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众传播学考试

大众传播学考试

大众传播学考试一:名词解释1、霍夫兰:美国心理学家,研究社会交往以及态度和信念改变的先驱。

二战期间和战后,霍夫兰和一批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实验,对态度与说服进行了细致研究,提出了众多影响颇大的理论。

他们形成了“耶鲁学派”。

霍夫兰是通过实验法测量态度改变的程度并以此验证传播效果的先驱者。

霍夫兰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它在彼得森、瑟斯顿等学者的基础上,较完善地把心理学控制试验的方法用于传播效果的研究。

用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虽然与社会实践可能有一定的距离,但对传播的效果仍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预测。

第二,他对军事教育电影的研究不仅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坎特里尔的观点,而且为打破“魔弹论”的神话提供了更有价值的证据。

第三,他注意到影响说服效果的多种因素,尤其是说服者及其发出的信息者两个因素,并提出了改善说服效果的一系列有价值的建议,为“可说服性”这个当代传播学的重要课题奠定了基础。

2、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儿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有以下特点:其一,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其二,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其三,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其四,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其五,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活动;其六,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3、传播要素:(1)传播者。

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2)受传者。

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3)讯息。

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4)媒介。

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5)反馈。

指的是受传者队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4、传播效果:第一,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

第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5、恐惧诉求是大众传播中一种常用的战术,通常是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这是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

它具有双重功效,一是,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的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

二是,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以使人们迅速的采取对应行动。

但是由于它基本上是通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来追求特定效果,会给对象带来一定的心理不适,如果分寸把握的不好,容易招致自发的防卫性反应,对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恐惧诉求在另外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解决产生恐惧的问题,让消费者摆脱这些问题的困扰,让消费者对该广告产生一种信赖和依托的心理。

6、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议程设置的特点:1、“议程设置”的着眼点是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议程设置”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这里着眼的是传播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3、“议程设置”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用”的机构。

7、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1980年以德文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这个假说由以下三个命题构成。

第一:个人意见的表面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8.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或者宣传,通常会有两种做法:一种是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已有利的判断材料。

成为“一面提示”;另一种是在提示已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者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称为“两面提示”。

通过实践证明:1.从与人们的原有态度的关系来看,对原来就持赞成态度的人来说“一面提示”的说服效果明显大于“两面提示”;而对原来持反对态度的人来说,“两面提示”的效果则明显大于“一面提示”。

9.两级传播: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

研究人员发现,无论是对报纸,杂志还是广播,意见领袖的解除频率和接触量都远远高于和大于一般人。

据此,研究人员对传播过程做了这样的一种推断: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这就是两级传播产生的概念。

10.政治既有倾向假说:所谓政治既有倾向,指的是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态度。

在“伊里调查”中,研究人员根据调查对象的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和居住区域设计了一个IPP指数作为显示他们的缘由政治态度的综合指标。

结果揭示,投共和党票的人大多原来就是共和党的支持者,而投民主党票的大多数原来就是民主党的支持者。

所以拉扎斯菲尔德认为:人们在就政治问题进行决策之际,这种决策的性质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人们既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他们把这个观点称为“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二、简述传播者的赢效因素答:传播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可信性、接近性、熟知性、悦目性等特质因素。

1、权威性权威性是指传播者具有使受众相信、听从的力量、威望和地位的特质。

通常,传播者愈有权威性,其传播的影响力就愈大,受众就愈信从。

2、可信性可信性是指传播者具有使受众承认和信赖的一系列特质。

在当代社会,可信性既是指受众对传播者相信和信任的感觉和态度,也是指受众对传播者认可和承认的倾向和程度。

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愈是让人觉得可信,人们也就愈容易按照他的信息意向发生变化。

诚实是增强可信性的首要因素。

信誉作为传播者在受众心目中经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一种良好感觉,也可以增强可信性和传播效果。

骨气是传播者十分重要的品德,也是增强可信性的重要因素。

公正无私与可信性亦成正比例关系。

3、接近性接近性是说传播者在信仰、民族、籍贯、专业、个性、情趣、距离上与受众愈接近、愈相似,就愈容易产生好的传播效果。

这种接近性或相似性会使受众产生一种“同体观”倾向,把传播者看作是“自己人”,从而在传播中也易造成传播者同受众意见是一致的情境。

4、熟知性在传播活动中,只要传播者多露面、增加与受众接触的次数和信息互动的频率,就会使受众产生“熟人”印象,形成亲近的倾向。

传播者直接与公众接触,更有助于增强熟知性。

让你的思想和观点不断传向受众,也可扩大知名度,增强熟知性。

5、悦目性1、至少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人们一直在研究传播者的悦目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一般认为,传播者容貌漂亮、风度翩翩,对受众具有悦目性,那么他(她)本人及其所传信息则易为受众所接受和喜爱。

2、请根据基模理论分析你个人选择新闻的过程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事物或新消息、遇到一个新事件或者进入一个新的场所的时候,我们过去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会指导我们迅速地对新的状况做出认识、推理和判断,并及时作出态度或行为反应。

例如,在我选择新闻的过程中,这种反应就一直支配着我。

首先我打开了凤凰资讯网,粗略的浏览网页后最吸引我眼球的是网页最后方的一张照片,照片上一辆被撞得面目全非的车,图片下方的标题是“湖南22车连环相撞”。

看到这里,我联想到的是前不久发生的京台高速因大雾天气120车连环相撞,7死35伤的事件。

所以我很想了解这场车祸发生的原因、伤亡情况以及后续的救援情况发展得如何,于是我点开了相关新闻。

这条新闻主要是由六张图片组成的,同时在每张图片的下面都配有一段文字简介。

通过对文图的阅读,我对时间的大致情况有了了解,但由于这起车祸距离发稿时间较短,事发突然,还没有特别详尽的报道。

我京台高速事件推测,湖南这起车祸的相撞车辆是京台高速事件中六分之一左右,所以我估计伤亡人数不会超过十人。

京台高速的方式原因是大雾天气,但因为湖南在地理上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比较冬季干冷,所以车祸应该不是因为大雾引起的,可能是因为公路多转弯、下坡多等原因引起的。

由此我通过对类似事件的比较以及根据自己经验,大概推断了这起车祸的伤亡人数以及事发原因。

从信息处理过程模式的角度来说,当我看到网页上的图片时,注意力被吸引了,同时因这个事件关及人命,我就选择了这条新闻,并迅速对其作出了认知,并联想到了之前了解到相类似的事件,同时根据对类似事件的对比以及对相关常识的掌握作出了推理和判断,在处理了新消息后,所产生的影响是:我用了对于此事件的相关修改和延伸,并提升了解释的信任度。

三、论述二选一1、应用题:如果你准备参加学生会的选举,请撰写一个参赛的策划书。

由于我系的学生会选举是民主选举,由同学(主要以大一、大二同学为主)的投票的票数决定选举结果,所以获得同学们的认同也就是所谓的“群众基础”是以此取得更多的票数是竞选成功的关键。

我针对于此作出几个策划方案:1、在新学期开学之际,新同学来报道,而新同学最先接触到的大二的同学就是班导了。

所以首先要争取到班导的名额。

在争取到名额后,班级第一天会开班会,班会上会有班导自我介绍的环节,这个自我介绍的稿子要提前准备好,风格要亲切,新生初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会有些许不安,所以自我介绍中要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是其有安心的感觉,这样就拉近了一些距离。

2、在完成班导工作是一定要保质保量的完成所有工作,耐心为新同学解答疑惑,新同学有需要、有困难时要尽量相助。

做好榜样,起好带头作用。

3、在平时日常的生活中要多与老师交流,虚心求教,使自己更好的进步,同时也更好的得到老师的认同感。

4、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在各项活动中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经历,同时也可以更好的施展出自己的才能从而认识更多的朋友。

5、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语、行为、仪表,给同学们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对于竞选也是十分有利的。

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