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七集浴火重生(点击链接,欣赏视频)1860年,历时四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结束。
在与英、法两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清政府首次明确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并且承诺在官方文书中,不再用“夷狄”来称呼西方人。
条约中对于中外文字也有明文规定,“自今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具有五千年生命历程的汉字,就在这种极为屈辱的情况下,与养育它的民族一起,开始了栉风沐雨的现代之旅。
【汉说文殊死也】公元1867年,大清同治六年,这一年由春及夏,北京城“天灾”不断,春季大旱,瘟疫流行。
阴历六月初十,黄沙遮天蔽日,紫禁城内有两个时辰几乎昏暗如黑。
一时间人心惶惶。
按照传统的认识,天灾都是由人祸引发的。
候补直隶知州杨廷熙上奏折说:“天象之变,必因时政之失,京师中街谈巷议,皆以为同文馆之设,强词夺理,师敌忘仇,御夷失策所致。
”同文馆的性质,相当于今天的国立外语学校,设立外语学校和气候异常,显然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人们会认为,它是导致“天灾”的原因呢?梅兰芳的老师齐如山,早年曾是“同文馆”德文专业的学生,他的《回忆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时人们的情绪。
“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
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几千年来,华夏文明从来没有遇到过真正的挑战,【唐乾陵陕西乾县】即便在普通百姓心目中,也充溢着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历代王朝一直以“朝贡”来理解国际交往,作为天朝上国,它从来不操心与外夷沟通的事情,那是朝贡者的责任。
天朝没有了解夷文夷语的义务。
而此时,在西方列强的威逼下,唯我独尊的汉字同那个懦弱的王朝一起,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进入人类不同文字相互交流的平台。
1861年一月十三日,恭亲王奕昕上了一份奏折,请求设立同文馆。
其中提出,如果想了解各国的情况,必须得先熟悉它们的文字,这样“方不受人欺蒙”,“闻广东、上海商人,有专习英、法、美三国文字语言之人”,请各省督抚挑选诚实可靠着共四人,携带各国书籍来京。
然后,从八旗子弟中挑选几个十三、四岁以下,天资聪慧的儿童来学习。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江沛】当时上这份奏折的目的是,希望晚清政府在和西方打交道的时候,要有外语人才,要通过学好外语避免在对外交往中受蒙蔽。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奕昕已经同英、美等西方国家有了很长交往的经历。
但是在奏折中,却把英语和美语列为两种不同的语言,从这里可以看到,清政府当时大多数高级官员,对于国外或者说对世界的局势还是非常地陌生。
1862年六月,同文馆正式成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中国第一所近代学堂,同文馆的第一批学生只有十名八旗子弟。
由于奕昕认为,各夷以英国为强悍,俄国为叵测,而法美从而阴附之。
所以,在此后三年时间里,同文馆以只学言语文字,不准传教为条件,聘请英国传教士教授英文。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迟云飞】稍后一点,1866年,恭亲王奕昕就奏请同文馆里边设一个学天文算学的地方,所谓天文算学要一些什么人来学呢?就是当时在科举上已经有了相当功名的一些读书人来学习。
这一项建议看来十分合理的要求,却在朝野上下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在奕昕上奏折的第二天,同文馆大门上就出现了“孔门弟子,鬼谷先生”的揭帖,揭帖显然是出自读书人的手笔。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开玺】因为当时很多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是学习孔孟之道,读孔孟之书,学习孔孟之道。
现在让这些人去学习外国的一些文学,一些科技,当时他们叫“奇技淫巧”,他们认为这样做是对于中国孔圣人的一种侮辱,也是对于中国儒学的一种侮辱。
1867年阴历而月二十六日,当时的“士林领袖”、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大学士,同治皇帝的师傅倭仁,上奏章公开驳斥奕昕的主张。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开玺】他认为,立国之谋,尚礼仪而不尚权谋。
根本之道,在人心而不在技艺。
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只要中国的国民,大清国的国民,都能够激发忠君爱国的忠信的气节,那就可以抵御外侮,而不必向外国学习,尤其是不必向外国学习一些制造枪炮船舰的具体的技术。
在奏折的最后,倭仁痛心疾首地表示,即使万不得已非学不可,也不能由科举出身的秀才举人们去学。
因为鸦片战争以来,耶稣之教盛行,无知的愚民有半数受到蛊惑,全凭读书人讲明义理,“或可维持人心”。
现在让国家培养的栋梁之才去向洋人学习,“数年以后,不尽驱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
倭仁上疏十八天之后,1867年阴历三月初二,奕昕向皇帝上奏折,不点名地斥责倭仁等人,“空言塞责,取誉天下”。
他特别提到,七年前,当英法联军兵临城下,京师危在旦夕之时,士大夫们“非袖手旁观,即纷纷逃避”。
这无异于指斥倭仁为“空言误国”,的无能之辈。
倭仁真的是一个无能的人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迟云飞】倭仁这个人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有影响的人,他是一个蒙古八旗的人。
但是也考取了科举的进士,就是科举里面的秀才、举人、进士,最高的就是进士,他的传统学问是,特别是宋明理学,非常有造诣,所以号称“理学大师”。
以中国传统的价值基准来衡量,倭仁凭借自己的能力突破科举难关,并成为朝廷重臣,无疑已是优秀的人才。
那为什么倭仁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呢?【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研究员徐建新】有一位日本学者曾经指出,在1750年那一年在中国出版的出版物,比当时西方出版的书籍的总量都要多。
就是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和士大夫阶层,他们穷极一生,都倾心于研究经、史、子、集之中,来寻求对人生的理解和对社会问题的解答。
两千年前,正是这套方法,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大汉王朝,华夏子民的荣光一直延续至今。
一百年前,正是这套方法,缔造了欣欣向荣的“康乾盛世”。
清王朝的版图扩大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大规模。
基于这样的经验,倭仁和他所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当时的立场,有相当合理的成分。
但显而易见,传统的思想方法难以面对现实的世界。
1867年阴历三月二十五日,在自己的府邸,恭亲王奕昕当面和倭仁发生了争论。
【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研究员郭方】奕昕的反驳就是,我办同文馆,为的是富国强兵,你这一套礼仪和道德如果能富国强兵,那就请你来办。
回来甚至上奏到西太后,请倭仁统管同文馆。
结果,倭仁听了,被这一将,一点办法也没有了,这好认输败下阵来。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江沛】为什么呢?这个时候的西方,已经不再是我们历史上常常碰到的,像游牧民族等等这样一些势力,西方已经是经过产业革命和政治革命成长起来的,现代化的一个新的势力,无论在政治体制上,在经济体制上,在军事制度上,可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当然,倭仁从这个古籍,从外面这个的政治文化中是不可能找到答案的。
几千年来,承载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汉字,突如其来地面对了比自己强大的文明,不论愿意与否,使用汉字的人们,不得不抬眼看世界。
来自西方的语言、文字,就像一面镜子,汉语和汉字第一次有机会,从另外的角度端祥自己。
这一对比,不仅是汉字命运大转折的前奏,更是文明命运大转折的前奏。
汉字,中华文明面临数千年未遇到的历史洒变局。
【唐广韵途道也】1895年,在天津的一条名叫大狮子的小胡同里,白洋水师堂总办严复正夜以继日地翻译一本名为《进化论与伦理学》的英国论文集。
官居四品的堂堂水师学堂校长,如此面对夷字夷语,当然需要卓越的勇气年超乎寻常的眼界。
那么,这样一种跨时代的伟大见识为什么会在严复身上体现出来呢?1840年,在称霸全球的野心勃勃推动下,英国军队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人沉醉了数千年的田园梦,被永远地击碎了。
就在这次刻骨铭心的战争中,两广总督林则徐深刻感受到英夷水师的威力,【林则徐故居福建福州】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现代海军的构想,但道光帝在奏折上的朱批却是“一片胡言”。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推】林则徐是当时最开放的,但是当他的幕僚跟他建议,我们跟英国人打仗,只要准备一些长竹竿就行了,为什么呢?他说一观察下来,英国人的关节是不能弯曲的,是直的。
所以打仗时候把他拨翻在地,他就爬不起来,然后束手待毙。
是这样的林则徐觉得有道理,还居然向道光皇帝提出这个建议来。
所以当时林则徐虽然比较开放,也没有摆脱中国这样传统授予他的条件。
十五年后,英法侵略军再次从海上进攻,最后直入京城。
在圆明园痛苦的哀号声中,迟钝的满清政府开始意识到近代海军的威力。
以往“以夷制夷”的国策被“师夷长技以制夷”所取代。
从从19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清政府考虑仿造或向西方购买军舰,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此时距林则徐提出的建立近代海军的建议,已过去了整整二十年,,而就在这二十年间,蒸汽舰已经开始取代帆舰,西方的海军又有了飞跃性的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开玺】洋务运动它的主要内容,就是建立起中国自己的一套军事工业体系或者民用工业体系,那么同时又要派遣留学生,包括架设电线,解决通讯问题,修建铁路,解决交通运输问题。
还要兴建新式海军抵御外侮。
那么实际上洋务派,它搞洋务运动一个根本目的,用他们的话来讲,就是要求富求强。
严复成为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福州船政学堂的第一批学员,【福州船政局旧址福建马尾】当时船政学堂开设的课程有英文、算术、物理、化学、地质学、天文学、航海学等。
在这里,严复第一次接触到了西方的现代科学知识,并开始学习英文。
第二年,二十三岁的严复作为首批海军留学生中的一员,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
他的同学中,还有日后成为著名海军将领的邓世昌、刘步蝉等人。
【天津博物馆研究员林开明】他在国内受的教育是封建的那种科举教育,《四书五经》这样的科举教育,但是一到外国,接触了西方的一些著作,资本主义民主的制度,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哲学思想,这下对他的触动很大。
1879年,严复以优异的成绩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毕业,回国不到一年,即被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李鸿章罗致麾下,先后担任北洋水师学堂的总教习和总办。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完全西式装备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北洋海军提督旧址威海刘公岛】严复的同学邓世昌、刘步蝉也以身殉国。
【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后来更不行了,跟日本打仗打败了,这个给中国震动太大了,这个向来看不起日本,日本的文化是我们传过去的,它把我们打败了,这个震动很大。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迟云飞】包括了清政府很高层的官员,比如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这些人,过去我们相学了洋枪洋炮,大军舰,武器制造。
这些东西我们都有了,但是为什么我们在战争中就失败了呢?我们差那些呢?差什么呢?失败是无法回避的血淋淋的现实,看来构建富强的国家,仅有“坚船利炮”还远远不够。
那么中国落后的症结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所有志士仁人的目光急切地投向了我们的近邻日本。
【日本爱知学院大学教授水野明】日本“明治维新”开始学西洋,它三十年就把西方的大枪、大炮、造船拿过来,一下子就把中国打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