世纪40年代,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香农和韦佛合写的《传播的数学原理》,这本书提出的传播学理论在这段时期内逐渐被教育技术学家借鉴和吸收,使得传播学成为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基石之一,为教育技术开辟了新的视点。

按照传播学的理论,教育也是一种信息传播现象。

所以,一切用于教育的传播媒介,作为信息源的教师和作为信息终端的学习者,以及教学双方的关系,教学的全过程都是在传播信息,都是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各种传播模式“对于有关传播的其他模式与理论的发展,具有最重要的影响和启迪作用”。

教育技术发展历程中引入的各种理论和思想,都在当时指导了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但这些理论各有侧重,“经验之塔”理论将研究重点放在媒体的选择上,程序教学理论局限于动物实验的规律,传播理论集中研究信息的生成、选择、处理、储存、检索、传播等问题,它们都无法对教育技术加以宏观的研究,也无法适应二战后“第二次浪潮文明”的思维特点。

用系统方法来设计教学系统,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因此,在上世纪60年代逐渐引入教育技术的系统方法,成为教育技术研究的基本趋势,使得系统方法成为指导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石之一。

系统论认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媒体、教育方法、教育设施和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组成的有机整体,教育媒体只是教育系统的一个要素。

教育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发挥,不仅需要各个组成部分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更取决于系统中各要素的最优配合和协调一致。

只有用系统的观点对教育的各个部分进行综合的、整体的考虑,对教育过程进行设计,才是实现教育最优化的根本途径。

系统观、系统论和系统方法的引入,促使教学系统开发更加完善,在理论上形成了用教育技术学鉴定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论。

60年代末,认知心理学逐渐代替行为主义,成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研究者纷纷重新考虑学习理论。

影响比较大的有加涅,他把自己的教学设计与认知理论相结合,将学习结果分为五大类等。

梅里尔也提出教学设计的成分呈现理论。

此外,认知心理学中关于知识生成的研究结论也被应用到教学设计中,这些研究产生了许多针对学习过程的策略,如问题解决策略、信息组织策略,降低焦虑策略,自我控制策略、元认知与招待性策略等。

这些新理论的引入,极大的丰富了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

使得教学设计这门学科不断完善与扩充(四)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史实语言实验室始于50年代的美国。

到1964年总计拥有8000到9000套语言实验室,法国有152套。

日本有200套,英国有近300套。

1969年,英国建立了开放大学,成为的典范,随后,世界各国都先后建立了远程教育大学。

60年代,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建立了PLATO-I(Programmed Logic for Automatic Teaching Operation)系统,它使用了专门的终端设备与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的会话活动,在70年代发展成为著名的PLATO IV型系统,它通过数据通讯网络连结千台以上分布在美国许多州及世界上一些地区的终端。

它提供了多种教育传播手段:高分辨率的等离子接触面板显示器除了显示多种文字、图画与动画外,学生还可以用它送入自己的选择与回答;多功能键盘可以输入英、俄等多种文字符号以及许多特殊符号,还能控制播放录音机和幻灯机。

70-80年代计算机教学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

1980年,英国开始执行MEP计划,开展计算机教育。

据统计,1984年美国中小学已拥有电脑50万台,并以每年20至30万台的速度递增。

1986年,日本投资20万亿日元开发计算机教学。

整个80年代,全球掀起了计算机教学的热潮。

这一历史时期,系统论思想被引入和应用到教育技术学理论中,大大地改善了教育技术学理论的发展状况,从此教育技术的应用有了更科学的理论指导,扩大了教育技术概念的内涵,使得教育系统设计成为教育技术的又一重要研究领域。

系统方法使得教育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它把教育技术从对教育系统中个别要素的研究扩大到对整个系统进行设计、实施、评价的研究,把教育技术发展成为研究实现教育最优化理论和技术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五、网络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一)教育技术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进入90年代后,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总量迅猛增长。

“人口爆炸”、“知识爆炸”成为信息时代的独特风景,知识翻番的时间和知识老化的周期日益缩短,从而对每个社会成员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

要满足这一要求,必须大力推行现代教育技术,才有可能使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又一次飞跃提供了契机,使教育的全民化、终身化、多样化、自主化、国际化成为可能。

自50年代以来,制造和销售电教硬件、软件的企业日益增加,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电教产品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各种多媒体教室、数字硬件电教设备、课件、资源库、网络平台等等,使各种教育媒体越来越多的渗入教学领域,从而为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教育技术的理论也日趋丰富,并朝着综合化、整合化的方向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的发展几乎是一日千里。

正因为如此,它也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将它看成是本国教育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本国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

(二)媒体技术的发展国际互联网(Internet)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蔚然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

历史上还没有哪一项技术像互联网这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影响如此广泛。

用了55年电话用户达到5000万户,用了38年广播听众达到5000万户,用了13年电视观众达到5000万户,而Internet只用了3年网络用户就超过了5000万。

目前,Internet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际性计算机交互式网络,已连接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Internet已成为联结世界各国的信息纽带和向全球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网络。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无论是从带宽还是内容和交互性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促使了各种各样的网络课件,网络学习平台风涌云起,以Internet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了真正的全球无国界学习,国际互联网正改变着世界……与此同时,个人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使得多媒体技术引入教育领域成为可能,集成了文本、动画、音频、视频、虚拟现实等媒体的课件或学习资料大大提高了教学和学习质量。

校园网建设铺天盖地,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流媒体技术等广被用于教育教学,为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提供了物质保证。

(三)新理论的产生和引入随着认知理论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地位,强调学习者应积极主动地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步进入教育技术领域并取代行为主义成为教育技术主流思想之一。

这段时间,还引入大量新的理论,如绩效理论、集成性技术、行动研究、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使得个别化学习大放异彩,协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数字化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等新学习方式迅速出现并逐渐占据主要阵地。

在这一段时期里,指导教育技术的各种理论日趋综合化、整合化,它们相互借鉴,相互取长补短,目的都是促进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在自己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在特定的情景中,通过特殊的方式构建意义的。

“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面对一个结构不良的问题,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在开发问题解决策略的同时获得知识、习得技能。

建构主义同时强调协作对于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所起的重要作用。

会话作为协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亦是共享思维成果、达到意义建构的必要手段。

建构主义理论者根据自己对学习的理解,还提出了随机访问教学、抛锚式教学等崭新的教学技术。

(四)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史实到2000年6月,全世界共有93074485台主机,全世界网络用户数为22980万人。

据统计,到2004年,全球主机数已接近2.2亿台,到2005年5月,我国上网人数就达到9880万。

美国的大、中、小学已于1997年全部接通Internet,99年平均每天点击量达到10亿次,而且以每100天传输量增大一倍的速度增长,截止到2000年,美国共有8亿web页,11000多万人上网。

根据2000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提供的数据,美国95%的学校和72%的教室已连上了国际互联网,30%的老师利用互联网开展研究活动,27%的老师利用互联网解决问题和进行数据分析,16%的老师利用互联网备课、设计教学计划。

英、法、德、日、澳等发达国家的各类学校也广泛使用了Internet网。

到1999年,英国拥有中小学站点数为348个,德国为317个,日本为240个,澳大利亚为724个,加拿大为914个。

法国政府在1999年就制定了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的政策,并作为实现社会信息化行动纲领中优先发展的重点目标,到2000年10月,法国的高中已100%上网,初中上网率为80%,小学也达到了30%。

日本早在1994年就制定了一项5年计划,到1999年,日本公立小学两个人拥有一台计算机,2001年所有的中学,2003年所有的小学已经全部上网。

第二节我国教育技术发展史我国的教育技术源于欧美的视听教育。

90年代以前,我们一直把我国的教育技术称作“电化教育”。

尽管我国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同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教育技术是一样的,但是经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概念界定、理论框架、学科建设、组织机构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90年代以后,我国和国外教育技术同行的交流开始增多,积极借鉴、吸纳了许多国外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方法,不仅在名称上逐步改用“教育技术”,在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实践的领域也在逐步扩展。

一、萌芽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这一历史时期,是我国教育技术的萌芽阶段。

幻灯、电影等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揭开了我国电化教育的序幕。

早在1919年,国内已有人开始使用幻灯来开展教学试验。

192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当时我国最大的图书出版企业)成立国光影片公司,拍过一些无声影片,其中就有教育片,如《盲童教育》、《养真幼儿园》、《女子体育》、《陆军练》、《养蚕》等,这些是我国拍摄的最早的教育影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