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周国平教材分析《家》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议论性散文。
《家》以三个比喻句作为小标题,并构成递进关系。
从三个层面上对“家”进行了哲学认识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家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看法,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教读本文,要正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积极思考人生的哲学意义,但这一点对于初中生来说并非易事。
因此,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作者的哲学观点多加以揣摩思考,也可以举一反三地联系自身例子来理解作者的观点。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自然、对生活不善于观察,缺少对人生、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因此对文章的阅读停留在表面,他们往往只关注文章描写的现象,不能透过现象把握作者的思想。
所以应多给学生机会,结合自然、生活谈谈自己的生活与认识。
同时文章的语言充满哲理意味,学生不容易把握语言背后深刻的意蕴,所以,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品味语言,深刻体味文章的情感美和深邃内涵。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当代作家周国平;并能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水平。
2、过程与方法:在不断地设疑解疑过程中,理解作者对家的三个比喻及其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家”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爱家爱亲人的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三个比喻句的含意。
2、难点: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理解作者关于家的哲学思考。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A、同学们,每个周五下午上完课后你们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B、不光是你们,那些上班族下班后也是赶着回家,更不用说那些出门在外的人了,逢年过节,他们都是急着回家……因为世上最美的风景,都不及回家的那条路!下面我播放一首歌曲《回家》,请同学们欣赏。
C、当你们听完这首歌,心中会不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这种感动是对家的感受的共鸣。
同学们对于家是怎样的感受,能谈谈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D、其实,古往今来,“家”始终是人们常谈常新的话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当代作家周国平的《家》,一起了解一下他对家的感悟。
(板书课文题目、作者)(1)解题“家”是人们所熟悉的名词,周国平的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2)作者简介周国平,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
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等,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结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方式谈哲学,探索当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关照人的心灵,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二)整体感知,研讨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后完成下列练习。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suǒ xiè(琐屑)的噪音!②在人生的航行中,我们需要冒险,也需要xiū qì(休憩)③尊贵的女神,我深知我的老婆在你的光彩下只会àn rán shī sè(黯然失色),你长生不老,她却注定要死。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并注音。
①深沉的思索和想象。
冥想(míng xiǎng)②回旋往复,曲折环绕。
萦绕(yíng rào)③姿态和风度从容,举动沉着镇定。
举止泰然(jǔ zhǐtài rán)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探究作者对家的认识理解过程)(1)文章第一自然段(引子)有什么作用?(2)作者把“家”分别比作什么?(3)怎样理解作者比作的那些事物?(4)本文各部分都使用了小标题,结合课文想一想,小标题的使用有什么作用?师生共同明确:(1)引子的作用:起统领作用。
两个比喻将人的一生所经历的时间比喻成“岁月之河”;将“人生奋斗的过程”比喻成“一种漂流”,从而引出下文的议论。
(2)找出文章的三个小标题,明确作者把“家”分别比作一只船、温暖的港湾和永远的岸,再加上引子中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得知全文的结构为总分。
(3)找出叙说“家”与喻体的语句,结合自已的感受,说说自已的看法。
(尊重学生的看法,不强求。
)作者用三个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的比喻句作小涵。
(4)三个小标题均是判断句,直接阐述了作者的认识和思考。
三个小标题,又构成一种递进关系。
而这种关系又以“人生是一种漂流”为前提,使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结构精巧。
(三)课堂小结。
《家》这篇散文以船、港湾和岸为喻,作者由眼前的现象入手,深入思考,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人生、对家的思考,表达了对家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看法。
周国平的作品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和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涵睿智深刻,多年来深受读者喜爱。
(四)小试身手。
1、“家”是人们很熟悉的名词,以此为题材的作品也有很多,而且各有千秋。
课后分组搜集与“家”有关的诗、词、文章、歌曲、影视作品等,试着比较并与同学交流。
2、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在你心目中,家又是什么?试用比喻句把自己对家的感受写一写。
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交流成果。
1、每组派代表总结发言所在组完成练习的情况。
2、仿句练一练。
★在你心中,人生是什么?家又是什么?请仿照课文形式,用一组恰当的比喻形象地描述出来。
例: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那么家是一只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
参考:(1)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旅行,那么家是一辆汽车,家是加油站,家是终点站。
(2)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旅行,那么家是旅行包,家是驿站,家是目的地。
(3)如果把人生比作一个大舞台,那么家是给你力量的导演,家是给你机会的主持人,家是给你掌声的观众。
(4)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次探险,那么家是一股强大的动力,家是也是不竭的勇气.(5)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幸福,那么家是一串甜美的笑声,家也是美好的记忆.(6)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次远征,那么家是一辆舒适的马车,家是恬静的小巷,家也是永恒的驿站。
(二)、合作交流,讨论探究。
(请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前后桌为一小组,合作讨论。
)1、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
这三部分有没有联系?如果有,是什么关系?位置能否互换?师生共同明确:把人生比作漂流,是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是后面几个比喻的基础。
“家是一只船”的前提是“人生是一种漂流”,这个比喻是后两个比喻的基点。
家是港湾,家是岸,是由家是船生发出去的。
“家是一只船”:是因为家的温馨安乐能使漂泊者在陌生的水域不感到陌生,因为家的牢固能使风平浪静、汹涌的波涛化为美丽的风景,因为有一个好家,就不惧怕命运的变幻莫测。
家就像一只船,庇护着漂泊者。
家是船——伴侣——载我们穿过漫长的岁月;“家是温暖的港湾”:承接第一个比喻句而来,把家比作港湾。
道出了家的另一个功能:家能在漂泊者身心疲惫时供人小憩,能在寂寞时给人温暖,能在严肃中放松我们的精神。
家是港湾——憩息地——给我们慰藉。
“家是永远的岸”:是前两个比喻的升华,表达了家不仅是船,还是船停泊的港湾,从人生的启示到终结来看,“家”是永远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
家是岸——巢和根——让我们牵挂。
联系三个小标题,简单理解其间的关系是递进式的。
因此,位置不能互换。
2、三个比喻蕴涵了作者对家的什么情感?(找出作者抒情议论的语句仔细体会。
)师生共同明确:三个比喻蕴涵了作者对家的赞美、依恋及对天下人的祝福。
(三)美点欣赏,提升技法。
★引用故事、名言等方法,在表达上的好处是什么?师生共同明确:引用故事、名言,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使内容易于理解,议论更为深刻。
(1)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
明确:引用尼采的话既引出了话题,又把对家的思考引向深入,借以讨论对家的看法,也使作者的阐述更丰满、更充分、更具说服力。
(2)列举《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经历和他对女神卡吕浦索的回答。
明确:说明一个人不论他经历了什么,艰难困苦也好,飞黄腾达也罢,最后的归宿还是自己的家。
(3)“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
”明确:吟诵马致远的词曲,说明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4)引用《红楼梦》中的话。
明确:论说每一个生命来到和离开人世之时,都与家息息相关,都要登临“家”这个接通现实世界和天堂世界的岸.(四)布置作业。
1、(现代)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载。
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古人造字,屋中有女则“安”,添丁则“宁”,“豕”是“猪”,请你据此想一想,“家”字有怎样的含义。
有猪则是家。
3、中考精粹(2009·温州)家庭、家乡、国家,都是我们割舍不去的眷恋。
请你参加与“家”相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①【温馨家庭】某社区开展“温馨家庭”评比,准备给获奖家庭颁发匾额。
下列作为匾额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B )A、妙手回春B、家和万事兴C、博古通今D、举天地之正气②【文化家园】温州历史悠久,民俗独特。
请为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不超过16字)标题: 市民热情高涨,感受文化魃力。
(或:再现传统,感受文化。
)再现传统盛景的2009年温州“拦街福”开街已经十天,市民热情高涨,深深感受到了温州传统文化的魅力。
“拦街福”是温州的传统习俗,始于宋,盛于清,流传至今。
今年突出“传承文明、文化兴市”的主题,主要活动有拦街祈福、民俗文化展示、民间艺术展演等。
到昨天为止,光顾“拦街福”的市民已达35万人次,现场每天都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
③【美丽祖国】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让我们一起创作一首小诗向祖国献礼。
请仿照上下节把下面这首小诗补写完整。
寄祖国你是一条大河,奔流不息,在你的岸边,我美好地生长。
我就是那羞涩的小花,为你绽放我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