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古籍中浅谈杭州民俗

从古籍中浅谈杭州民俗

从古籍中寻找杭州民俗——以《西湖二集》与《梦粱录》为例孙磊 06中本三班 0605001130摘要:诗人读之,固可说,这是诗;史家读之,固可说,这是史;民俗学者读之,固可说,这是民俗。

书籍,是时代的化石。

在许多书籍中,我们依旧可以清晰地看到过去古人的民俗。

同时,通过书籍对民俗的研究更队我们保护即将消逝的民俗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吴自牧的《梦粱录》与明代文人周清原所作短篇平话小说集《西湖二集》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明的昔日杭州的民俗画,对于杭州民俗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本文以杭州民俗在两本书籍为例,为大家讲述书中的杭州民俗。

关键词:梦粱录;西湖二集;杭州风俗;民俗文化前言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中,随着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

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有民俗进行规范。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础部分、是民族民间文化大系统的重要组成。

民俗可以教化于人,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增强人们对生活的勇气和热爱,以及民族感和爱国心;民俗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中支配着人们的所有行为,规范我们的行为;民俗更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

总之,民俗对于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许多民俗正在逐渐走向衰落甚至是消逝。

保护民俗文化刻不容缓。

书籍,是时代的化石。

每部书都具有记录历史的作用,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

诗人读之,固可说,这是诗;史家读之,固可说,这是史;民俗学者读之,固可说,这是民俗。

在许多书籍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过去古人的民俗。

同时通过书籍对民俗的研究更队我们抱回即将消逝的民俗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杭州自古便是浙江的政治文化中心,最早可见于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宋元明清时期更是南方重要城市。

杭州民情风俗,随着杭州历史经济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发展,不断地被广大人民所创造、所丰富而逐步衍变而成的,具有杭州独特的江南风情。

《梦粱录》与《西湖二集》这两本古书对于研究杭州地方风俗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吴自牧的《梦粱录》描写南宋都城临安城市景观和市情风物的书。

它是研究宋史的宝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而明代文人周清原所作短篇平话小说集《西湖二集》则另辟途径,通过讲述发生在西湖上的故事,侧面描写出当时的生活。

两书对于杭州的城市景观、地理环境、里巷风俗、朝廷典祀,作了详实的记载,使后人得以了解南宋杭州的繁华景象。

现在让我们从两本古书中看看过去杭州民俗是如何展现的。

二书简述《梦粱录》为南宋吴自牧所著,成书于南宋末年。

叙述整个南宋时期的临安(今浙江杭州)情况,其中对淳祐至咸淳之间(1241—1274)记载的尤为详细。

该书仿效《东京梦华录》体例,记载南宋临安的郊庙、宫殿、山川、人物、市肆、物产、户口、风俗、百工、杂戏和寺观、学校等。

为了解南宋城市经济活动,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特别是都城的面貌,提供了较丰富的史料。

书中妓乐、百戏伎艺、角觝、小说讲经史诸节,为宋代文艺的珍贵资料。

《西湖二集》为明代时期的一部短篇平话小说集,写于明末崇帧年间。

著者署周清原,别署济川子,武林人。

关于他的事迹目前很难查考,只能从书前湖海土叙里得知其大略。

《西湖二集》共三十四卷,包含平话三十四篇,讲述发生在西湖上的故事。

湖海士论曰:“吴越王之雄霸百年,宋朝之南渡百五十载,流风遗韵,古迹奇闻,史不胜书,而独未有译为俚语,以劝化世人者。

”故对周清原之作《西湖一集》极推崇之,以为是“西湖之功臣”,即白、苏亦赖之。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也说:“文亦流利,然好颂帝德,垂教训,又多愤言”。

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

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我们可以研究出当时百姓的信仰、生活习惯与社会发展。

二书是如何展现当时古人对这些节日的重视程度。

岁时民风,吉祥如意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

《梦粱录》卷六写到: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

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

禁中除夜呈大驱傩仪,并系皇城司诸班直,戴面具,着绣画杂色衣装,手执金枪、银戟、画木刀剑、五色龙凤、五色旗帜,以教乐所伶工装将军、符使、判官、钟馗、六丁、六甲、神兵、五方鬼使、灶君、土地、门户、神尉等神,自禁中动鼓吹,驱祟出东华门外,转龙池湾,谓之“埋祟”而散。

……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西湖二集》中卷十六《月下老错配本属前缘》说道:元旦五更起来,接灶拜天,次拜家长,为椒柏之酒,以待亲戚邻里。

签柏枝于柿饼,以大橘承之,谓之“百事大吉”。

元旦清早,先吃汤圆子,取团圆之意。

接得灶神天未晓,炮仗喧喧催要开门早。

新桔钟植先挂了,大红春帖销金好。

炉侥苍术香缔绕,黄纸神牌上写天尊号。

烧得纸灰都不扫,斜日半街人醉倒。

万民举灯,共庆元宵由于南宋首都设在临安(今杭州),所以杭州的元宵灯节颇有宫廷之气。

《西湖二集》卷十二《吹凤萧女诱东墙》写到:若到灯节,更觉繁华,天街酒肆,罗列非常,三桥等处,客邸最盛,灯火萧鼓,日盛一日。

妇女罗绮如云,都带珠翠闹娥,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蝉貂袖项帕,衣都尚白,盖灯月所宜也。

又有邸第好事者,如清河张府、蒋御药家,开设雅戏烟火,花边水际,灯烛灿然。

游人士女纵观,则相迎酌酒而去。

贵家都以珍羞、金盘、佃合、簇钉相遗,名为“市食合儿”。

夜阑灯罢,有小灯照路拾遗者,谓之“扫街”,往往拾得遗弃答玛,可谓奢之极矣,亦东都遗风也。

而《梦粱录》卷一中也写到当时灯节的盛大:元夕之时,自十四为始,对支所犒钱酒。

十五夜,帅臣出街弹压,遇舞队照例特犒。

姑以舞队言之,如清音、遏云、掉刀、鲍老、胡女、刘衮、乔三教、乔迎酒、乔亲事、焦锤架儿、仕女、杵歌、诸国朝、竹马儿、村田乐、神鬼、十斋郎各社,不下数十。

……公子王孙,五陵年少,更以纱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

人都道玉漏频催,金鸡屡唱,兴犹未已。

甚至饮酒醺醺,倩人扶着,堕翠遗簪,难以枚举。

至十六夜收灯,舞队方散。

清明时节,戴柳饮酒中国社科院民俗学博士施爱东说过:“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清明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那么古代的杭州百姓是如何过的呢?《西湖二集》的卷十四《邢君瑞五载幽期》记载着已不存在的习惯——戴柳。

清明日人家屋檐都插柳枝,青酱可爱,男女尽将柳枝戴在头上。

又有两句俗语道得好:“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杭州此日,家家上坟祭扫,南北两山,车马如云,酒博食箩,山家村店,无处不是饮酒之人。

有湖船的,雇觅湖船;役湖船的,藉地而坐,星萧鼓乐,揭地喧天。

苏堤一带,桃红柳绿,营啼燕舞,花草争妍,无一处不是赏心乐事。

还有那跑马走索、飞钱抛戌、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货郎贩卖希奇古怪时新玩弄之物,无所不有,香车宝马,妇人女子,挨挨挤挤,好生热闹。

《梦粱录》卷二说道:此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虽东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

酒贪欢,不觉日晚。

红霞映水,月挂柳梢,歌韵清圆,乐声嘹亮,此时尚犹未绝。

男跨雕鞍,女乘花轿,次第入城。

又使童仆挑着木鱼、龙船、花篮、闹竿等物归家,以馈亲朋邻里。

看来,过去的古人不单单把清明看做简单的扫墓祭祖之行;更像是回顾故人,展望未来的节日。

七夕佳节,妇女乞巧杭州自古便是种桑养蚕、缫丝织棉,女女当户织,家家机杼声,每个女子都希望自己的手是最巧的。

每年的七月初七是纪念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所以在这一天每个女子都会向织女祈求一双巧手。

《西湖二集》的卷五《李凤娘酷妒遭天谴》记载杭州这一天的别样风俗:每到七月乞巧之夕,将凤仙花捣汁,染成红指甲,就如红玉一般,以此为妙。

在《梦粱录》的卷四里记载了杭州在这一天对月穿针与吃巧果的风俗:其日晚晡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

富贵之家,于高楼危榭,安排筵会,以赏节序,又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于女、牛。

或取小蜘蛛,以金银小盒儿盛之,次早观其网丝圆正,名曰“得巧”。

杭州特色民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比如傣族的泼水节等。

而钱塘八月十八观潮节可谓是杭州的特色节日。

《西湖二集》中卷二《宋高宗偏安耽逸豫》写到钱塘观潮场面:八月十八日,孝宁请太上、太后观潮,先期命修内司在浙江亭两旁抓缚席屋五十间,都用五彩绣幕缠挂。

十八日清晨,早膳已完,御辇、担儿及内人车马并出候潮门,簇拥而来,驾到浙江亭,好生齐整。

太上分忖从驾百宫各赐酒食,并兔侍班,从便观看。

百宫各自分散,逐队嘻游。

先前有澈浦、金山都统司五千人在下江,至是又命殿司新刺防江水军、临安水军并行操演。

军船一带雁翅般摆开,在于江口西兴、龙山两岸,共千余只。

各军都戎装披挂,戈甲旗帜,耀日鲜明。

管军宫在江面上分布五阵,摇旗呐喊,飞刀舞架,各船进退,如履平地一般,点放五色烟炮,满于江面,及烟收炮息,诸船尽藏,不见一只。

那时自龙山以下,贵邪豪民,彩幕绵亘三十余里,挨肩叠背,竟无行路。

连隔江西兴一带,也都抓缚幕次,悬挂锦绣,江面之上,有如铺锦一般。

须臾,海门潮头一点将动,那惯弄潮的,共有出色数人:哑八画牛儿僧儿留住谢棒其余共有百余人。

这几个当先率领余人,手持十幅彩旗,直到海门迎潮,踏浪争雄,出役于波涛之中,并无漂溺。

少顷潮来,欢声喧嚷。

又有踏滚木、水傀儡、水百戏、水撮弄诸人,各呈伎艺。

而在《梦粱录》卷四里更是把观潮节写做盛宴: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

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

每岁八月内,潮怒胜于常时,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十八日最为繁盛,二十日则稍稀矣。

十八日盖因帅座出郊,教习节制水军,自庙子头直至六和塔,家家楼屋,尽为贵戚内侍等雇赁作看位观潮。

结语此外,《梦粱录》和《西湖二集》中还记录了杭州百姓饮食、婚嫁丧娶、观游买卖、佛教盛行、学士题写等民俗习惯。

通过这两本书的丰富描写,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生动鲜明的昔日杭州的民俗画,对于杭州民俗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①《梦粱录》[M].吴自牧.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②《西湖二集》[M].周清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③《中国传统礼俗》[M].张春生.百花文艺.2002④《中国民俗学》[M].乌丙安.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⑤《西湖二集》的民俗色彩[C].吴艳峰. 管理科学文摘.2008⑥《梦粱录》看南宋酒店经营特点[C].毛姝菁.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⑦《西湖二集》:一部很值得研究的小说[C].吴礼权.明清小说研究.1991⑧《西湖二集》简论[C].武显漳.于良骓.玉溪师专学报.1988⑨西湖小说:城市个性和小说场景[C].刘勇强.文学遗产.2001.⑩新时期杭州民俗文化的演变[C].莫高.杭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