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茅盾一、作者简介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汉族,浙江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子夜》标志着茅盾的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
它从一九三一年十月写起,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完稿。
在动笔以前,还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准备和构思的过程。
二、主要情节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的矛盾和斗争,是贯串《子夜》全书的主线。
环绕这条主线,《子夜》反映了一九三零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
1930年5月的一个夜晚,上海滩工业大亨吴荪甫和吴二小姐芙芳、姑老爷金融财阀杜竹斋正在戴生昌轮船局迎候从老家双桥镇避乱而来的吴老太爷。
靠《太上感应篇》作精神依托、二十五年不曾跨出书斋半步的吴老太爷,实际上已是一具古老的僵尸,一到上海,资本主义都市的气息立刻使他风化了。
吴老太爷因刺激过度得了脑溢血,当晚就咽了气。
第二天,吴府大办丧事,各种人物云集吴家。
主人公吴荪甫因投有巨大资产的家乡双桥镇农民造反,城里的裕华丝厂工人怠工,显得很是忧愁。
但当他听到杜竹斋讲到金融买办赵伯韬、尚仲礼要拉他们组织秘密“多头”公司,搞公债投机时,眼里马匕闪出兴奋的光彩,丢下丧事立即找赵伯韬谈判,心里构思着一个大计划:吞下一切中小实业家,成为工业霸主。
他和太平洋公司总经理孙吉人、大兴煤矿公司总经理王和甫几番筹划终于成功,组成了实业界财团“益中信托投资公司”。
吴荪甫在公债投机中得手,“益中”仅花五六万就吞并了估价30万的八个厂。
吴把汇集的全部资产做起公债来,先做“空头”,后改做“多头”。
赵伯韬是上海公债市场里的魔王,有美国人撑腰,又和军政界有联络,神通广大。
他要搞金融托拉斯来控制工业资本,并扬言要“直逼到吴老三垮台,益中公司倒闭!”吴荪甫既要扩厂搞实业,又要搞公债投机,资金紧缺。
杜竹斋又在节骨眼上退出益中。
一些储户纷纷要求提前取款。
为了与赵伯韬斗到底,吴收买赵的情人刘玉英、经纪人韩孟翔做内线。
但是阎军突然全线出动,四天之内要打到济南,公债猛跌,“多头”面临惨败的威胁。
为了转嫁危机,吴荪甫下令工人工资按八成扣发,闹事者以武力镇压!工贼屠维岳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济于事。
工潮掀起,吴荪甫被困在厂内,如惊弓之鸟,狼狈地从后门溜走。
为了摆脱烦恼,寻求刺激,吴荪甫一伙带上交际花徐曼丽去江上游乐,由于开足马力,结果撞翻了一条舢板。
赵伯韬找上门,扬言要实行全面经济封锁。
益中终于败给了西方的“洋行”和东方的“会社”。
吴荪甫感到自己要山穷水尽了。
但他还是孤注一掷,要和赵伯韬进行最后的较量,甚至把吴府住宅的地皮都押了出来。
“多头”与“空头”决战的时刻到了,赵伯韬掌握了吴荪甫一伙的底细。
吴最后抛出150万“裁兵”公债,这时如果杜竹斋能加入吴的行列,吴就能取胜,但是杜竹斋趁他们压价时站到了赵伯韬的一边,大量扒进。
吴荪甫一败涂地,准备用手枪自杀,但并未开枪。
最后吴荪甫与少奶奶在子夜的钟声里出码头避暑去了。
三、人物鉴赏1、吴荪甫形象分析:吴荪甫形象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民族资本家的艺术典型。
他是上海滩上的工业巨头,财力雄厚,开办有近万人的裕华丝厂。
他的主要性格及特征是精明能干,有雄心有魄力,富有冒险精神,是一个铁碗人物。
在他和其他民族资本家的关系中,表现出他的心狠手辣、无情兼并的性格特点。
吴荪甫性格的另一面是软弱空虚。
吴荪甫的形象充分体现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吴荪甫的性格是复杂丰富的,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
他的形象的塑造,是《子夜》也是茅盾对现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形象意义:①形象地概括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性历史遭遇和命运。
②说明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实业救国道路在中国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是走不通的。
③说明中国当时社会的性质,不是已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了,而依旧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而且更加殖民地化。
④驳斥了托派中国社会已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谬论。
2、赵伯韬赵伯韬是买办资本家形象。
他是美国某财团的中国买办,和蒋介石政权有很深的关系。
他的性格特征是骄横狂妄,阴狠狡诈。
凭着他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殊地位,在上海滩兴风作浪,是公债市场上的魔王。
小说还描写了赵伯韬糜烂的生活,他扒进各式各样的公债,也扒进各式各样的女人,显示了这个阶级精神上的极端腐朽。
3、屠维岳屠维岳是吴荪甫在工厂里的得力走狗。
他精明能干,一出场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吴荪甫面前他侃侃而谈,毫无畏葸的态度。
他很惯于使用软的手段收买工人。
他在工人群众的罢工怒潮面前,用尽花言巧语,妄图蒙蔽工人群众,骗取信任。
倔强、阴沉、胆子忒大是他性格的主要特点,但在强大的工人力量面前,他是不能不慑惮、畏惧。
他采用开除走狗姚金凤、提升薛宝珠为稽查的卑劣伎俩,来迷惑工人群众的视线,抵制工人运动。
当他的“平乱”愿望未达到的时候,他的凶恶的面貌暴露无遗。
在屠维岳的身上,有着吴荪甫的影子,可以说屠维岳的形象,无论是他的刚强、机智、胆量这一方面,还是他的阴险、毒辣这一方面,都是对吴荪甫形象起到一种补充和衬托作用。
四、作品意义1、“子夜”的含义。
“子夜”就是半夜12点钟。
这是夜的顶点,是最黑暗的时候。
但也是黑暗到达了顶点,下落向白天转化的转折点。
因此,“子夜”暗示着当时的时代特征。
2、《子夜》的思想成就。
《子夜》是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生活,主要是大都市生活的广阔画卷,思想内容十分丰富。
它反映的是大都市生活的全貌、主流。
思想成就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表现民族工业的艰难处境和悲惨命运,说明实业救国道路是走不通的。
②表明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而且更加殖民地化了。
驳斥了托派的中国已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谬论。
③民族工业为要自保,拼命从加强剥削工人中寻找出路,引发工人的反抗斗争。
3、《子夜》的人物描写特点。
① 把人物安置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通过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多侧面多层次地深刻刻画人物性格。
② 把人物放在各种境遇中描写,其中特别是逆境困境绝境中描写,最能暴露人物性格的本质方面。
③ 心理描写十分出色。
4、《子夜》的结构特点。
《子夜》的结构特点是宏大而严谨。
最主要是,结构线索以吴荪甫为中心,以吴荪甫为一切矛盾的焦点,以吴荪甫联系着各种人物、事件。
吴赵冲突是作品的结构主线,描写重点。
结构严谨还表现在,篇首吴老太爷葬礼,作品的主要人物都调集到吴公馆,小说的主要事件也都作了交代,这是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经济而又集中的结构方法。
附:《子夜》简答题1、简述吴荪甫的生平经历吴荪甫是丝厂老板,有民族企业家的头脑和雄才大略,他成立“益中信托公司”吞并七八个小厂。
卖掉家乡的土地,投资办厂。
起用丝厂职员屠维岳,蒙骗分裂工人,平息工潮。
收买赵伯韬的姘头刘玉英,有笼络交易所经纪人韩孟翔,决意要在公债市场上同赵伯韬较量,最后连住宅也押上去,结果倾家荡产,彻底失败了。
(一)生意场上的争斗2、《子夜》中充满了利益的明争暗斗,李玉亭所说的“吴荪甫扼住了朱吟秋的咽喉,赵伯韬又从后面抓住了吴荪甫的头发”具体指什么事?在收购朱吟秋丝厂过程中,吴荪甫使尽手腕极力压价逼迫朱,因此说他“扼住了朱吟秋的咽喉”;而在公债市场上,赵伯韬仗势欺人,对吴穷追猛打,一心要让益中公司倒闭、吴荪甫破产,因此说他“扼住了吴荪甫的咽喉”。
3、吴荪甫所说的“三线作战”指的是什么?第一,化解镇压裕华丝厂的罢工,维持正常运作;第二,整顿收购的八个小厂,裁员去冗,减少预算,加强管理;第三,在公债市场上,打败赵伯韬,打破经济封锁。
其中,公债市场上的斗争是当务之急,也是最冒险的一线。
4、简述体现吴荪甫发展民族工业的勃勃雄心的相关情节吴荪甫利用父亲的丧事,跟另外两个老板联合起来建立一个托拉斯,打倒“没见识,没手段,没胆量”“半死不活的所谓企业家”,“把企业拿到他的铁碗里来”。
吴荪甫看着企业合并的草案,就憧憬起来:高大的烟囱如林,在吐着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原野。
他不由得微微一笑。
5、简述《子夜》中吴荪甫胆大、果断、有魄力的故事吴荪甫雄心勃勃,随时想扩张自己的事业。
吴荪甫和几个朋友组织益中信托公司,施展铁腕,以五六万元收买了价值三十多万元的八个生产日用品的小厂,准备加以扩充,“使他们的灯泡、热水瓶、阳伞、肥皂走遍全中国的穷乡僻壤”借以操纵国民经济的命脉。
6、吞掉朱吟秋的丝厂当益中收买八个厂时,吴荪甫单独接收了陈君宜的绸厂,还大造舆论说朱吟秋太笨又心狠,不配干企业;要杜竹斋逼收朱吟秋的贷款;他又贷款给朱吟秋,要朱吟秋的干茧作抵押,并且只给一个月限期。
结果,硬吞掉了朱吟秋的丝厂。
这样的心计连杜竹斋也骂他:“你这人太毒!”他却得意地大笑起来。
7、简述吴荪甫劝告杜竹斋与他合力打倒赵伯韬的那一幕情节。
吴荪甫劝杜竹斋凑出五十万,压住公债行情。
杜认为那是危险的做法,不同意。
吴又劝杜和他一起凑足五十万,并不断鼓励和激将,杜说“冒险的事情我是不于的”,加以拒绝。
最后杜劝吴不要和赵伯韬斗,否则没有好结果。
8、简述《子夜》中吴荪甫与赵伯韬“斗法”的一个故事。
赵伯韬想吞并吴荪甫的企业,于是广布流言,说吴荪甫组建的银行将不按时付息,鼓动股民将存款提出来。
吴荪甫当机立断,贴出告示,告知股民,凡在半个月内要提取没到期的款子,可以特别通融,利息照日子算。
只此一招,就扑灭了赵伯韬的流言。
9、简述一个吴荪甫在竞争中十分无奈的场面。
卷入买空卖空的投机市场彻底失败后,吴逊甫回到家中。
拍哒!吴逊甫掷听筒在桌子上退一步就倒在沙发上,直瞪眼,喘粗气,蓦地一声狞笑,跳起抢到书桌旁,拉开抽屉,抓出一枝手枪来,对着自己胸口,脸色黑紫,眼珠仿佛要爆出来似的,……可是手枪没有放射,吴逊甫长叹一声落在转轮椅子里,手枪掉在地下……10、简述一段有关吴荪甫焦躁不安的描写睡梦中的吴荪甫一声狞笑,接着又是皱紧了眉头,咬住了牙关,浑身一跳。
猛地他睁开眼,血红的眼球安定地发怔,细汗渐渐布满了额角。
他匆忙起身离床,在洗脸时有见梦中那赵伯韬一脸奸笑出现在脸盆里。
无意中在大衣镜前走过的时候,回头一看,吴荪甫看见自己脸上摆明了是一幅败相。
他觉得满屋子到处是幸灾乐祸的眼睛对他嘲笑,忍受不了这难熬的时光,就坐汽车出去。
11、简述“益中信托公司”垮台的经过。
双桥镇农民暴动成功时,吴荪甫与杜竹斋等人正在筹建“益中信托公司”,妄图一举吞并一系列中小企业。
但抽回双桥镇资金的计划落空,使他的资金兜转不灵。
关键时刻,赵伯韬又堵住了吴荪甫的去路,杜竹斋退出“益中”并站在赵伯韬的一边,“益中”成了赵伯韬的囊中之物。
12、《子夜》第17章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请简述这一章的内容。
(最后的搏斗)吴赵当面交锋,赵伯韬以借款给危机中的益中公司作为“和解”的借口,实际上是正在一步步完成实现吞并它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