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与黑》心理分析

《红与黑》心理分析

《红与黑》心理分析的首要特点是将人物外部描写心灵化。

在这部作品中 ,司汤达为了把读者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集中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来 ,他有意识地缩减对客观物质世界及人物外部特征的描写 ,即使有这方面的描写 ,也都已经心灵化了。

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以景衬情 ,境中有情。

就自然景物描写来说《, 红与黑》中自然景物描写很少 ,仅有的一些段落也都与人物当时的心境相契合 ,也就是说被心灵化了。

比如 ,于连决定要握住德·瑞那市长夫人的手的那天晚上小说是这样描写的“: 于连发现今宵没有星光月亮 ,将是最黝黑的一夜 ,天空中大块大块的黑云随着十分闷热的风飘荡不定 ,好像预示暴风雨将要降临。

”这是透过于连的视线看到的景致 ,是于连当时心境的外化。

仅寥寥数语 ,就造成一种氛围 ,一种情调 ,那黑夜、闷热的风、飘荡不定的乌云 ,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于连此时的动荡心情 ,真可谓景中带情,情景交融。

作品中的社会环境的描写也已心灵化了。

以于连最初进入神学院为例 ,作品写于连远远望见神学院沉重的大铁门 ,便“觉得两腿发软”,拉响门铃后 ,他感觉铃声仿佛在荒山野地里回荡。

一位身穿黑袍、脸色阴森的人来开了门 ,领着于连进入一个又矮又暗的房间“, 门顶上有一个黑色的大十字架”“, 墙上挂着两幅已变黯发黑的画像,”“整个房屋笼罩着死一般的寂静”,此时的于连“心跳得非常厉害 ,恐惧极了”。

见到彼拉神父后 ,神父那黑色小眼睛发出可怕的光茫 ,终于使于连支持不住“, 直挺挺地跌在地上”。

这一段描写突出了黑色意象 ,开门人的黑袍、黑色的十字架、黑暗的房间、墙上发黑的画像以及神父的黑色小眼睛等 ,这些都是于连看到和感觉到的 ,他的恐惧感和窒息感也极易感染读者。

这样的描写将外在世界心灵化 ,为以后进一步展现神学院的黑暗及于连的痛苦作了很好的铺垫。

其次是以人物的外部描写折射心灵。

作品中 ,对人物的外貌、表情、动作等外部特征的描写 ,也直接为展示人物的心理服务。

于连的外貌主要是通过市长夫人及玛蒂尔德小姐的视线描绘的 ,而描写这两位女士的外貌时 ,则着眼于于连的感觉和印象。

如德瑞那夫人第一次见到于连时 ,作品写到“: 她完全被于连俊美的面庞、又黑又大的眼睛、漂亮的头发所迷住,感到非常快乐。

”这样既勾勒了于连的相貌 ,也写出了德瑞那夫人对他的印象。

又如 ,于连第一次见到玛蒂尔德小姐 ,作品是这样描写的:于连看见一个年轻的小姐走进来 ,在他对面坐下。

她有着淡黄色的头发 ,身材姣好。

但于连一点儿都不觉得她很迷人。

虽然她有一双迷人的眼睛 ,但这双眼睛让人感到她有一颗冷酷的心。

接着于连将玛蒂尔德小姐的眼睛与市长夫人的眼睛作了比较 ,认为两双眼睛都很美丽 ,但市长夫人的眼睛闪着热情的火花 ,而玛蒂尔德小姐的眼睛却咄咄逼人。

这一段描写不是纯客观地勾勒玛蒂尔德小姐的外貌 ,而是始终着眼于于连的内心感受和思索。

于连的视线主要集中于玛蒂尔德的眼睛上 ,他从这双美丽的眼睛中感受到小姐内心的冷酷。

这样描写也有利于揭示玛蒂尔德小姐高傲、冷漠的性格特征。

那么《红与黑》为什么能使外部描写心灵化呢 ? 这与其采用的视角有关。

从西方小说的发展来看 ,传统小说主要采用非聚焦视角 ,即叙述者无所不知 ,可以从任何角度观察事件 ,也可任意透视人物的内心。

《红与黑》虽然从总体而言 ,没有摆脱非聚焦视角 ,但它对传统小说的视角模式有所突破。

这种突破体现在:它在某些部分、某些场景的描写中 ,较长的篇幅都采用了内聚焦视角。

内聚焦视角的特点是 ,叙述者放弃了自己的眼光 ,转用故事中人物的眼光来观察外部世界 ,正因为如此 ,人物所观察、感知到的外部世界 ,就很容易带上人物的情感色彩 ,使外部描写心灵化。

这一特点是其它视角类型难以企及的。

就《红与黑》而言 ,作品中的景致、情境和人物外部特征的描写 ,都是人物看到的和感受到的 ,在这些描写之前 ,往往加上“他发现”、“她看见”、“他感觉到”等引导词 ,因而染上了人物的感情色彩 ,与人物当时的心情相契合 ,使读者见人物之所见 ,感人物之所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 ,更有利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刚才提到的那一段自然景物描写 ,是于连的眼睛看到的 ,与他当时的心情相契合。

如果换一个人 ,比如说德瑞那市长 ,他不一定会对夜之漆黑、风之闷热有如此强烈的感受。

再比如对神学院环境的描写 ,所有的意象 ,都是于连眼之所见,突出了他恐惧、痛苦的感受。

尤其是于连初次见到彼拉神父时 ,并不知道他是谁 ,叙述者也故意不作交待,而只是顺着于连的视线和感受来叙述 ,写于连看到神父犀利的目光 ,非常恐惧 ,以致倒在地上 ,这里运用的就是内聚焦视角。

如果开始就交代神父的身份 ,表明叙述者比于连知道的多 ,那采用的就是非聚焦视角 ,如果这样写的话 ,就不利于进一步描述于连强烈的恐惧感。

正因为采用了内聚焦视角 ,作品中的外部描写才能取得心灵化的效果。

采用内聚焦视角是 20 世纪小说尤其是意识流小说的一大特色所以《红与黑》已具备某些现代小说的因素。

国内外有些学者已注意到这一点。

法国文学史家布吕奈尔在《19世纪法国文学史》中指出“司汤达是第一个推翻长篇小说术语的人”进而指出司汤达小说的现代性是使之在19世纪无法得到普遍理解的原因。

我国《红与黑》研究专家韦遨宇也持相似的观点“西方论及新小说的起源往往始于福楼拜笔者却以为完全可以始于斯汤达而斯汤达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二《红与黑》心理分析的另一重要特点是着力展现人物剧烈的内心冲突。

黑格尔认为 ,悲剧的最高形式是内心的精神分裂式的冲突。

于连形象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司汤达将人物内心复杂的矛盾冲突充分地展现了出来。

于连内心的矛盾冲突体现在多重对立统一的因素中 ,包括自卑与自尊、正直与虚伪、反抗与妥协、雄心与野心、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多种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

正是种种矛盾运动构成了于连形象的复杂性与深刻性。

在展现人物剧烈的内心冲突时 ,司汤达采用的主要手段是独白。

在《红与黑》中 ,独白运用得很广泛 ,其中最成功的是那些披露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冲突的独白。

这些独白具有以下特点:首先 ,独白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

尽管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复杂多变 ,但都经过了司汤达的理性梳理 ,所以显示出分明的层次和顺理的逻辑 ,十分真实自然。

如于连收到玛蒂尔德小姐的求爱信后 ,作者具体、深入地揭示了于连的心理变化。

信上让于连在半夜一点月光明亮的时候爬梯子进她的闺房 ,于连第一个念头就是怀疑这封信是一个骗局 ,是贵族子弟们设下的圈套 ,目的是要戏弄他、害他 ,于是产生了畏惧与犹豫的心理“, 不能随便回答”。

但是他又不愿错过机会 ,荣誉观念也使他下决心按信上的要求去做 ,他想“万一玛蒂尔德是诚心诚意的呢 ? 这样 ,在她眼里 ,我就成了十足的胆小鬼。

我没有高贵的出身 ,就得靠表现高贵的品格……荣誉只有一个”。

但为了保险起见 ,他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 ,如把信抄一份交给好友保管 ,随身带上等。

这一段描写 ,层次分明地展现了于连的心理活动过程 ,从猜疑到畏惧、犹豫再到决定赴约并周密防范 ,心理的变化具有层次感和逻辑性 ,十分真实自然。

之所以这样 ,与独白采用的话语方式有关。

其次 ,主要运用自白和间接的内心独白。

从叙事学的角度讲 ,独白主要包括自白、内心独白和间接的内心独白几种常见的类型。

《红与黑》运用了自白、间接内心独白两种独白形式 ,没有出现内心独白。

自白是传统小说常用的形式 ,它忠实地复现人物的感受、看法 ,具有直接性与生动性 ,但由于需要引导词和引号 ,受到的限制较多;间接的内心独白省掉了引导词和引号 ,可以更自由、灵活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 ,而且由于自由间接引语是叙述者站在人物的位置上表述人物的心情 ,能增加同情感 ,使读者受到感染。

自白在《红与黑》中运用得最多。

比如上文提到的 ,于连接到玛蒂尔德小姐的信后 ,就展开了剧烈的内心冲突 ,这些冲突在作品中是以大段的自白形式出现的 ,司汤达花了整整五页的篇幅来描写于连的自白。

这段自白集中地反映了于连勇敢与畏惧、荣誉与耻辱等内心冲突。

除了自白以外《红与黑》还少量地运用了间接内心独白。

在运用间接的内心独白时,往往和自白交织在一起。

如第11章“长夜悠悠”,写市长夫人在手被于连吻过之后 ,心海里掀起了狂澜,作品以大段独白表现了她复杂的内心冲突。

这一大段独白 ,将自白和间接的内心独白相交织,反映了德瑞那市长夫人的情感与理智的冲突 ,真实的人性与宗教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剧烈碰撞。

她渴望爱情,却无法超越伦理规范和宗教信条 ,因而使自己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矛盾状态之中 ,陷入了两难境地。

起初 ,她头脑处于清醒状态 ,揣摩自己对于连的感情 ,作品运用了直接引语。

(她暗自想到“:难道我恋爱了?我,一个已婚妇女恋爱了?”)后来 ,当她处于半睡半醒状态时 ,她的几段独白则是用自由间接引语表达的 ,其内心冲突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示。

下面这一段就是一个例子。

当市长夫人的手被于连吻过之后 ,作品写到:这是个可怕的时刻,她的心灵飘浮在另一个王国。

前一天她还享受着一种全新的幸福 ,现在一下子便跌入了残酷的不幸之中……一会儿害怕没人爱她 ,一会儿又被自己的罪恶所煎熬。

她时而陶醉在爱情的甜蜜之中;时而感到痛苦内疚 ,心中充满犯罪感;时而又因怀疑于连另有所爱而神智昏乱 ,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矛盾状态之中。

这段话揭示出市长夫人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爱情与宗教伦理观念的剧烈碰撞。

她渴望爱情 ,却又无法超越宗教信条与伦理规范 ,因而陷入了难以自拔的两难境地。

由于间接内心独白的运用 ,德瑞那夫人的思绪得到了自由、顺畅的表现 ,也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自白和间接内心独白这两种独白形式都有利于揭示人物的内心冲突。

由于人物的心理活动都经过了叙述者的加工、整理和概括 ,这样更有利于把人物内心中互为对立的思想意识提炼出来 ,因而这两种独白形式比较适宜于集中展现人物剧烈的内心冲突。

不过 ,它们也各有特点 ,自白的特点是具有直接性与生动性 ,能忠实地复现人物的感受、看法。

间接内心独白因为省掉了引导词和引号 ,所以可以自由、灵活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

而内心独白则不同 ,由于叙述者完全隐退 ,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于无序状态 ,这不利于集中、深入地揭示人物的内心冲突 ,所以在《红与黑》中没有出现这种独白形式。

但内心独白却有利于及时捕捉人物飘忽不定的观念和思想 ,再现连续不断的意识流动 ,具有更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 ,因而受到 20世纪小说家尤其是意识流小说家的青睐。

从这一点而言《, 红与黑》的话语表达方式基本上是比较传统的 ,与现代心理小说尤其是意识流小说有比较大的区别。

当然 ,我们也不否认《红与黑》有现代小说的因素 ,现代心理小说尤其是意识流小说大量采用内心独白或间接的内心独白形式 ,如对间接的内心独白的运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