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音乐教案优秀范文

高中音乐教案优秀范文

高中音乐教案优秀范文
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带有乐趣。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了音乐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高中音乐教案优秀范文一
《赏析惊愕交响曲》
一、课题
《赏析惊愕交响曲》
二、教材分析
《惊愕交响曲》是人教版高中音乐欣赏的必修教学内容。

是海顿的代表作品,其中以第二乐章最为着名。

作品采用变奏曲式。

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

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轻,没有什么变化,刹那间乐队用的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

乐曲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

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像是人们在欢快地舞蹈。

因此本交响曲对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极其重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全体学生参与演奏,培养学生简单乐器的演奏水平及合奏的能力。

(2)通过学生亲自演奏作品,了解变奏曲式及变奏曲式的创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分析作品,模仿并实践演奏,完成教学。

(2)发挥特长生的优势,让他们有更多的展示空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演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器乐演奏的兴趣。

(2)通过分析演奏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海顿的创作风格,使学生更加关注他的作品,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分段赏析惊愕交响曲
2.通过演奏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海顿的创作风格,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设计意图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视唱、试奏、合奏等音乐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熟悉该曲的主题部分,从而促成“随风潜入曲”的良好效应。

2.“生本课堂243”教学模式的实施。

利用导学案媒介,针对学情,灵活处理“前置性补偿--新知探究--形成性检测--后续性补偿”四环节,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营造生动课堂、生本课题、生成课堂、生长课堂。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通过教师的问题回忆上节课的内容(见板书设计)
(二)学生分析作品,用乐器演奏作品片段
现有乐器;竖笛、钢琴、小提琴、二胡。

1.主题:全体同学用竖笛演奏。

(强弱变化如何处理?注意最后一个音。

)
2.分析与演奏四个变奏及尾声:让学生分析作品情绪、演奏乐器及选择现有的乐器进行演奏。

(1)变奏一:再次请学生欣赏片段,听一听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我们可以使用哪种乐器来演奏?作品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海顿为什么用这样的情绪演奏作品?
(2)变奏二:转调为同主音的小调。

请同学欣赏片段。

(3)变奏三:
①十六分音符用什么乐器演奏?
②欣赏片段,两个声部分别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我们可以使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用了什么创作手法?
(4)变奏四:
①乐队强奏,弦乐以快速的六连音衬托。

欣赏这部分内容,使用什么乐器演奏?
②欣赏后半部分,使用了什么乐器?我们用什么乐器演奏,作品是如何变奏的?最后的强奏如何处理?
(5)尾声:
作者如何处理情绪?为什么?我们怎样演奏?
3.在教师的指挥下完整地演奏作品。

注意各段的连接及不同乐器的进入。

(三)小结变奏曲式并欣赏其他变奏曲式的作品片段
通过演奏作品,请学生说说什么是变奏曲式?请学生再欣赏两首变奏曲式的作品片段,进一步体会变奏曲式。

(《小星星变奏曲》、《少女的祈祷》)
(四)总结
通过演奏作品,同学们不仅对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变奏曲式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学生活动】
l.学生分析作品情绪、演奏乐器及选择现有的乐器进行演奏。

2.变奏一:完全保持了主题结构,小提琴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衬托。

主题可以用竖笛演奏,人数可以减半,(反复时换另一半),可用弦乐奏十六分音符,可选择小题琴或二胡。

学生分析作品的情绪,“惊愕”之后的愉悦。

3.变奏二:弹钢琴的同学为我们演奏a部分。

(b部分略)
4.变奏三:十六分音符可以用竖笛演奏。

由双簧管和小提琴奏出两个声部的旋律。

可以使用长笛和小提琴演奏。

这部分运用了复调的创作手法。

所有乐器一起强奏,钢琴演奏六连音衬托。

学生全体演奏。

作品用弦乐演奏,可以用二胡和小提琴。

加入了许多变化节奏,丰富作品。

部分学生演奏,其他学生聆听。

强奏时所有竖笛加入,一起演奏。

5.尾声:情绪有些压抑,暗淡。

因为“惊愕”过后一切都不会改变。

竖笛演奏人数减半,弱收。

全体学生完整演奏作品。

(学生总结变奏曲式。

)
变奏曲式:先奏出一个自成段落的主题,然后以一系列的主题变形,使主题通过多次不同的变奏而得到多方面的发挥。

少则三五次,多则数十次。

【教学评价】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合理。

通过学生分析作品,并通过选择身边熟悉的乐器亲自演奏作品,进一步了解什么是变奏曲式,使枯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西方古典音乐的兴趣。

高中音乐教案优秀范文二
《西出阳关无故人》
教材分析:
《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人音版新课标高中《音乐欣赏》课本中第十四单元第二十五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两首中国古代歌曲《阳关三叠》、《扬州慢》。

本课以课本中《阳关三叠》为基础,结合语文、历史知识,和流行歌曲、舞蹈等艺术形式,介绍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展示中国古代诗词音乐魅力。

教学目标:
通过《阳关三叠》等作品的欣赏与学习,了解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挖掘和发现中国古代诗词,体会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在教学活动中了解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关系,和体会中国古代诗词所表现出的艺术魅力。

2、难点:启发学生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挖掘和发现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在不同层面上的关系。

教具准备:
1、音响资料:《阳关三叠》(独唱曲)、(伴奏曲);
《但愿人长久》(流行歌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电视剧歌曲;
《虞美人》(独唱曲);
《相思意》(新世纪音乐);
《相见时难别亦难》(流行歌曲);
2、音像资料《踏歌》(舞蹈)
3、高一语文教材。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但愿人长久》(流行歌曲)
二、上课,师生问好。

三、提问:
1、你能说出刚才听到这首歌曲的歌名吗?
2、你能说出整首歌的歌词吗?
3、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演唱这首歌。

(这是宋朝苏轼的一首词,词牌为《水调歌头》,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千古佳句。

这首歌作为一首流行歌曲,为大部分学生所熟悉,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
四、导入课题。

相关主题