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抓准学习起点

抓准学习起点

抓准学习起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永康民主小学胡海芳
【摘要】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走进教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储备,。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学习起点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新内容时所必需的知识准备,它可以从起始能力,背景知识,思维方式这三方面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起点。

所以,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现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想学生之所想,想学生之所需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有效。

【关键词】学习起点有效性
能否正确设定课堂教学起点,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是否有针对性与切实性,难度过大会使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难以落实,难度过低可能没有挑战性,学生吃不饱,课堂实效性不高。

因此,抓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如同一位优秀的歌手在歌唱前为自己定好音调,具有重要意义。

原苏联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在儿童的发展中,其实一直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实发展水平,是呈现出来的显见的发展水平;一种是可能发展水平,在这种水平之间有一个区域,即“最近发展区”,如果给予适当的教育引导,那么,“最近发展区”就会变成“现实发展区”,可能发展水平就会变为现实发展水平。

受此理论启示,“新基础教育”认为,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状态,并从学生的现在状态与潜在状态两个方面把握。

教学设计如果不能从学生的实际状态出发,学生就很难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教学如果只关注学生已经表现出来的和达到的现实水平,忽略学生的潜在发展可能,那么,就很难提升学生的发展状态,无法促进学生多种潜力的发展。

从此意义上,对学生状态的把握,非常之重要。

接下来本人就对如何抓准学习起点,提高课堂效率谈谈一点自己的拙见:
一、衡量学习起点,大致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去诊断:
(一)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基础的诊断
1、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
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及其关于学习条件思想,为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提
供了理论基础及诊断的基本思路。

加涅将学习的结果分成了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及态度五类。

根据指挥技能学习的不同复杂程度,他又在该范畴中分出若干个亚类,即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解决问题)。

辨别是概念学习的基础,概念是规则学习的基础,运用若干个简单的规则是解决问题获得高级规则的基础。

如“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自己总结与概括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一内容属于规则学习的范畴,而规则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获得运用有关概念的能力。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个公式中包括了“三角形”“面积”“等于”“底”“高”“乘”“除”七个概念,如果这七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没有掌握,规则学习都将无法进行。

同时,学生必须掌握“剪”“拼”“转化”等策略,否则将不能自主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因此,准确地诊断学习者的起始能力是进行有效数学设计的基本前提。

2、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以有关知识——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

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分析。

(二)思维方式特点的分析
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

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也许,我们知识自以为了解了他们。

”的确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了解学生,其实不然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设计时,更多关注的是怎样进行教学,而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学生是如何思维的。

一位教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复习体积单位并出示相应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方体的木块,然后让学生估计一个比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

接下来让学生用正方体的小木块摆大小不同的各种长方体,并记录得到的数据。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概括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在实际进行教学时,学生并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估计这个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而是说这个长方体的长大约是30厘米、25厘米、50厘米,宽大约是20厘米、30厘米、40厘
米,高大约是40厘米、50厘米、55厘米等,在记录数据的过程中,同样么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记录长方体的长、宽、高及体积各是多少,而是直接记录了小木块的个数。

造成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设计者缺乏对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基本判断。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对学习者起始能力进行诊断,对学习者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还应关注学生是如何思维的。

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对达成教学目标也十分重要,也是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的内容。

再者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果只从整体上对学生发展状态进行把握,预设每个学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以同样的速度,沿着同样的路径,达到相同的终点,其结果必然是“要么牺牲好学生来换取落后学生的进步,要么牺牲落后学生获得一小部分好学生的发展”。

教师应该如何面对群体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进行教学设计呢?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弹性教学方案和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有区分度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过程中都能不同程度地发展。

二、根据起点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
1、根据学生知识基础的差异,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背景不同,学习能力、思维方式的不同,必然存在知识经验与认知结构的差异,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学有所获,实现最优发展?怎样在有限的40分钟,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益?这就必须要根据学生知识背景所存在的客观差异,探寻适合不同学生学习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合理地组织学习材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学习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顺利的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迁移。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依据学生知识经验的差异,我提供了以下探究学习材料:
①大小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硬纸片若干(底和高都是整厘米数的)。

②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个。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做好记录。

④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你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吗?
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有的学生需要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量平行
四边形的面积(数方格法);有的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割补成了一个长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割补的方法则多种多样……但无论用什么方法,每个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独立地完成探究的基本任务,为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储备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2、根据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组织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偏重与形象思维,需要借助一定的图像、动作思维过程才能流畅;而有的学生则偏重与抽象思维,其逻辑推理能力、概括思维能力特别强;也有的学生处于两者之间的中间类型。

所谓方式的差异必然导致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差异。

组织合作探究学习,可以让不同思维特点的人,在同一个组内进行共同探究,通过不同思维的碰撞,起到相互学习、共同推进、促进发展的目的。

如:《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一课,在课伊始,我出示了一个探究问题:小张工作一天休息一天,9月1日是他这个月的第一个工作日;小王工作两天休息一天,9月1日也是他这个月的第一个工作日。

猜一猜,9月的哪几天会是这两人的共同休息日,可以安排聚会?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有的学生需要借助日历表,用画符号的方法逐一找出他们两个人的共同休息日;有的学生是直接写出两个人的休息日,并在他们的休息日中找出两人的共同的休息日;还有的学生则是在找出他们的第1个共同的休息日后,得出6天一个循环的规律,从而直接推导出以且两人共同的休息日……。

在此基础上,通过组内交流与组际交流活动,使不同的思维在同一个平台上相互碰撞,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他人的交流中得到启发,从而实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总之,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并能抓准学习起点,建立在这种分析之上的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才能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只有对儿童思维活动作深入的研究,才能帮助教师分析不同层次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育》2006.12
《课程·教材·教法》2007.2
《课程·教材·教法》2007.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