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武夷山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中国的风景名胜区
夷山脉是中国东南部最负盛名的生物保护区,也是许多古代孑遗植物的避难所,其中许多生物为中国所特有。
九曲溪两岸峡谷秀美,寺院庙宇众多,但其中也有不少早已成为废墟。
该地区为唐宋理学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地理环境。
自11世纪以来,理教对中国东部地区的文化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
公元1世纪时,汉朝统治者在城村附近建立了一处较大的行政首府,厚重坚实的围墙环绕四周,极具考古价值。
◎概况
武夷山位于中国东南部福建省西北的崇安县境内,总面积达99975公顷。
武夷山的自然风光独树一帜,尤其以“丹霞地貌”著称于世。
九曲溪沿岸的奇峰和峭壁,映衬着清澈的河水,构成一幅奇妙秀美的杰出景观。
武夷山保存着大量完整无损、多种多样的林带,是中国亚热带森林和南中国雨林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例证。
它保存着大量古老和珍稀的植物物种,其中很多是中国独有的;这里还生存着大量爬行类、两栖类和昆虫类动物。
武夷山是一处被保存了12个多世纪的景观。
它拥有一系列优秀的考古遗址和遗迹,包括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汉城遗址、大量的寺庙和与公元11世纪产生的朱子理学相关的书院遗址。
这里也是中国古代朱子理学的摇篮。
作为一种学说,朱子理学曾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达很多世纪,并在哲学和政治方面影响了世界很大一部分地区。
◎自然和文化遗产
武夷山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区域
提名地区总面积为999.7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635.75平方公里;核心次区面积364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278.88平方公里。
包括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武夷山古汉城遗址和九曲溪上游保护地带4部分。
武夷山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内容
文化遗产:
①架壑船棺,距今3750余年,是目前国内外发现的悬棺遗址中年代最早;
②古汉城遗址,距今2355±70年,西汉闽越国时期的王城,面积达22万平方米;
③朱子理学文化,构成中国宋至清代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影响远及东亚、东南亚;
④摩崖石刻,现存426幅,由宋至清,是武夷山古文化和古书法艺术的宝库;
⑤古崖居遗构;
⑥茶文化;
⑦宗教文化;
⑧馀庆桥。
自然遗产:
①"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溪,与"六六奇峰翠插天"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的绝妙结合,它异于一般自然山水,是以奇秀深幽为特征的巧而精的天然山水园林;
②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具有世界同纬度带现存最典型、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
③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
④世界昆虫种类最丰富地区。
丹霞地貌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
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造就了武夷山优美的自然风光。
“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溪,与“六六奇峰翠插天”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的绝妙结合,它异于一般自然山水,是以奇秀深幽为特征的巧而精的天然山水园林。
九曲溪景观丰富多彩,变化无穷。
各具特色的景观画面由一条九曲溪盘绕贯串。
游人凭借一张竹筏顺流而下,即可阅尽武夷秀色,此乃武夷山景观的精华,堪称世界一绝。
动植物资源
武夷山具有世界同纬度带现存最典型、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系统。
据最新的调查统计,保护区内已查明的高等植物有269科1040属3728种,其中苔藓植物267属361种,蕨类植物40科85属280种,种子植物171科840属2237种,低等植物840种。
植物学家们推断,保护区内还有相当一部分物种未被人们所发现定名。
境内的武夷山景区及自然保护区,由于地形气候条件优越,为野生动物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条件,以“世界生物之窗”闻名于世。
目前已知的动物类有5110种,已列入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动物有48种。
此外,还有大量稀有特有的动物种类,如崇安髭蟾、武夷湍蛙、挂墩后援蛇、白眉山鹧鸪、武夷厚唇鱼等。
还有许多特有罕见动物如草鹗(猴面鸟)、猪尾鼠、拉氏鼹、白蝙蝠。
近年发现的金斑喙凤蝶,为世界蝶类中的珍种。
武夷山保护区已发现的鸟类有256种,是世界上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其中有新种及新亚种35种。
武夷山鸟类中有国家一级保护的黄腹角雉、中华秋沙鸭,国家二级保护的白鹇、草号等,还有鹰、雕、隼、鸽等猛禽和挂墩鸦雀等武夷山特有种。
据专家估计,武夷山保护区的昆虫可达2万种以上,相当于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昆虫总数。
据分析,绝大多数是对生物有益的益虫,昆虫中害虫不超过2%,而且对于害虫均可利用天敌进行防治。
武夷山保护区的森林从未出现病虫害,昆虫的作用功不可没。
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坐落于中国福建省的北部,总面积999.75平方公里,核心区635.75平方公里。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是中国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最为典型、物种最丰富和森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被中外生物学家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是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同时,武夷山集山岳、河川风景于一身,有36峰、72洞、99岩的雄姿;有山环水绕的悠悠流淌的九曲碧水,山不高却有高山之气魄,水不深却有水景之大成,游人乘古朴竹筏顺流而下,饮览两岸山水与人文完满结合的画廊,独特、稀有、绝妙的自然景观就在这里一一舒展,不仅“奇、秀、美、古”兼而有之,而且在山与水的紧密结合、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上达到绝妙的境界。
武夷山还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同类历史文化遗存相比,在中国长江流域及东南亚地区的十几处悬棺葬中,距今3700多年的武夷山架壑船棺是年代最早、形制最古朴的。
武夷山西汉闽越王城遗址出土的文物,有许多位居全国同类文物的前列,有全国最大的花纹空心砖,全国最长的铁矛头,有全国最早的顺形陶水管道、宫中豪华浴池。
这些文物分别代表当时中国文明的最高水平。
在中国文化史上,武夷山也具有独特的地位。
宋代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就是在武夷山创立了朱子理学即新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700余年间的正统思想。
现在,武夷山是世界研究朱子理学乃至东方文化的基地。
武夷山还保留着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悠久的地域文化,展示了多元文化的发展。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450多方摩崖石刻和几千首诗歌谱写了武夷山历史的篇章和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因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武夷山于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此后,当地政府及文化部门不断挖掘、整理武夷山的文化遗产,先后开发、保护了中国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窑址——遇林亭窑址、朱熹故里五夫镇、下梅村邹氏大夫第等一批古迹,延续了武夷山远古以来的历史。
武夷山市文化局局长张传新说,合理开发、科学保护武夷山,不仅丰富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内涵,也能让世界更了解中国的文明史,了解中华民族的先民曾经创造的文化、艺术和先进的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