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4因果类选择题时间:15分钟分值: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2018·固原高三模拟)西方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平等、法制的社会观念,而古老的中国则衍生出对权力的膜拜和鲜明的等级尊卑秩序。
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A.生活方式上动与静的差别B.经济形态上商品经济与农耕经济的差别C.经营方式上开放与封闭的差别D.文化观念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别答案:B解析:西方社会商业文明的发展容易形成平等、法制的社会观念;而中国古代的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具有分散、保守、独立性,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
中西方经济形态的差异决定了生活方式、经营方式和文化观念的不同,A、C、D都是由B项决定的。
故选B。
2.(2018·本溪高三一模)宋代叶梦得在《石林家训治生要略》中提到:“人之为人,生而已矣。
人不治生,是苦其生也,是拂其生也。
”将家训文化提升到治生思想的高度。
以下对宋代家训文化发展的原因探究具有说服力的是()A.宗法“家国同治”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B.君主专制加强对思想统一要求超越前代C.社会发展推动士人阶层认识自我的结果D.治家思想受时代风尚的影响发生新转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叶梦得将家训文化提升到治生思想高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宋代理学强调自我修养的结果,故C项正确。
材料与“家国同治”无关,排除A项。
君主专制与家训无关,排除B项。
宋代尚未出现社会转型,排除D项。
3.(2018·张家口高三模拟)中国社会科学院马教授在《近代史的几个问题》中说道:“贸易失衡是贸易交往中常见的现象,消除失衡,重建平衡,原本就是政府的责任。
可惜的是,大清帝国的乾隆帝、嘉庆帝不明此理,而英国人也缺少足够的耐心。
”导致英国人“缺少足够的耐心”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已成为“世界工厂”B.清政府顽固坚持“天朝上国”的心态C.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D.中英正常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答案:A解析: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英国工业突飞猛进,成为“世界工厂”,要求广阔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故选A;“天朝上国”的心态不是清朝皇帝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排除B;C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排除;中英正常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但英国通过鸦片走私已扭转了,排除D。
4.(2018·淄博高三模拟)《申报》报道民国时期的一场婚礼:“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大众传媒的普及B.男女平等的实现C.西方文明的影响D.封建思想的根除答案:C解析:根据“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鞠躬”“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迁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故选C;材料只是反映了《申报》报道民国时期的一场婚礼的情况,无法体现大众传媒的普及,排除A;“男女平等的实现”材料无法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D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5.(2018·德州高三模拟)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A.地理环境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农耕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C.鸦片的流入致使白银大量外流D.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答案:D解析: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是指大量财富进入中国并没有改变传统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自然经济模式阻碍以及传统经济政策的影响,故D正确;A属于地理环境论,不符合事实;B属于内在因素,没有体现出人为因素;C是鸦片战争前夕,不符合题意。
6.(2018·马鞍山高三模拟)下图是根据《中国经济年鉴(1949~1959年)》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
关于此示意图所示状况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1949~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单位:%)A.国家投资侧重点的差异B.新中国生产关系的变革C.对资本主义改造的创新D.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答案:A解析:仔细分析图示可知,1949年到1957年我国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主要原因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重点发展重工业造成的,故A 项正确;B、C、D项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故排除。
7.(2018·珠海高三模拟)罗马帝国统治前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法学家。
法学家的学术活动、教学活动以及提供咨询的活动都是自由的,法学家的著作充满了独立和批判精神,富有创造性。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万民法需要权威人士的解读B.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需要C.帝国境内自由民人数的增多D.帝国疆域不断扩大和事务的繁多答案:B解析:罗马帝国时期人口增多,社会问题增多,社会需要完善法律,统治者也高度重视法律,是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B符合题意;万民法需要法学家的解读而非权威人士的解读,A和材料无关联,不符合题意,排除;C、D均是这一现象出现的具体原因而非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
8.(2018·成都高三模拟)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
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茶叶输出国的地位。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茶叶竞争力减弱B.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C.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D.中国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由“80%以上”到“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再到“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茶叶输出国的地位”并根据近代中国对外出口的情况可知,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西方的资本主义浪潮中,中国并没有竞争力很强的商品出现,所以只能推断中国茶受到竞争,出口下降,故A项正确;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放宽了对民间工商业的限制,与“重农抑商”不符,故B项错误;茶叶的生产主要是靠商品农业,小农经济对此不占主要部分,无法判断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茶叶出口比重的下降,是典型的殖民地经济特征,是完全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表现,无法体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故D项错误。
9.(2018·长沙高三模拟)如图是宋至清(鸦片战争前)我国粮食亩产量的变化情况示意图。
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B.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C.玉米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D.政府鼓励大量开垦荒地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图示可知,宋至鸦片战争前我国粮食亩产量持续增长,这是对土地单位面积利用率提高的结果,与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发展密切有关,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自宋代以来农业工具基本没有创新,故A项错误;玉米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是在明朝中后期,无法说明宋元时期粮食亩产量的原因,故排除C项;对荒地大量开垦不一定能提高粮食亩产量,故D项错误。
10.(2018·怀化高三模拟)1961年2月,中共中央重新制定了进口商品的次序:“第一,粮食;第二,化肥、农药、药品、油脂;第三,用于加工成品出口的原料和化工材料;第四,政治照顾性的物资;第五,橡胶、石油、铜、铝、钢材、尖端技术和国防所需器材、工业设备等。
”造成进口商品这一次序的主要原因是()A.应对当时严峻的经济困难B.西方强化了对华经济封锁C.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D.我国工业化已经初步实现答案:A解析:从材料“1961年2月”“中共中央重新制定了进口商品的次序”中可以看出,20世纪60年代初减少了生产资料的进口,粮食等生活资料加大进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内经济的困难,为解决粮食短缺而调整了国民经济各部门比重,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进口商品的次序,没有体现西方的经济封锁和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故B、C项错误;D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我国还没有实现工业化。
11.(2018·开封高三十校联考)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
”“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答案:D解析:据材料“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可知,这反映了冷战的开始,体现了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故D项正确。
战后欧洲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故A项排除。
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的世界地位弱于美苏两极格局,故B项排除。
战后新的经济体系指布雷顿森林体系,与材料无关,故C项排除。
12.(2018·赣州高三模拟)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30%下降到13%,从事服务业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导致这样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电力革命的迅速发展B.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C.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D.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直接影响之一是导致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即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正好表现为材料所述现象,故选C。
A是第二次工业革命;B是工业革命影响;D是经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