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社会学原理》期末试卷A及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社会学原理》期末试卷A及答案

D.滚雪球抽样E.偶遇抽样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社会结构
答:社会结构就是指社会整体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
2.社会化
答:所谓人的社会化是作为个体的生物人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学习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再现社会经验,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新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过程。
3.社区
A.神学、实证、形而上学阶段
B.形而上学、神学、实证阶段
C.实证、神学、形而上学阶段
D.神学、形而上学、实证阶段
5.从费孝通教授的学术经历可以看出(C)的重要性
A.家庭研究B.社会问题研究C.社区研究D.民俗研究
6.根据不同文化在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把文化分为(A)
A.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西方社会分层理论述评
答:(1)韦伯的三位一体理论及其评价
在西方社会学中,对社会分层研究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源头,是马克斯·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韦伯认为,对社会成员进行阶层划分有三重标准,即经济标准(财富)、政治标准(权力)和社会标准(声望)。韦伯提出的三个标准,说到底就是“利、权、名”。韦伯认为,这三种东西在任何社会中都是既有价值而又稀缺的,因而人们总是要在各个社会活动领域千方百计地逐利、争权、求名。上述三个分层标准有时是相互联系、相互可以转化的。比如财富上的差别可能同权力上的差别直接相关,市场机会同声望也有某种关系。但是,这三个标准又是相互独立的,每一个标准都可以单独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然而,按三种标准对同一人群进行阶层划分的结果,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差异。所以,韦伯在强调三个标准的独立性的同时,又提出了分层中轴原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三个标准的重要程度会发生变化,应该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确定优先的分层标准,即分层中轴。社会生活中的某一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么这一领域分层标准的重要性就会上升,成为社会分层的主要标准,也就是分层的中轴。
C.亲子关系D.抚养与赡养关系
9.在19世纪30年代之前就创造了“社会物理学”这一名词的是(C)
A.孟德斯鸠B.伏尔泰C.圣西门D.卢梭
10.西方国家的逆城市化转变是指(C)
A.农村人口流向城市B.城市人口流向卫星城
C.城市人口流向农村D.城市人口流向卧城
二、多项选择题(答案务必写在下方表格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B.科技、规范、语言、价值
C.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
D.文化区、文化区域、文化圈和边际文化
7.把宗教、哲学、艺术、道德称为文化,把科学技术创造的物质成果称为“浅薄的文明”的观点出自(A)
A.德国部分古典哲学家B.马林诺夫斯基
C.克罗伯D.傅立叶
8.一般地说,家庭建立的基础是(B)
A.生产关系B.婚姻关系
④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重要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角色,而个人对社会的适应,包括学习各种社会规范、掌握各种社会和生活的知识与技能等,都是通过各种角色的学习而实现的。人们学习和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实际上是按各种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①家庭的影响
个体从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家庭在社会化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规范方面的习得均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立足于整体的有机性,对现实社会进行综合的实证研究,是社会学的基本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社会学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在这些特点中,整体性又是社会学的最基本特点,正因如此,整体性被称为“社会学的思维方式”或“社会学的世界观”。
整体性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它实际上是辩证发展规律的具体运用。早在19世纪中叶,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斯宾塞就已提出了“社会有机论”。这一理论的思想,即是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特别是马克思在研究人类社会时,也引进了“社会有机体”思想,并作了科学的解释,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形态理论,把整个社会划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基本子系统,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运动的基本规律。
③社会的影响
举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介即影视、音像、广播、报纸、杂志,特别是国际互联网迅速向人们提供大量各种信息,使人广开视野,学到新的知识与规范。大众传媒的社会化作用与日俱增。现代社会心理学十分重视传媒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3.简述科层制的含义与特征
答:(1)科层制是指建立在法理型权威基础上的,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3.家庭的结构主要有(BCDE)
A.血缘家庭B.核心家庭C.主干家庭
D.联合家庭E.其他家庭
4.以下属于社会资源的有(ABCDE)
A.经济利益B.政治权力C.职业声望
D.生活质量E.知识技能
5.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ABDE)
A.社会现象是纯客观的
B.只有被证实了的知识才是科学
C.自然科学的方法不适合社会科学
2.简述社会化的内容与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答: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是:
①教导生活技能。包括家庭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关于身体与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参加生产劳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另外,还包括一个重要内容是学会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②传递社会文化。包括价值观念体系的建立和社会规范的学习掌握。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其他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种信念、习惯和传统,从而能够比较自觉地约束个人的行为,调整个人与其他人、群体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
(2)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有:
①权力分层,职务分等。组织中的各个职位遵循层序原则规定等级体系,上级可以监督下级,下级服从上级并接受上级审查。
②因事设职,专职专人。科层制组织通过对组织各项工作的细致分工赋予每个职位以特定的权力,使占有职位的个人能够明确自己所负有的责任以及拥有的权力。
③量才用人,法理权威。职务的分工使职务工作作为专业工作,需要专门的培训。
3、现实性
社会学是直接面对社会现实,由于社会学研究现实社会,因而它的研究领域就具有开放性和不断变化的特点。因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社会学的研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同样,由于社会学研究的是具体的现实社会,所以社会学研究具有区域性和本土化倾向。4、实证性,社会研究的这种实证性特征集中表现在它对社会调查的重视上,社会学在自身形成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调查资料,发展与完善了各种社会调查理论、方法、技术,从而使之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特色,并为社会学大量使用定量分析方法提供了条件。总之,立足于整体的有机性,对现实社会进行综合的实证研究,是社会学的基本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社会学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在这些特点中,整体性又是社会学的最基本特点,其他特点都是在这一特点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正因为如此,人们把它称之为“社会学的思维方式”或“社会学的世界观”。
C.社会制度D.社会整体结构及其运行规律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浊浪掩红日,狂沙浸炊烟”的意境迥异,从社会学的理论角度来看,它体现了(C)
A.要素不同,导致结构不同
B.要素相同,导致结构相同
C.要素相同,要素之间关系不同,导致结构不同
D.要素不同,要素之间关系相同,导致结构不同
4.孔德认为人们的思想或智慧要经历的三个阶段依次是(D)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社会学原理》期末考试A卷
姓名:
专业:
学号:
学习中心: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务必写在下方表格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D
C
D
C
A
A
B
C
C
1.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D)提出来的
A.涂尔干B.马克思C.斯宾塞D.孔德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A.社会结构B.社会运行
④规章成文,按章办事。科层制组织要求其成员在处理事务时完全按照组织制定的规则行事,不看人行事,不掺杂任何个人的好恶爱憎,个人的情感因素不得干扰组织事务的处理。
⑤公文往来,言行有据。组织的内部活动和对外活动都要求以公文的形式来进行,并保存公文档案。
五、论述题(20分)
论述社会学的学科特征
答:1、整体性
E.通过发展中小城市和城镇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之不盲目流向大城市
8.个人社会化的内容是(ABCD)
A.教导生活技能B.培养社会角色
C.传递社会文化D.完善自我观念E.提高生活质量
9.聚众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有(ABC)
A.骚乱B.狂欢C.恐慌D.赌博E.斗殴
10.随机抽样的方法主要有(ABC)
A.简单随机抽样B.分层抽样C.系统抽样
③完善自我观念。这能够使人们了解自己生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能够根据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去处理各种上生活的矛盾和问题,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形成自己的发展方向,由此使整个社会达到一种整合。社会化不仅是一种社会的教化,而且是是一个个人内化的过程。因此,它不仅要使人们学习社会文化,取得了社会成员的资格,而且它同时也是一个个人学习以及个性发展的过程。
答: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
4.社会流动
答: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社会流动的程度与社会分层体系封闭或开放的程度密切相关。社会流动会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大多数人流动的方向和频率反映着社会变迁的方向。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1
2
3
4
5
6
7
8
9
10
ABCDE
CD
BCDE
ABCDE
ABDE
AB
ABCDE
ABCD
ABC
ABC
1.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的主要角度有(ABCD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