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纸言论整理版关键词:意景、反观、丹田、生、配、洞天、精气神、举形总纲:1、反观丹田,先天一颠,精气神住,举形有玄。
2、一道一天地,一壶一洞天,一丹本无边。
中华文化的本原就是一种意景文化,来源于我们的祖先,文字的创立同样是如此。
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不能从字面理解。
古人的思想是一种意景,而不是告诉你文字的东西。
看道家经书,如果只看文字是不会成功的。
那如何深入进去把表面的文字转化成更深层的东西?中华文化的深蕴就在这里,给出意景,让你可以达到不同的层次。
什么是写意呢?就是描绘一种图像,一种自然的图像。
不过古人把这样的图像进行了写意,与人的结合,与自然的结合。
让你通过图像反映自己的图像,领悟道的奥妙。
只有意景文化才能做到这点,文字的表达是做不到的。
比如凝神入气穴。
如果从字面理解,你达不到什么,也就是一般的气功而已。
离道亦远。
而背后的写意才是告诉你真道。
凝神入气穴表达的是一种意景。
没有明白这个景,就不可能真正明白其意。
什么景呢?去思想,在自然界中找到对应,就明白了。
“技”“艺” “道”,三种境界。
文字理解只能达到“技”,思想的理解能达到“艺”,与自然的融合能达到“道”。
入静同样“技”“艺”“道”,三种境界。
入静只是其表。
不明其意,只能心静,有内景出现。
要想升华,就要从“技”到“艺”的转变,就要明其理。
修炼的法门都以静入手,然而道理在哪里呢?为什么入静才能修真?曰静者,曰恍惚者,只得其形,而未得其意。
都没有道出道理根本所在。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想明白了, 就知道为什么要入静。
为什么要说千江水?人一出生,就在被催眠。
生你的父母、教育的师长、这个世俗都在催眠你。
天下人皆儒性。
用儒家的思想考虑道,哪里知道道是什么。
就像《庄子》于丹讲的都是胡扯,因为她是儒的思想。
《老子》易中天也是胡说八道,因为他不知道道是什么。
以儒的观点看,这些一点边都不贴。
世上本无道家,世人自扰之。
世间只有儒家,在世就是在儒,何来有道。
满脑袋儒家世俗,给你们讲道,你们也认为错。
道不迷人人自迷,就是这个道理。
人心如水,碧波荡漾。
心性是悟道的第一步,不是断缘,不是出世,而是让你观。
修道的第一步,不管什么方法, 都是讲观。
心做如是观,碧波荡漾何来观。
“观”。
能观者,自知真假。
反观者,并非眼看。
眼看,只能看眼中的世界的性命之理,只能悟眼中之道,而并非真道。
心做如是观。
五蕴藉空处,阴阳在其间。
而反,在于你的心性。
悟性不同,层次不同。
一层一理,反回其根。
观深一层,悟一层性命之理。
性命二字,不是靠修的,要参透其理,不懂其理,毫无结果。
所谓性命者,万物运化之根源, 大道依此运行,天地依此演化。
何为性命之理?何为万物之道?都在一个生,克之间。
道化阴阳在此理,五行变化在此理,八卦相生在此理。
天地万物一切之运化皆在此理。
一念成空, 万物有无。
不悟性命之理,便不懂得天地运行的法则。
悟道者,即悟性命之理也。
得道者,乃长生不老,依天行道者。
观天察地,领悟道之运行。
悟得道之道,方能修成道。
空修炼是没用的,打坐打一辈子也是到头来一场空。
悟自然之理才是正道。
至于方法,不悟丹田理是练不了的,练了也没用。
丹经中虽不少处有修炼之真谛,然修道之人多不明其意,误作它传。
原因很简单。
修炼之道来自于自然之道,自然之道不明,谈何修炼。
其实什么东西,真明白的时候不需要向别人问答案,如果你问你就没有明白,没有经过的思索的过程不会真懂得。
答案在哪里?就在身边。
重要的是能不能把看到的经文跟生活结合起来。
道理如果说出来,任何人都觉得是天经地义,但是重要的是门径。
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有一天你懂得了可以在石壁上凿出洞当房子住的时候,你发现想怎么砸都行,没有具体方法的限制。
可是一个动物不懂得。
就算它再努力,也只能在外面风吹雨淋。
你告诉动物去砸洞也没用,只有明白的人才会去。
想要入门之法,入门之法就在自己身上。
没有人知道你的入手在哪里。
任何人的入手只有自己知道。
自己不开悟,没人能让你悟。
神仙也帮不了你入手。
每个人的入手都是自己的,每个人都不一样,同门也好,同法也好,你的永远是特别的。
没人知道你的门在哪里,只有自己才能打开。
那么何谓“丹田”?丹田不是物,更不是天地,而是大道容存的思想。
更有“虚无之中有真道,天地之间有灵根。
若问真丹是何物,空空亦无空空处。
”是深一层告诉你丹田之理。
丹田并非一个穴一个物,而是一个理念一个思想。
大道的容存、修炼的次序都在于“丹田”二字,而入手之道在于一个“反”字。
“反”同“丹田”乃众法背后的含义。
反观丹田,自有性命之理。
丹者性也,田者命也。
性命之理在于丹田容存,自可观其奥妙。
观深一层,悟一层性命之理。
层层丹田,层层造化之妙。
演化有次第,悟道有层次。
其实万物只有一理。
演化五行,一为方便,二为正道之路的里程碑。
参阴阳,参五行,参万物。
这些都是同一理,不同层次。
而万物为虚,阴阳为根。
道之运行,外显于万物。
虽有外显,可是迷惑心性。
迷心者,阴也,本原者,阳也。
欲知阴阳,乃从万物入手。
道生阴阳,这个层次在上,比五行要高很多。
阴阳之理是什么呢?根源在相生。
根源就是古之圣人论阴阳的原因。
八卦在这方面表现得不好。
而五行非常生动。
观天察地随心处,靡靡蒙蒙一点光。
若问阴阳造化理,五行显化是天梯。
五行是个中间的位置,上可论道,下可演化万物。
其理同于阴阳。
其意和与道。
五行之理,就是丹田。
金生水,金为田,水为丹。
天地之理,皆从此生。
性命本在身中悟,金木水火有情缘。
有如太极相抱理,有如日月两缠绵。
有如花蕊层层色,层层丹田层层验。
艳艳色相莫执恋,无为而为圣祖言。
无为本是潭中月,生之一字是根源。
仙道是什么,仙道贵生,只一个生字,才是仙家的根源。
阴极阳生,阳极阴生,中国人喊了几千年。
是个中国人就知道。
可是道理呢?(谁定义的阴和阳呀?算是贴边了)正因此,上古仙道不像今天一样只局限于内丹之道,其道也是一种比喻。
上古之道讲究长生, 从自然生活中,体会生命是什么,运用于自身,所以古仙都是长生者,而且方法各异。
看看后世的丹经,名词繁杂,过程复杂,神乎其神,可是却忘记了最根本的东西“生”字。
不仅如此,对古之阴阳、五行的理解,基本完全扭曲。
当年仙师教导之时,让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学种地。
我当年不解,数年之后恍悟,道在生活中,大道需要用心去思索生命的真谛, 用心去理解大自然。
虽然后世丹经繁复,但也有精妙的地方。
中国几乎每个年代都有高人。
高人理解自然的方式是不同的,但是每种理解方式的核心都是一样的。
虽然比喻不同,方法不同,但描述的是同一个道。
后世有的经文也是传承自上古,并非编造,只是加上了自己的理解方式,而这样的理解方式很容易引起误解。
比如:铅投汞,配阴阳。
这些话语比喻很多,然而难的不在比喻本身,而在比喻之后的表象。
炼中讲阴阳,分离又交媾。
就算悟到阴阳,若不得其配,功亏一篑。
一个“配”字。
误杀悬浮多少人。
可以说后人对这个字的理解都是错的。
“悟到玄关见洞天,洞天本无阴阳颠,若问阴阳造化妙。
阴阳得配而洞天。
”那么何为“配” 呢?我给大家提个思路。
阴者,阳者,道之容存之间也。
道产阴阳,然而道离不开阴阳。
象这样的意境,经文里面很多,我只是提出一个。
怎么去“配”,道理就在大家身边。
阴阳好比两虎,一山不容二虎,否则只有死亡。
“玄关不是关,阴阳在其间,离了阴阳路,自有关口现。
”所谓悟道玄关,就是找到洞天入口。
“太上虚无洞清天,洞天本无阴阳颠。
无道无我无有无,玄之无玄曰洞天。
” “空空亦无空空处,悟道空处有洞天。
”洞字之中藏玄机。
修道之人,人人皆有洞天。
所谓升天,就是进入洞天。
天下人皆以为金丹为道,岂知道,金丹本是洞天。
丹经里面都在讲丹,可是没有田怎么可能有丹呢,丹从哪里来?没有田地能种出庄稼吗?一个星系要想形成,没有星云能形成恒星吗?没有房屋,你怎么住进去?没有容器,你怎么带着水走?其实最大的秘密不在丹,而在田。
天上经常会下雨,可是你站在山上,永远也不会容下水。
练精化气等等功法是能出效果,但练出来的东西放哪里呢?没有容存的地方。
天上下完雨,地下肯定是潮湿了。
你会感觉到有功效,但只是昙花一现,因为没有容丹之所。
要想形成大海,就要有容纳大海的地方。
“虚无之中有真道,天地之间有灵根。
若问真丹是何物,空空亦无空空处。
”大道需要用虚无宇宙来容纳,生命需要用天地来容纳,丹田之奥在此也。
纵观现在世上之修炼法门,都在讲炼,都在讲丹。
没错是要练,但是次序弄错了。
不是先练丹,而是要有田。
丹经都讲采药。
采药如同天上下雨,没有容器,雨放哪里?采完药放哪里? 真正的修炼之法,炼丹是非常靠后的步聚。
没有田者一切都是幻像,而并非真。
就像一个人放到宇宙里面马上就会死去一样,离开了天地的孕养是不能活的。
“丹壶者,丹田也,容丹之处,凝丹之所。
”要想立命根,先寻容丹所。
能悟“田”之道,阴阳两手中。
悟得乾坤道,做起“田”中事。
逆水玄关金灿灿,五指山前结尘怨。
参破求道阴阳理,五行玄关遥望田。
欲想修道,第一步要过生死关。
然生死之关的奥妙就在于“田”字,得其“田”者,生死之 关破。
不得其“田”者,三百六十旁门法,不悟性命之理,不过人仙罢了。
虽可以延寿,亦 可有神通显现,但不能长生,只是幻像而已,生死之劫到,命休矣。
悟性命之理方成地仙, 地仙的标志就是打破虚空,反老还童,容颜就是一个标志。
地仙修炼乃是漫长的功夫,整个 地仙阶段都在练田,田炼足了,才能凝丹,此过程要耗时数百年。
而有金丹者只有天仙。
地 仙和天仙的区别就在于“丹”。
并非所有地仙都能修成天仙,能成者乃地仙中悟更上一层之 道者。
人仙到地仙是一个跨越。
地仙到天仙是更大的跨越,对道领悟的本质的转变过程。
所谓“精”者,“气”者,“神”者,三者皆为道。
然为何有三者之分呢?《道德经》为何 要到三才能生万物呢?道理都在这里。
所谓练精化气,炼气化神,都是没有懂得丹田之理。
为什么要批这话?因为把三者是什么都搞错了。
一体”么?)不是一体,也是一体。
怎么区别,什么是举形?天地为三,五行相化,三三举形。
还有一个是符。
符咒比金丹的力量还大,金丹是大道里面最低的!金丹有点门路了才能修符 咒。
不懂金丹的,去修符咒基本是扯淡。
天地之间以举形,符咒就要把这样的力量运化在符 咒之中。
这是悟道人才能做到的,更上一层之举形。
“举形”这两字乃是密中之密。
不是炼形,不是阳举,它表达的是所有玄妙背后的原理。
举 形就是丹田,但是两者是一个递进。
“举形”是比丹田还深层次的东西。
入门在举形,成道 亦在举形,“举形”这两个字最为玄妙,它就是道。
举形有玄,蕴涵所有造化之妙,凡如此,仙如此。
附1:“日月运行万物昌,阴阳交替达四方,我命虽生日月处,却命之道在远方。
”这句话,我下 面给大家配诗一首。
寻道路,寻道路,何处可寻生死路。
蝉无路,蟾却住,一日一月循环处, 一寒一暑冬眠路,死生生死同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