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1.阅读理解七根火柴(节选)王愿坚卢进勇看着这场景,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
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
“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一时不知怎么好。
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
好大一会,他忽然睁下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
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左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
红红的火柴头聚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
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
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话就在这里停住了。
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
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
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
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恣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
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一,二,三,四……”(1)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为什么无名战士却数了很长时间呢?(2)下面两个句子中“明白”的含义有什么不同?①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
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②“是“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放到卢进勇的手里”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他的眼睛模糊了。
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这句中的“模糊”与“清晰”是否矛盾?为什么?【答案】(1)一方面是因为无名战士生命垂危,体力衰竭,没有更多的力气,另一方面也说明无名战士交出火柴时的认真、庄重。
因为这是他牺牲前最重要的一件事。
(2)①无名战士的“明白”是要卢进勇明白他死前这一庄重的托付,要一根不少地把火柴交给党。
卢进勇的“明白”表明他想到有了火柴可以生火,这个战友的生命有救了。
②比喻。
写出了无名战士转交火柴时的庄重态度。
(3)不矛盾。
“模糊”是因为眼眶里满是泪水,因而看一切都是雾蒙蒙的;“清晰”是无名战士的不朽精神,这在卢进勇心中是十分清晰的。
【解析】【分析】(1)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2)这是一道“一词多义”的练习题。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3)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
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
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一方面是因为无名战士生命垂危,体力衰竭,没有更多的力气,另一方面也说明无名战士交出火柴时的认真、庄重。
因为这是他牺牲前最重要的一件事。
(2)①无名战士的“明白”是要卢进勇明白他死前这一庄重的托付,要一根不少地把火柴交给党。
卢进勇的“明白”表明他想到有了火柴可以生火,这个战友的生命有救了。
②比喻。
写出了无名战士转交火柴时的庄重态度。
(3)不矛盾。
“模糊”是因为眼眶里满是泪水,因而看一切都是雾蒙蒙的;“清晰”是无名战士的不朽精神,这在卢进勇心中是十分清晰的。
【点评】(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2)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词的理解,正确理解词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
(3)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能力。
2.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祖国到处是战士的家黄土高原上,有一座七郎山,海(拔拨)1000多米。
山头上,只有20平方米的一块地方,四周都是悬崖峭壁。
这里冬天长达6个月,最冷的时候,气温在零下30多度。
狂风刮起来,满山石头乱跑,黄沙铺天盖地。
山上没有水,用水要从老远的地方背来。
就是在这样艰苦条件下,山上却常年(住驻)守着执勤的解放军战士。
有个叫张金明的战士,是天津人,上山时才20岁。
他从小生长在大城市,刚到七郎山,每天除值班外还要爬山挑水做饭,累得两腿发胀,汗流全身。
有人劝他:“你有门路,还不想法调到好的地方去呀?”他回答:“七郎山虽苦,也是祖国山河的一部分。
谁都不愿意来,这里不就没人驻守了吗?”战士徐胜国家住湖北,家乡山青水秀。
可服役(yì)期满后,他却舍不得离开七郎山,又留了下来。
他说:“这里需要我,我就不能离开它!”战士们以苦为乐,以山为家_______利用业余时间搬石头_______挖土_______垒墙_______填坑_______在房前屋后栽上树和白菜_______使光秃秃的山出现了生机和绿色_______来自天南海北的战士们汇集在一起,用(辛幸)勤的劳动改变着脚下的土地。
“我骑马挎枪走天下,祖国到处是我的家。
”在他们看来,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可爱的。
(1)写出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2)照样子写四字词语,要求其中带有一对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字。
天南海北: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3)在短文第4自然段上的横线写上标点符号。
(4)把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5)短文第1自然段具体描写了七郎山的自然环境,作用是()A. 强调七郎山环境条件恶劣。
B. 说明黄土高原地区还很贫穷落后。
C. 烘托战士们以苦为乐、以山为家的英雄形象。
【答案】(1)拨;住;幸(2)异口同声;承前启后;舍生忘死(3),,,,,,。
(4)谁都不愿意来,这里就没人驻守了。
(5)C【解析】【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能力。
同音字音同,形、意不同,组词不同。
解答时要依据字义注意比较。
(2)本题考查分类掌握成语的能力。
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
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3)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
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5)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在结合选项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拨;住;幸(2)异口同声、承前启后、舍生忘死(3),,,,,,。
(4)谁都不愿意来,这里就没人驻守了。
(5)C【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同音字的掌握,从结构、字义两方面加以区别,然后再选词填空。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此题会迎刃而解。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4)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
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
①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②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1)丁香结指的是________,象征着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①采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说一说你对画线句子②的理解。
(4)文中引用“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有何作用?()A. 通过赏花激发了作者浓浓的诗情画意。
B. 引出下文,为下文作者的抒情做铺垫。
C. 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丁香结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了展开丰富想象的空间。
D. 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
【答案】(1)丁香花的花蕾;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2)比喻(3)生命给你芬芳的丁香的同时,也给你幽怨的“丁香结”,这就是生活的常态,就因为有了这永远解不完的结,我们的生活才有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表达了作者从容、豁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C【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画线句子①把“人生中的问题”比作“结”,是比喻。
(3)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丁香花的花蕾、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2)比喻(3)生命给你芬芳的丁香的同时,也给你幽怨的“丁香结”,这就是生活的常态,就因为有了这永远解不完的结,我们的生活才有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